晋北行忻州之二

潇潇清凝

从五台山下来,我们继续在忻州游逛,今天是五台县的两个寺庙,广济寺和佛光寺。没办法,漂亮的古建筑基本大多在佛寺内,所以看古建就得到寺庙。 <p class="ql-block">  广济寺在五台县城里,乾隆四十四年重修广济寺碑说:“广济寺建于元代,土人呼为西寺,以其偏于县西门内也。寺制极巍峨,栋宇插云,斗拱焕日”。由此可知,广济寺创建于元代。广济寺原是一座很完整的组群建筑,建国后,新建县博物馆,寺院前部分建筑拆除,只存一座大雄宝殿,所以我们要看的就是这座大雄宝殿。</p> 照片拍成这样真不是我的错,地方狭窄不说,大殿又在高高的地台之上,这也是广角镜头最大的努力了。<div>  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屋顶举折平缓。殿前筑月台,前檐当心间和两次间皆装隔扇,后檐当心间辟板门一道。</div> 檐下斗拱简洁疏朗,柱头斗拱四铺作出假昂。 侧墙出拱更加简洁。 殿内柱网使用减柱造,前槽不设柱子,后槽仅用两根粗大的金柱,殿内空间宽敞。 柱上的兽头有两种,中间两个为独角兽,旁边两个是这种,头长鹿角,不知是什么想象。 殿内保存有元代泥塑像30尊,基本完好。释迦牟尼佛,脸形圆润,身形壮硕,身披袈裟,端坐正中。两侧塑二弟子阿难、迦叶,严谨安详。 左边文殊菩萨,右边普贤菩萨,面目丰腴,宽衣博带,束发莲冠。 这些塑像为元至正年间(1335-1340年)的遗物,也就是元末战乱年代,感觉雕琢手术相对差一些。佛像少了点威严庄重,像似写实作风,但终究是元代遗物,代表了那个时代的风格。 大雄宝殿前的月台右侧还立有大理石八角经幢一座,经幢通高4米,下面是扁平的须弥座,雕有石狮,幢身八面雕有佛像。经幢上铭文已漫没不清,“尊胜陀罗尼经”几个字还清晰可见,书法近似唐体。建幢时间难以考查,从形体和雕饰上看,可能属于唐代遗物。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时光冲毁无数,多少精妙的技艺、难得的精品都已湮灭,只有这些残存下来的记忆,才能让我们窥历史之一斑。 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豆村镇东北的佛光山中,。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 <br><div>  佛光寺位于一处东、南、北三面小山环抱,向西开敞的山坡上,寺因势而建,坐东朝西。故而夕阳西下的时候,佛光寺大殿就沐浴在夕阳光影中,最是美丽,所以我们特意在接近黄昏时来到这里。</div><div> 佛光寺作为第一批国保单位,寺中宝物甚多,比如入寺看到的这座寺中唐代经幢,立于唐乾符四年(877年)。照片后部,在树木掩映的山坡上就是第一国宝东大殿。</div> 我们先看看这进院落中的文殊殿,金代建筑,并且其建筑结构的独特,是中国古代木建筑中仅有的形式,具有辽、金时代的建筑特征。 请原谅我这个花痴,先就被殿前盛开的的牡丹吸引了。魏紫,我擅自定义了这娇艳的花朵。 也许是因为山中温度偏低,花开正胜,色泽艳紫,碗大的花朵盛放,尽显妖娆。 此殿梁架使用了粗长的木材,两架之间用斜木相撑,构成类似“人字柁架”,增加了跨度,减少了立柱,加大了殿内空间。 这张图可以看出殿内空间的宽大,这就是减柱造的特点。 殿内佛坛上有七尊塑像,中为骑青狮的文殊,两旁为胁侍菩萨,具有金代塑像的风格,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文殊七尊像。 东西墙和北墙上,原有五百罗汉的彩绘,现仅存二百四十五尊。这些塑像和壁画,都在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年)重新装绘过。 这是佛光寺的东大殿,中国最早的唐代殿堂式木构建筑。