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试论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书法结构布势之规律——吴立桂</p> 【内容提要】 楚简书法乃国之瑰宝,郭店楚简又是楚简书法之经典,而《成之闻之》绝对是郭店楚简书法之佳作。通过对郭店出土的楚简《成之闻之》书法结构布势之规律,具体归纳为 “疏”、“密”、“大”、“小”、“长”、“短”、“偏”、“斜”、“堆”、“积”、“重”、“并”、“向”、“背”、“孤”、“单”等十六法,现引例对其分而述之,以期窥楚简书法之一斑。<br>【关 键 词】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 书法结构布势之规律 <br>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视觉艺术,也是世界上独立无二的艺术。它位居中国十大国粹之首,不仅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符号,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br> 楚简书法乃中国书法之瑰宝,它点画奇异,体势诡谲,或质朴简约、或粗壮雄浑、或含蓄内敛、或流畅飘逸、或古朴厚重、或修长秀美、或刚柔相济,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审美特征。它以其“数量之巨,内涵之丰,涉典之多,版本之早,保存完好”的海量信息,具有划时代的历史作用和无法估量的艺术价值。<br> 郭店楚简作为楚简书法流畅飘逸一类的代表,笔法复杂,字法丰富,章法和谐,书风精美古雅,给人以十分清新的审美享受。而作为郭店楚简之经典杰作的《成之闻之》,更是以其率真浪漫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由此可见,《成之闻之》理应在郭店楚简、乃至楚简书法殿堂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br>《成之闻之》是郭店楚简儒家文献之一。本篇存简四十枚。简两端削成梯形,简长三十二点五厘米,编线两道。编线间距为一十七点五厘米,有篇号,作钩形;有合文号,作两横;无章号和句逗号。<br>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通篇流畅飘逸,自由灵动,笔势圆融,正欹变化,空灵有致,充分显示长锋笔的风格美感。看似不经意之章法,实乃匠心独运之大美。<br>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的用笔有“蝌蚪文”的笔法,“钝入尖出”,“丰中锐末”,线条多用曲线,粗细变化丰富,笔画多波折弯曲,仰首伸足,笔锋的开合起伏很大,字形阔达。凡此种种,将郭店楚简的流美和装饰意味均表现得淋漓尽致,恰到妙处。<br> 郭店楚简,虽出土于一地,但是各简之间风格迥异。即便归为同一类型的篇目,其用笔和结构均有各自的特点。由此一来,势必给研习郭店楚简者带来了挑战,增大了难度。<br>譬如说,归属郭店楚简同一类型的《性自命出》、《尊德义》、《六德》和《成之闻之》等四种郭店楚简,细细比较,前三者虽互不相同,各有特点,但相比之下,《成之闻之》则更显别具一格。不仅其造型奇特,神秘诡异,而且书写变化更大,个性也更加鲜明,可谓夸张浪漫,多彩多姿。<br> 由上可知,郭店楚简彼此之间是有差异的,而且差异非常大。为了进一步的阐明简与简之间的差异性,在这里,我不妨举两个例子以佐证之。<br> 先以“也”字为例,现将《性自命出》、《尊德义》、《六德》和《成之闻之》四篇中“也”字各自不同的写法列举如下:<br>在《性自命出》中,有这样六种写法: <br>在《尊德义》中,有这样六种写法: <br>在《六德》中,有这样五种写法: <br>在《成之闻之》中,有这样七种写法: <br>由以上图片资料可知:“也”字在《性自命出》、《尊德义》、《六德》等三篇中,写法基本趋于一致,大多写成“ ”;而在《成之闻之》中,“也”字则与前面三篇的写法,大相径庭,其形态很不固定,变化较大,尤为突出的乃是最后一个长的弯笔,更加丰富、生动而呈多曲折的形态。