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可风可雨,可凭可憩,可以濯缨,可以濯足。”可园是苏州现存的唯一一座书院园林,与沧浪亭仅一巷之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可园</p> <p class="ql-block"> 可园始建于清代,北宋时属苏舜钦所建沧浪亭的一部分,清雍正年间(1728年~1731年),尹继善任江苏巡抚期间,在此地建“近山林 ”,取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意,称“乐园 ”,清乾隆年间(1767年),清代礼部尚书、著名的诗人、学者沈德潜重修了这里,改其名为“可园”。清嘉庆十年(1806年),两江总督钱保江和苏州巡抚汪志伊在可园旧址建正谊书院,后可园经数次修缮。</p> <p class="ql-block">可园</p> <p class="ql-block"> 2024年冬月,我同兄长寻迹游览了这座位于苏州市沧浪区人民路的古园暨清代正谊书院旧址。</p><p class="ql-block"> 可园的大门采用苏州传统的石库门砖雕大门样式,门楼上精美的砖雕艺术结构简洁,厚重沉稳,透露着简洁质朴的风格。门楣上书“可园”。</p> <p class="ql-block">“四时风雅”月洞门</p> <p class="ql-block"> 进入可园,有月洞门,其上砖雕门额“四时风雅” ,透过月洞门,顿觉豁然开朗。这个开阔源于眼前见到的这一池碧水,湖面如镜,轻风徐来,水波微漾。这水就是“挹清池”,也称“小西湖”,</p> <p class="ql-block">挹清堂</p> <p class="ql-block"> 正对着园门的挹清堂,是一个非常开阔通透的客厅。面阔三间,进深七界,前后廊,内五界回顶,歇山卷棚顶,里面有一副对联:“检诗书百卷近今博古,赏池水一泓正本清源”,正好适合堂名。</p> <p class="ql-block">浩歌亭</p> <p class="ql-block"> 挹清堂后假山布景,上有四角方亭浩歌亭,此亭位于可园北部的土丘之上,梅岭的最高处的建筑。登亭可以饱览园中之景,亭下原有古梅数十株,其中“铁骨红”这个品种,被誉为“江南第一枝。</p> <p class="ql-block">坐春舻</p> <p class="ql-block"> 挹清池池西为坐春舻,始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为一船舫式建筑,位于小西湖西岸,船头朝东。取宋代词人黄庭坚《鹧鸪天》中“汤泛冰瓷一坐春”句意而名“坐春舻”。是为园中春天赏景的佳处。</p> <p class="ql-block">濯缨处</p> <p class="ql-block"> 濯缨处,位于可园门厅西侧,毗邻院子南墙,墙外隔溪即沧浪亭。为一小型厅堂,建筑古朴,陈设典雅。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之意,与沧浪亭遥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瓢亭</p> <p class="ql-block"> 瓢亭,掩映在绿树丛中,连接着两侧走廊。亭里有块石碑,即《可园重修碑记》。</p><p class="ql-block"> 出了瓢亭,往一隅堂前梅林走去。当年建学古堂时,在一隅堂前土山上种下上百棵梅树,其中数株铁骨红梅最为珍奇。</p> <p class="ql-block">学古堂</p> <p class="ql-block"> 学古堂,面阔三间,进深七界,前外廊,有万川式挂落,下设木座槛。学古堂为四面厅,原为讲堂,室内高悬“学古堂”匾额,意为学习研究古代典籍。匾下屏风上彩绘“文会图”,描绘众文人在堂中品诗论画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依照可园中保存的光绪年间《学古堂记》等文献资料来看,当初在修建学古堂时,沈德潜祠堂早已废毁,仅剩基址。</p> <p class="ql-block">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诗人沈德潜</p> <p class="ql-block"> 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长洲(江苏苏州)人。一生参加了十七次科举考试,到67岁时、乾隆四年(1739年)方考中进士,大器晚成。但受到乾隆皇帝的恩宠,时相诗赋唱和,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p> <p class="ql-block">举人徐述夔所著《一柱楼诗》</p> <p class="ql-block"> 乾隆三十二年时,隐退返乡的沈德潜从沧浪亭隔出一部分建成了可园,而后他在这里读书讲学,成为了文人雅聚之地。沈德潜去世后,诏赠太子太师,谥文悫。可园又变成了他的祠堂,可惜荣耀过后,却因举人徐述夔所著《一柱楼诗》被指怀念前明,诋毁满清,遭到了鞭尸的酷刑,沈德潜因为给同年中举的徐述夔诗集写序言,同样也遭到乾隆珠连。