东大殿绝大部分建筑构件保持了唐代初建原构,并且保留了众多创建时期遗留下来的泥塑、壁画和题记,整体结构完整,蕴涵丰富,完整性和真实性较高。 被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div>  唐大中十一年(857年),京都女弟子宁公遇和高僧愿诚主持重建佛光寺。现存东大殿及殿内彩塑、壁画等,即是这次重建后的遗物。<div><br></div></div> 因为地形限制,以及植物的遮掩,很难拍到东大殿的全貌,我在网上翻找好久,这张图还是当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带领营造学社来此考察时拍的,已经是最能体现东大殿的照片了。 <p class="ql-block">  东大殿和它前面立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的经幢。</p><p class="ql-block"> 东大殿是佛光寺的正殿,是一座单檐庑殿顶的建筑,殿顶出檐深远,坡度平缓,鱼尾鸱吻,典型的唐代特征。东大殿建造在整个佛光寺最高点,建在石台基座上,平面由内外两圈柱,就是建筑上说的“金厢斗底槽”。</p> 屋顶出檐深远,但屋面坡度舒缓,屋檐起翘昂扬,整体建筑雄浑巍峨,气势昂扬。 檐下尽是硕大粗犷的斗拱,展现了力与美的结合。 屋脊的鸱吻,为古式鱼尾状。 佛光寺肴檩下用大叉手,是现存木建筑孤例,当然从我的角度没有拍出全貌。 外槽檐口的柱头斗拱,采用“双杪[miǎo]双下昂”,转角处使用出三下昂,使得屋角起翘,两柱之间另有补间铺作。<br><br> 内槽则以四跳斗拱层层出挑,且全部为未出横向斗拱,称为“偷心造”。 <p class="ql-block">  这是东大殿内的前廊,靠近殿中神龛一面建有栏杆隔离塑像,游客不能靠近。佛座背面还有一幅唐代壁画,上画天王降伏妖魔鬼怪的故事,游客也不能入内欣赏。佛光寺内的建筑上遍布彩画,尤其是阑额上的“七朱八白”,以极为简练的形式作为建筑装饰,用于模仿重楣之形制。更可与后世的建筑全书《营造法式》相呼应,是非常珍贵的实例。这样的情况其实也看不清,更没法拍照。</p> 为衬托佛像的高大,建筑者有意将佛像伸出柱身,并使其后背光与后排柱头斗拱的出挑、天花的斜度相一致,佛像与建筑空间有机结合,加上内外槽上部繁密的天花与简洁明快的梁杭、斗拱、精致的背光等形成对比,体现出唐代建筑艺术处理空间位置的特色。 <p class="ql-block">  佛光寺东大殿佛像雕塑,体态丰满,脸呈方圆形,腮部鼓起,脖颈短壮,胸部肌肉隆起,线条平缓。五官独特,眉毛弯弓形,细而长,嘴形端正。主佛和菩萨前额都点一红痣,是唐代装饰的一个重要标志。佛像服饰简洁、利落、干练,衣褶线条流畅,是唐代盛行的手法。</p> 佛光寺东大殿围绕佛坛的殿内墙壁前,排列着二百九十六尊罗汉,为明代塑造,这些罗汉像原为五百尊,1954年因雨水冲蚀,被倒塌的后墙压坏了一部分。 这座就是出资修建东大殿的宁公遇坐像,因为栏杆的限制只能看到这个角度。 这是林徽因当年与这座像的合影,可以看出这座塑像非常写实地表现了一位体态丰腴,面部饱满,面目慈和的贵族女子。 <p class="ql-block">  东大殿前的钟,也是古物,可是我忘记年代了。😛</p> <p class="ql-block">  佛光寺东大殿南侧偏东,有一座六角形的砖塔,即祖师塔。建于北魏时期,是唐会昌五年(845年)灭佛时,佛光寺被毁留存唯一建筑物,也是仅存的北魏时期的两座古塔之一。 该塔造型殊异,带有印度风格和南北朝遗风,独特而富有美感。</p> 佛光寺中的其他建筑也很有价值,我们不及细细探究,留下几张美丽的图片。 夕阳西下,看寺前数丛青山被霞光。 千年古寺,赏寺中无数宝藏品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