<br>再以“而”字为例,“而”在《性自命出》、《尊德义》、《六德》中的写法相仿佛,基本趋于一致,大多写成“ ”;“而”在《成之闻之》中的写法则与前者差异很大,往往写成完全不同的形态“ ”,而且这种特殊的写法,在战国文字中当属首次出现。<br> 像以上这样具有差异性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由于这些内容不是本文的重点,也限于篇幅,在此不再赘述。<br> 鉴于处于同一类型的郭店楚简书法之间都有如此之大的差异性,加之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书法自身标新立异的特殊性,因此,我们在研习郭店楚简时,自然不能过于笼统,泛泛而谈,必须分门别类,逐一论之。<br><br><br><br> <br> 为便于楚简书法爱好者更快、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现参考、借鉴前人欧阳询《结体三十六法》、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和黄自元《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等三大楷书结构布势之经典,针对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书法之造型奇特,神秘诡异,以及动感强烈的写意风格,结合自身三十余年师范书法教学之心得,今仅就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书法结构布势之规律,做一点尝试性的归纳,以期与郭店楚简书法爱好者一道,共同感受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书法之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br>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之字形怪异奇绝,千姿百态,就其笔画的多寡,长短大小,疏密肥瘦等等,在力求平衡重心和空间匀称的原则下,都各据其体势,生动有趣的表现在具有局限性的竹简之内。这样的表现方法,已逐步形成了自身特有的一些规律,现将其书法结构布势之规律,具体归纳为“疏”、“密”、“大”、“小”、“长”、“短”、“偏”、“斜”、“堆”、“积”、“重”、“并”、“向”、“背”、“孤”、“单”等十六法,并引例对其分而述之。<br>一、疏<br> 凡笔画较少的字,笔画要尽量舒展,间架结构要求稀开疏排。分间布白要均匀,掌握中心位置,平衡左右分量,力求字形饱满。简39中之“文”字、简39中之“大”字,是也。<br> 譬如:简39中之“ ”(文)字,许慎《说文解字》注:“错画也。象交文”。<br> “文”字起笔先重后轻撇去,第二笔捺画,轻轻落笔,然后呈弧状向下顺锋收笔,第三笔的撇画,则与第一笔的撇画完全相反,即由轻而重,似有回锋撇的意味,最后的捺画露锋起笔、露锋收笔,将字的重心牢牢的曳住。该字中,两撇两捺均是重轻倒置,富于变化,婀娜多姿,煞是生动。<br>二、密<br> 凡笔画繁多的字,间架密布,点画要紧在一字范围以内,间距要求勾称,笔画要求偏瘦,从字形上看来,要给人以清晰、安详,不要有累赘之感。简32中之“妇”字、简2中之“著”字,是也。<br> 譬如:简32中之“ ”(妇)字,许慎《说文解字》注:“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br> “妇”字与现今结构左右刚好相反,依稀可见一个女子,弓腰俯身,仿佛持帚在家洒扫。如此细心经营,一繁一简、一高一低,参差错落,饶有情趣。<br>三、大<br> 凡字形较大的字,点画务必紧凑在一字之内,防止书写过大而溢出框外,笔画要注意穿插和避让,分间布白,要疏密得宜,高低错落有致。简19中之“复”字、简34中之“让”字,是也。<br> 譬如:简19中之“ ”(复)字,许慎《说文解字》注:“往<br>来也”。