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晓阳(原创)</p><p class="ql-block">图:取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毛主席在某部野营拉练的报告上批示:“野营拉练好!”由此各部队掀起了野营拉练的高潮。</p><p class="ql-block"> 1974年,我们连在太原柴村农场种稻子,秋收过后初冬来临,根据上级指示,连队开始组织野营拉练。那天凌晨四点,集合号骤然响起,我们按全副武装要求整理携装。那时的携装不像现在把物品往背囊里一塞了事,要把被褥、携行包袱、大衣、雨衣打成背包,背包后面还要插上胶鞋、工兵铲和脸盆,除此之外还有干粮袋、装满的水壶、手中武器、弹药和四枚教练手榴弹等,每人负重足有四五十斤。整完装具后开饭,吃的是二米饭、玉米面发糕和土豆丝。集合时,班长教我用毛巾将背包的背带连在胸前,既能防止背包下坠,也能省力。出发前,连长进行了简短的动员并提出夜间行进要肃静的要求,可刚出营区就喊起“一二三四”的呼号,班长嘀咕道:“不是肃静吗,怎么喊上了?”</p> <p class="ql-block"> 这天的宿营地是娄烦县山区某村,行程约60公里。前20公里,感觉还可以,唱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语录歌。宣传队在路边打着快板:“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后来就有点吃不住劲了,最后悔的是凌晨开饭时没胃口、吃得少,现在饿得心发慌、腿发软。忽然想起我挎包里还有几块饼干,便趁小休息时找了个僻静处偷吃,被我们班大个儿发现了,就给了他几块,不过他一直替我背枪到宿营地。</p><p class="ql-block"> 到达宿营地,村民们腾出最好的房子给我们住,我们班住在一对新婚夫妻的新房里。那天晚上,热心的房东帮我们烧好热水烫脚,还悄无声息地烘干 我们棉鞋里的鞋垫,令我们十分感动。我们也学着老八路的样子,抢着帮房东挑水扫院干农活</p> <p class="ql-block"> 那时野营拉练除了军事课目外,还要宣传毛泽东思想,参加集体劳动,帮助民兵训练。有两次活动我记忆犹新,一次是走到了清徐的一个村子驻训约一个星期,其间和生产大队搞联欢,我们班自编自演了“枪杆诗”:“怒火高万丈,杀声震天响,敌人胆敢来侵犯,坚决把它消灭光…”几个毫无舞蹈细胞的战士,笨手笨脚舞弄着56式半自动步枪,边喊边做着自编的动作,现在想起来很有意思。还有一次连队和村民比赛篮球,我们都集合好了,上场队员也换好了球衣,老乡却零零散散聚拢不来。生产队长急了,用大喇叭广播:“社员同志们,解放军要和咱们比球了,解放军的球打得可硬了(打得好的意思),社员同志们快些看个咧!解放军都在球场上等着嘞!”那浓厚的乡音听起来十分有趣。</p><p class="ql-block"> 那次野营拉练历时半个多月,行程近400公里,其中强行军70公里,还有防敌特袭击、穿越炮火封锁线、连进攻等课目演练,确实经受了锻炼。</p> <p class="ql-block"> 现在,每到新训后期,新兵都要组织野营拉练,我觉得这是继承我军光荣传统之举。我退休前喜欢在拉练时和新兵一起走上几公里,传授一些诸如行军时要选择土路、全脚掌着地、均匀步数和怎样防止打泡等小窍门,讲讲我当年野营拉练的小故事,新兵们听得津津有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