沈家被削封、罢祠、仆碑,沈氏一门所有的荣华恩宠,顷刻之间灰飞烟灭,而后可园也就荒芜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吴履刚字子柔,同治九年(1870年)优贡,光绪年间署苏州府学敎授,后为学古堂监院。学古堂的“堂西斋舍,为沈文悫德潜故宅,为辟室设位”, 以纪念这位清代吴中诗坛盟主和学界前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苏州唯一的古书院</p> <p class="ql-block"> 继续游览到园内正谊书院,这是苏州现存唯一的书院园林,清嘉庆十年(1805年)由两江总督铁保、江苏巡抚汪志伊主持创办正谊书院,取名“正谊”,意在“培养士气,端正人心”。正谊书院以倡导西学、注重革新而成为有较大影响的学府。即便咸丰、同治年间书院与园俱毁于战事,到了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江苏布政史黄彭年在可园旧址建“学古堂”,并复建书院园林。</p><p class="ql-block"> 正谊书院位于可园庭园的西面,而正谊讲堂则坐落在最西侧。</p><p class="ql-block"> 正谊讲堂分为三进:门厅、前厅和后厅。门厅宽敞而庄重,是进入讲堂的第一步。</p> <p class="ql-block">郑玄、朱熹塑像</p> <p class="ql-block"> 前厅 供奉着郑玄和朱熹的塑像,两位历史上的儒家学者和理学家,他们的精神在这里得到了传承。两边边间介绍了书院培养的杰出人才。前厅悬挂着“正谊书院”的匾额,由冯桂芬题写,他的“改建正谊书院记”碑刻也在庭园中静静矗立。正谊书院的藏书则放置在“博约楼”,两层小楼藏书八万卷,为吴地应科学子提供专门阅读进修场所。</p><p class="ql-block"> 郑玄(127年-200年),字康成,东汉末年著名儒家学者、经学家。</p><p class="ql-block"> 朱熹(1130年—1200年),南宋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诗人。</p> <p class="ql-block">冯桂芬</p> <p class="ql-block"> 冯桂芬(1809—1874),字林一,号景亭,晚清著名的改良思想家。道光十二年八月,冯桂芬中榜眼,拜林则徐为师,官至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同治三年冯桂芬返回苏州,应李鸿章之聘出任重建后的正谊书院山长。冯桂芬是正谊书院第十四任讲席,掌院 3 年期间,他倡导西学,注重革新,论学不为门户之争,培养了众多人才。</p> <p class="ql-block">“正谊明道”</p> <p class="ql-block"> 后厅讲堂是书院的核心部分,讲堂正中设高八十公分的讲坛,为清代老师授课的地方,上摆红木雕花座椅,为山长讲席之用。讲台之后楠木屏门,上面阴刻由掌院朱琦撰写的“可园记”。堂中高挂御赐“正谊明道”四字龙纹金匾,两边墙上挂木屏四条,为“正谊”之意,意在“培养士气,端正人心”。堂内设“状元桌椅”书橱等家具陈设。两边边间分别介绍书院名人和书院山长。</p><p class="ql-block"> 特别喜欢朱珔撰写的《可园记》:“园之堂,深广可容。堂前池水清浤可挹,可观鱼,可种荷,可憩、左有平台临水可钓,右有舟亭可风、可观月,四周廊庑可步,屋三楹可延客,园外隔溪即沧浪亭,可濯缨,池上启轩列碑五六,可考曩迹,内舍可读书、可居眷属。”这十四个“可”中,涵盖了可园多少舒心的园林要素?</p> <p class="ql-block">“扵此学海”</p> <p class="ql-block"> 前后厅之间的天井内,有一座砖雕门楼,素面朝天,门牌上刻有“扵此学海”,简洁而富有深意,完美体现了书院的特质。</p><p class="ql-block"> 正谊书院培养了众多名人,包括考取状元、曾任光绪与宣统两帝老师的苏州大才子陆润庠。清光绪翰林院编修,金石学家,文字学家吴大澂。考取状元、清末外交家洪钧等。后期又培养出了叶圣陶、顾颉刚、胡绳、袁伟民、吴湖帆、韩雪等文化名人,23位两院院士和数以十万计的优秀人才。</p> <p class="ql-block">“可园”一一“书院”</p> <p class="ql-block"> 书院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中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它将书院、庭院、园林有机结合,呈现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和独特的人文历史价值。其中,可园作为苏州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书院园林之一,更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美学理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部分图片选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28日于淄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