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初到神农架时,听神农架人讲当地奇特的捕鱼故事,真的是别具一格。接下来,又听神农架人介绍当地小河小溪中生长的独特鱼类。在神农架民间,流传很多与鱼有关的传说,如,神农架大九湖鲤鱼跳龙门的故事。还有:官封乡的一个山霸,长期霸占一个大量产鱼的鱼洞的故事,等等。于是,在我看来,神农架的渔文化神秘而古老,源远流长。<br><br> 有人感到奇怪:神农架山高林密,是山的王国,是森林的王国,是植物的王国。真是有点神啊,深山老林里,怎么会有鱼呢?我初到神农架时,也曾向神农架的朋友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谁也没有想到,一个神农架的朋友,相当轻松地说: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有水的地方,慢慢腾腾,鱼就来了。<br><br> 由于山路崎岖,交通不便,自古以来神农架几乎与世隔绝,人烟稀少。神农架的小河流,经茂密的植被过滤,那水,是清幽幽的。在这种水里长大的鱼,相当干净,味道特别鲜美。在神农架,地上河与地下河是相通的,且河流纵横交错,有的小河流从一个相对狭窄的地下河口流出,成群结队的鱼,形成壮观的鱼阵,接下来,就有了山洞涌鱼的情景。此时此刻,你用柳树条编织的筐,在鱼洞的洞口接着,慢慢腾腾,就鱼满筐了。<br><br> 神农架人烟稀少,又能捞这样多的鱼,怎么吃得完呀?于是,人们要变着法儿烧鱼吃。此时此刻,神农架的“鱼文化”就体现在饮食上,如,百鱼宴。吃饱了还得乐呀,玩耍呀,于是,神农架的鱼文化又体现在娱乐,风俗,美术等方面。<br><br> 神农架人变着法儿做鱼吃,经长年累月的积累,就有了各种与鱼有关的餐饮文化。在有鱼吃的幸福日子里,有人想起了祖宗,于是,他们用形形色色的神农架的鱼,做成菜,祭祖。久而久之,从各种鱼祭,鱼信仰中慢吞吞演化出神农架独特的与鱼有关的风俗文化。喜欢画画的人,难免要画鱼,于是在神农架产生了各种造型的鱼图,鱼纹。可称它为与鱼有关的美术。<br><br> 自古以来,神农架人就与“鱼”结下了不解之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屈原的文章里,就有神农架的鱼文化的记述。又如,神农架有个木鱼镇,这个地名,就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与鱼神有关的爱情故事。接下来,又有汉代张良在神农架当隐士钓鱼的故事:张良居住的张公院,靠近神农架的清杨河,那时候,老百姓经常看到他在河边钓鱼。有人说,河边的一个光溜溜的石头,就是张良当年的钓鱼台。醉翁之意不在酒,同样地,张良在河边掷杆钓鱼,并不在渔。老百姓见他坐在钓鱼台上时,是坐卧不宁,仰天长叹。于是,百姓们心知肚明:张良在考虑国家大事啊。<br><br> 神农架渔文化,与众不同,它,是神秘的,也是深奥的。如,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神农架的桃花鱼神,与屈原的一个堂妹混为一体,名叫屈夭姑。她是喝神农溪中的水长大的。神农溪,从神农架流向三峡。屈夭姑是一个贫苦的渔家女,模样俊俏,心灵手巧,性格刚强。她以渔船为家,长期生活在神农溪与三峡之间,久而久之成了桃花鱼神。她曾驾着渔船迎着西陵峡里的风浪,送屈原云游四方。她曾陪着屈原听民歌,采楚风,帮助屈原在故乡橘林里写下了《橘颂》。屈原从郢都回到家乡,擂鼓募兵,抗击入侵的秦国军队。屈幺姑马上带领峡江上的渔民船夫,打起抗秦保楚的旗帜,响应屈原的号召。接下来,屈原云游到了洞庭湖,好久没有音信。一天,留守家乡的屈夭姑看见一只漂亮的雀儿,在她头上绕着圈飞,一边飞一边叫唤着:“我哥——回——哟,我哥——回——哟!”后来,小雀儿飞走了,屈夭姑拔腿去追,追到西陵峡口,漂亮的雀儿就飞进了云彩。此时此刻,屈夭姑看见江水里冒出一条大鱼。屈夭姑认识他,那是她的恋人鳜鱼神。接下来,鳜鱼神对桃花鱼神说,江水倒流三千里,屈原现在我肚里。<br><br> 鳜鱼神慢慢腾腾游到岸边,上了石梁,两只灯笼般的大眼,刷刷地流泪。桃花鱼神夭姑从头上取下扁簪,把恋人的肚子划开,里面流出一口棺材。紧接着,她和几个姊妹上前,揭开棺材盖子一看,里边躺着的,正是屈原大夫的遗体。接下来,她们把鱼肚子缝好,将鳜鱼神放到江中,然后抬着棺材回乡安葬,一路哭着叫着:“我哥——回——哟,我哥——回——哟!”<br><br> 时光如梭,如今,到了二十一世纪,神农架人与世隔绝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铁路,公路,飞机场,如今神农架都有了。神农架山高林密,是山的王国,是森林的王国,是植物的王国。神农架人对绿色王国实行保护的政策,于是,神农架的水,还是那样清,神农架的鱼,是天然、无污染的无机鱼,品质优良,是绿色食品,一直以来很受广大旅游者的青睐。每逢旅游时节,慕名而来的游客皆把品尝鲜美的神农架鱼菜,做为必要的内容。但是,这是人工饲养的。这里野生的高山冷水鱼类,已经被神农架人保护起来了。神农架人现在建了稀有鱼类原种保护区和经济鱼类驯养繁殖基地,提供人工养殖用的种苗,加强人工放流。神农架从古代绵延至今的独特的鱼文化、鱼情缘故事,令旅游者叫绝。神农架人在开发山林独特自然景观的同时,配套发展溪流垂钓水上旅游项目,转变发展观念。神农架的渔业生产板块虽小,但有特色。为配合旅游,他们在捞鱼、钓鱼、捕鱼的基础上,发展了观鱼、玩鱼。他们走小而特、小而优、小而精的发展之路,丰富了神农架的鱼文化。<br><br> 神农架的地下河里,有很多鱼。每年,一声春雷响,位于官封乡铜陵河畔鱼洞口的水,慢慢腾腾,由清变浊,等到水色完全变浑浊后,一尾尾筷子般长短、无鳞无甲、洁白如银的鱼儿便会摇头摆尾争先恐后钻出洞口,涌进河道。少则两天两夜,多呢,可长达七日。出鱼量少时,在1000公斤左右,多时,达2万多公斤。历史上,有一个出鱼高峰期,周围五个村,家家户户都捞到了很多鱼,都吃了一个多月。官封鱼洞,很难发现,它隐蔽在石林丛中,四周被原始森林围着,外地人无法找到。<br> 古时候,神农架的老百姓常为争铜陵河鱼洞的鱼,闹事,惹事生非,官府为了平息纠纷,特制了大石磨,将一部分洞口封住。于是,一部分鱼就只能由磨心处,慢慢腾腾出来,但从未发生过不出鱼的现象。每年,春雷响过第一声,当地农民都会背着鱼篓鱼筐去捞鱼。神农架有一个奇特的钱鱼洞,谷雨前后,春雷蛰动,钱鱼洞中,银白色的钱鱼成群涌出洞口,当地群众用背篓、撮箕、筐,来捕鱼、捞鱼、接鱼,形成“春雷鱼涌”、众人捞鱼的动人场面。<br><br><br><br>(已发表在《户外钓鱼》2014年第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