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杨柳街,博古、李德曾住过

畅游

<h3> 遵义老城杨柳街中段,紧挨遵义会议陈列馆后门的是一幢建于民国时期的二层仿洋楼房。这幢与遵义会议会址风格相同、中西合璧的小洋楼,前后二进,以回廊相连,俗称“走马转角楼”。和老城诸多老宅一样,前后两进之间的小天井里,也有一口水井,供日常所需。而楼上回廊还临街,凭栏可俯眺杨柳街街景。<br>这幢门牌为杨柳街14号的洋楼,被称作“侯家公馆”。它的主人侯之珪(侯筱白),国民革命军二十五军第七师副师长,是时任贵州省主席周西成麾下的爱将。西南军阀混战的几次战役,他都参与指挥,身先士卒,在铜仁穿洞场与周西成政敌李小炎作战中阵亡。随后周西成亦战死,同为桐梓系、继任贵州省主席的王家烈,感念袍泽之情,为褒奖侯之珪的战功,扶助其遗孀和子女,拨专款买下这幢楼房,供其居住。<br><br>  <br><br>  </h3> <h3>  1935年元月,遵义会议期间,时任中共中央总负责人的秦邦宪(博古)和共产国际派驻中革军委的军事顾问李德(奥托.布莱恩)就住在这里。同住的还有翻译伍修权、王智涛、警卫员康念祥、黄英夫等。一来这里紧邻遵义会议召开地的柏公馆,进出方便;二来这里环境优雅,对秦邦宪、李德的身份、地位而言,也算是优厚的待遇。</h3> <h3>被动参加遵义会议的秦邦宪、李德,作为“三人团”成员,对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初期“湘江之战”的严重损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遵义会议上受到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的指责和与会其他同志的批评,也是理所当然的。尽管他们当时对所犯错误缺乏深刻的认识,但都服从了会议决定。会后不久,秦邦宪不再担任总负责人的职务,保留政治局常委,改任红军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德也被取消军事指挥权,不再担任中革军委的顾问,随红一方面军走完了漫漫长征路。<br>  长征途中,秦邦宪支持中央北上抗日战略方针,反对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活动;西安事变时,秦邦宪协助周恩来,促进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战争中秦邦宪创办《解放日报》,主持新华社工作,皆卓有建树;1946年2月,秦邦宪以中央代表身份去重庆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宪章2小组工作。4月8日,从重庆回延安途中飞机失事,与叶挺、王若飞、邓发、黄齐生等同机罹难,享年39岁,史称“四八烈士”。世人多感念其博学多才,温文尔雅、德高望重;叹惜其命运多舛、英年早逝。</h3> <h3>而李德则在遵义会议结束后,主动要求去了红一军团,按他的话说,是便于“能够在前线的直接实践中更好的认识毛(泽东)所大肆强调的中国内战的特殊性”。在接下来的长征途中,身处张国焘企图分裂红军的紧急时刻,他挺身而出,态度鲜明地支持中央北上方针,坚决抵制张国焘的南下分裂行为,以实际行动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1939年8月,李德奉共产国际之命,离开延安回莫斯科复命,1974年8月去世。</h3> <h3> 1940年元月,国立浙江大学西迁遵义,杨柳街14号被租用作了女生宿舍,饱尝颠沛流离之苦的百多名浙大女生和单身女教员总算有了一个既安全又安静的安身之所。这里终于安放下了一张简陋的书桌。同样简陋的书架上堆满各种书籍、笔记,居然找不到一面用于梳妆打扮的镜子,以至1943年4月前来考察的英国牛津大学陶德斯教授惊诧莫名,感叹不已。但浙大的女生们“穷且弥坚”,这里的走廊上“总洋溢着快乐和谐的笑声”,直到1946年6月浙大离开遵义。对啦,1942年2月19日,浙大学生社团“黑白文艺社”成员、“倒孔”游行积极分子、史地系女生王蕙,就是在这里被特务以问话为名带走、秘密逮捕的。<br>  遵义解放后,杨柳街14号被政府接收,用于安置贫穷无房的居民。这里一下子挤进来二十多户人家,家家添丁进口,造成本就紧缺的住房拥挤不堪。于是天井、回廊也被纸板、木板、油毛毡隔成住室或厨房。天长日久,烟熏火燎,原本优雅别致的小洋楼显得破败不堪,摇摇欲坠。<br>  上世纪八十年代时,遵义会议纪念馆副馆长田兴咏接待了重走长征路的老红军康念祥。当他们从遵义会议会址出来、前往天主教堂的总政治部参观、路过杨柳街14号时,康念祥指着这幢住满居民的破败小楼说:“我当年给博古作警卫员,和博古、李德就住在这栋楼里。”这一说法,从在遵义会议召开时为李德作翻译的伍修权那里,也得到了证实。<br>后来,遵义市政府为发展红色旅游,拨出专款,拆掉已成危房的小楼,南移约20米,紧挨遵义会议陈列馆,仿原貌复建了侯公馆,使之作为遵义会议期间秦邦宪(博古)住址,融入遵义会议纪念体系,对外开放。</h3> <h3>走进修缮一新的杨柳街14号的大门,临街前一进靠南一间是门房,中间为过厅,靠北一间是警卫员罗正基、康念祥、吴振英等的住室;与之相对第二进同样布局,靠南一间为李德的俄语翻译王智涛住室,靠北一间就是在中央负总责的秦邦宪住室啦。里面陈设很简单,不过一房一桌而已。上楼来,后一进的格局与楼下一样,靠南为警卫员黄英夫、李连生等住室,靠北为翻译伍修权住室。而李德一人则独占临街一进三间连通的房间。就这样优厚的待遇,这位“洋大人”还不满意,为未能安排他和周恩来、朱德一样,住进柏公馆的红军司令部而懊恼,闹情绪。不过他这是借题发挥,为自己的大权旁落而又无可奈何发发牢骚罢啦!其实,他就没动脑筋想想,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还被安排在新城的古式巷,离这里还有一公里多路呢。<br>不管怎么说,秦邦宪(博古)住址的恢复、开放,实事求是地再现了当年的场景,归还了历史的本原,也为杨柳街增添了一抹亮色。<br> 2020.12.22<br> 2024.12.28补充、修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