<br> “复”字左上的双人旁上提以腾出空间,作点避让,右边的部分在上下拉升的同时,互相渗透,作些穿插,底部则像“千斤顶”似的把整个字托住。整个字酷似不倒翁一样,摇曳多姿,美不胜收。<br>四、小<br> 凡字形较小的字,只能控制在比其他字形缩小一两围的范围内,防止把字书写得过小(或过大),要求笔画遒劲有力,字形宽绰丰满,小中见大。简12中之“工”字、简9之“其”字,是也。<br> 譬如:简12中之“ ”(工)字,许慎《说文解字》注:“巧饰也”。<br> “工”字的形态跟现今文字书写的形态并无二致。两个横画都是露锋起笔、顺锋收笔,左低右高,上轻下重,虽是相同的笔画,但绝不重复、单调,而是适度变化,以显丰富生动,然后中竖辅之以上粗下细,而取横势中的欹势,给人以流转之韵,飞动之美。<br>五、长<br> 凡字形修长而取纵势的字,结构以排档均匀为主,但必须宽窄错落排布,以防止把字写得过分呆板、窄长。简18中之“福”字、简9中之“厚”字,是也。<br> 譬如:简18中之“ ”(福)字,许慎《说文解字》注:“祐也”。<br> “福”字中的“ ”表示祭祀,“ ”又,手,表示巫师的动作,“ ”表示酒坛,“ ”双手,表示捧酒献祭。此字从上到下重叠而置,宛如一个人双手捧着酒坛,非常虔诚的供奉着,刚劲挺拔,别具姿态,何其传神。<br>六、短<br> 凡字形较短矮的字均取横势,结构要求自然紧凑,上下均衡得体,避免把字写得过分短矮,显得毫无生机。简30中之“三”字、简19中之“以”字,是也。<br> 譬如:简30中之“ ”(三)字,许慎《说文解字》注:“天地人之道也”。 <br>“三”字的书写跟现今文字的书写完全一致,但其形态有别,现今文字的形态往往是第三横最长,而《成之闻之》中的“三”字,则是第一横最长。<br>“三”字第一长横,露锋起笔,顺峰收笔,两头尖,中间粗,中横较之首横要细而短,底横粗而短。三个横画成梯级排列,各具特点,而又绝不雷同。<br>七、偏<br> 凡字身偏重一边的字,要求偏中求正,须在对面妥善安置笔画以端详其平衡。譬如现今的“也”、“方”二字,其平衡之法,当是“也”字右上肩勿出中心线,“方”字下钩对准上点即可。在郭店楚简中,简17中之“又”字、简15中之“民”字,是也。<br> 譬如:简17中之“ ”(又)字,许慎《说文解字》注:“手<br>也”。<br> “又”字第一笔成耳形向右取欹势,显得既流畅,又自然;而捺画则采用较重的落笔,侧锋下切之后,如萦丝般向右下轻盈行笔,最后以一个漂亮的弧线出锋结束。<br> 整个字寥寥两笔,既干净利落,又一气呵成,有如风筝凌空万里,但始终有一线相连之感。<br>八、斜<br> 字形斜者,体斜而心正,当随其字势,以斜笔作支撑,平衡其重心才是。譬如现今的“夕”、“母”二字,其平衡之法,当是“夕”字的点须安在字的中心,“母”字的钩弯在中心线上,字即撑稳。在郭店楚简中,简18中之“必”字、简18中之“此”字,是也。<br> 譬如:简18中之“ ”(必)字,许慎《说文解字》注:“分极也”。<br> “必”字起笔一横两头细,中间粗,像凹凸不平的地平线一般,中竖顺峰落笔后,径直向右下出锋收笔,横下竖的两边的笔画,一长一短,一左一右,保护着竖画,并与之朝一个方向收笔,横上的一点似在让人会意,此是“分极也”。<br>九、堆<br> 累累重叠者为堆,堆在上面的部分要书写得较小,而且要注意对准中心,下面的部分既要形态有所变化,又要重心摆得稳稳的方可。简29中之“襄”字、简27中之“译”字,是也。<br>譬如:简29中之“ ”(襄)字,许慎《说文解字》注:“汉令。解衣而耕谓之襄”。<br> “襄”字的顶部笔画簇拥,颇有生机的向上取势,中部笔画则左右伸展,向下取势,这样顶部与中部呈现向背之势;下面的部分,则一短一长,尤其是向下的笔画特别的夸张,似乎告知人们已把种子深深的放进了“土”里,让人引起无限的遐思和憧憬。<br>十、积<br> 凡笔画繁多,形同高山的字为积,此类字要求既要注意穿插和避让,又要考虑其结构疏密停匀,体态稳重,不得有繁杂之感。简22中之“兽”字、简24中之“发”字,是也。<br> 譬如:简22中之“ ”(兽)字,许慎《说文解字》注:“守备者”。<br> “兽”字本是左右结构之字,在金文大篆等等都是,而郭店楚简的书手也许是受竹简宽度的限制,也许是实际应用的需要,则写成了上中下结构之字。