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万叠为吾开

江郎散人

<p class="ql-block">文/图/江郎散人</p><p class="ql-block"> 昨日,从北京刚回衢州的我,兴致盎然地去美术馆观看了《南山万叠》书法展。这个展览是由国内著名书法家鲍贤伦和衢州书家郑奇平合作举办的。我从朋友圈里看到,前周展览开幕那天,盛况空前,观众爆棚,有人戏谑奇平:来了这么多观众,竟忽略了安保措施。</p><p class="ql-block"> 鲍贤伦的书法作品曾经进入国家美术殿堂展出。一位当今颇具影响力的书法大家与衢州小有名气的书家联展,这自然吸引了媒体和观众的关注。当我走进衢州美术馆展厅,扑面而来的浑穆雄阔又清丽蓊郁的书法意象,迅即吸住了我的眼球。鲍贤伦的大字作品书风雄浑厚重,小作品灵动生猛,犹如巉岩叠嶂、乱石耸峙之南山。而郑奇平作品清秀雅奇、润丽飘逸,好似南山之上茂林修竹、清溪漪流。一大一小,一古一妍,风格迥异,别开生面。真应了“南山万叠为吾开,一日支颐看几回”的诗句,让我大饱眼福。</p> <p class="ql-block">  鲍老师是一位学养深厚的书家。他的隶书作品融入对书法审美的思考和探索,以及对生活的感悟。他自称“以古为徒”,慕古、怀古、追古是先生书法艺术的精神追求。其书作处处透出古质、古趣、古风。当今篆隶式微,能入古者寥寥,世人写隶书奉东汉碑刻为圭臬,此也常流俗习。鲍先生以秦汉简牍为自己的书法艺术载体,保留篆意隶貌,吸纳草创阶段鲜活生猛而又未规矩化,并不够妍美的民间隶法笔意,使之直逼高古。你看其隶书作品,篆籀笔意,少了波磔提按、蚕头燕尾、浓淡枯涨,却时不时增添一些钝钩利磔,陡增古拙、灵动、自然之独特的隶书风格。从中可见鲍先生是在思考中创作,在传承中创新。</p> <p class="ql-block">  展厅中有两组十几幅小作品格外引人注目。在砖刻、瓦当、陶器、瓷罐、铜镜、砖铭等出土古物的拓片和摩崖拓片上,鲍先生用古隶题跋。这种内容和形式结合堪称完美,尽显古雅、古趣,也侧漏了鲍先生慕古的审美意趣。这次展览,鲍先生还书写许多古诗、古文和古楹联,从其所写内容,可见鲍先生怀有浓厚的文人士大夫气质,尽管已经卸甲释肩十年,但他对陆游这样的士大夫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仍钦佩不已。同时,又极仰慕陶渊明的“高蹈出尘”“高志远识”,向往优游达观、怡情山水的生活。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鲍老师退休之后创作的小字作品,这些小作品少了功利性的“庙堂气”,多了贴近生活的“烟火味”,书写显得更自然,更生拙,更灵动,是平静心态下自我审美追求和生活情趣的自然流淌。</p> <p class="ql-block">  相对于鲍老师的浑厚古拙,郑奇平的作品显得清新雅致。这次展出的以小字、小作品为主,这种自然状态下书写的作品尤为精彩。你看,他的字,线条基本褪去了提按顿挫的锋芒,以简约的圆润或枯涩中锋为主,笔法上取法怀素《千字文》帖,追求冲淡简约的意念。而结体呢,则是极力想避离俊媚逸秀的"二王"时风影响,将法帖中的字进行变形重构,在字形总体纵敛的基础上,或简约笔画,或局部夸张,或参差错位,有时候有意无意将某一笔画出人意外的或拉长或倾斜或弯曲。审美取向上受清代大家傅山"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俗,宁真率毋安排"的影响,走一条古拙质朴、冲淡简约、崩崖老树、松散参差的书风路子。</p> <p class="ql-block">  奇平性喜洒脱无拘束,有时有天马行空特立独行之态。也许他仰慕超脱世俗、追求个性自由的魏晋士人风度和坡翁豁达澹然随遇而安的性情,因此,他常抄录《世说新语》《东坡志林》。这与他心灵契合。因此,退休之后,他书写更加放松,更加随性,大有“我手写我心”之意一一写出我之心性,我之情趣,我之追求。但随性书写并非信笔乱书。他仍以"二王"法度为宗,笔笔讲究中锋,力求让性灵和法度兼容。从奇平的作品可以看出,他以坚守"二王"笔法为其质,追求古拙奇崛为其形。有人说,书法艺术的高境界,就在于有法与无法之间,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信笔直书而又守法。此言诚是。奇平正在实践中。这又与鲍老师如出一辙。</p> <p class="ql-block"> 一位享誉国内的书法大师携手基层普通书家联办展览,或许国内少见。我孤陋寡闻,但知道在浙江省是首次。其意义有如鲁迅关爱提携青年作者一般,这将有力推动基层书法艺术的兴盛。同时在此次展览的作品中,也可看出鲍先生的用心。他在倡导书家要坚守传统,多做学问,不追时风,书写自我。</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的观后感。</p><p class="ql-block"> 2024、12、24于怡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