<br> 上面部分向上取势,中间部分如泰山压顶,势大力沉把下面覆盖住,下面部分则牢牢的把上面托住。整个字虽积叠几层,但丝毫不显杂糅,浑然天成,毫无头重脚轻之感。 <br>十一、重<br> 上下同形为重。此类字书写时要避免雷同,力求变化。由于《成之闻之》字数较少,唯简10中之“多”字,仅此一见。<br>譬如:简10中之“ ”(多)字,许慎《说文解字》注:“重也。从重夕。夕者,相绎也,故为多。重夕为多,重日为叠。凡多之属皆从多”。<br> “多”字的两个“夕”,亦左亦右,亦上亦下,既若即若离,又顾盼有情;生动有趣,率意天成,毫无雷同之感。<br>十二、并<br> 左右同形相并。此类字同“上下同形”一样要求同形异构。由于郭店楚简《成之闻之》字数较少,唯简14中之“非”字,仅此一见。<br> 譬如:简14中之“ ”(非)字,许慎《说文解字》注:“违也。从飞下翅,取其相背”。<br> “非”字左右两个部分像相背展开的双翅,“若将飞而未翔”,栩栩如生,真的是“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于大胆中见美感。<br>十三、向<br> 凡左右相迎之字, 称为相“向”。其左右相靠拢的两面伸出之笔,必须注意穿插和避让,两个部分既相互聚拢而又各不妨碍乃为佳。简6中之“与”字、简11中之“源”字,是也。<br> 譬如:简6中之“ ”(与)字,许慎《说文解字》注:“赐予也”。<br> “与”字上面分左右两个部分,左高右低,左面上部伸左,似低头作给予状,右面上部仰头相望而避之,下面亦是左右而置,亭亭玉立,脉脉含情,相迎相拥,错落有致。<br>十四、背<br> 凡左右背对背之字,称为相“背”。此类字须各尽姿态,彼此照应,生动自然,力避呆板,更不要给人有一盘散沙之感。简1中之“行”字、简1中之“闻”字,是也。<br> 譬如:简1中之“ ”(行)字,许慎《说文解字》注:“人之步趋也”。<br> “行”字左右结构,左边作三撇,第一、二两撇倒无新奇,但最后一撇由轻而重,向左下极力伸展,显得“纾长”而“粗放”,右边作三捺,第一、二两捺,上轻下重,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一捺向右下轻轻收笔,均较内敛。这样一长一短,一近一远,既相背取势,又遥相呼应。<br>十五、孤<br> 凡仅有一两笔之字,称为画孤。画孤者,笔画尤其要悉心经营,不得有半点怠慢。简7中之“一”字、简23中之“又”字,是也。<br> 譬如:简7中之“ ”(一)字,许慎《说文解字》注:“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br> “一”字起笔重驻,收笔轻提,由低而高,像一变形平躺的“s”形,看似漫不经心,随手而书,率意而成,实则苦心经营,匠心独运。<br>十六、单<br> 凡笔画较少,体态窄而无偏旁部首相偎者,称为形“单”,这类字书写时笔画既要舒展大方,又要遒劲有力,体态修长,布局疏朗、停匀。简9中之“人”字、简24中之“也”字,是也。<br> 譬如:简9中之“ ”(人)字,许慎《说文解字》注:“天地之性最贵者也”。<br> “人”字左撇顺锋起笔,做鸟状,右捺呈弧形做薤叶状,两个笔画相依相偎,潇洒大方,生动有趣。<br> 郭店楚简可谓简牍盈积,浩如烟海。虽出自数人手笔,但皆娴熟精到,神采飞扬。悉心赏析之,觉其用笔中锋、侧锋,变化自然;字体典雅端庄、秀丽俊美;笔势凤翥鸾回,奇姿逸态;书写风格也是精彩纷呈,各异其趣,或空灵简古、或端庄秀雅、或犀利劲健、或夸张浪漫、或厚重朴茂,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审美享受。<br>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虽仅是郭店楚简书法沧海之一粟,但却可窥郭店楚简书法之一斑。本文仅就郭店出土的楚简《成之闻之》书法结构布势之规律,作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尝试性归纳,意在向广大书道同仁汇报与求教,故权当引玉之砖而抛之。<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