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行行重行行</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6198659</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河北赵县,除了鼎鼎大名的赵州桥,还有一座历史更为久远,同样闻名遐迩的古建筑,这就是柏林禅寺。该寺初建于东汉建安年间,寺名多次变化,从“观音院”、“永安院”到“柏林禅院”,元代起称“柏林禅寺”。该寺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禅宗祖庭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柏林寺自建成之后屡毁屡修,解放后这里改为学校,对寺院破坏尤甚,除柏林寺塔外,寺内牟尼殿、大慈殿等重要建筑在这一时期被全部拆除。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落实宗教政策,柏林寺重获新生,于1988年开始复建,到1992年基本建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2月1日上午,游罢赵州桥后,我们来到相距不远的柏林寺。该寺坐落于闹市,从远处看,红墙黄瓦,金碧辉煌,非常壮观。不过,黄色琉璃瓦乃皇家专用饰品,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仅用于皇家建筑,不知历史上的柏林寺是否这般模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投资巨大的柏林寺对公众免费开放,这很好。寺庙嘛,本来就是远离红尘的一方净土,哪有收费一说。只是如今的大多数寺院成了一个名利场,不仅有高额的门票,进去后还会稀里糊涂被引导着花大价钱去上香,前些年随旅行社旅游时,没少被骗。如今,像柏林寺这样免费开放的寺院着实不多,作为名利场里的清流,这难能可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该寺山门南开,门上额题“柏林禅寺”,门侧楹联:“门对赵州万里桥,寺藏真际千秋塔。”虽是今人作品,但气势雄浑,境界宏阔,不输古人。对柏林寺,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感觉这名字朴实、接地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柏林禅寺布局规整,重要建筑沿中轴线分布,共五进,分别为韦陀殿(山门)、普光明殿、观音殿、无门关(禅堂)、万佛楼。 两侧建筑主要有赵州塔塔院、钟鼓楼、指月楼、祖师殿、古佛庵等等 。重重殿宇组成一座金碧辉煌的寺院,历劫重生后熠熠生辉。这些都是当代建筑,恢宏壮丽有余,古色古香全无,我们浏览了一番后,直奔柏林寺塔而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柏林寺塔,又名从谂禅师舍利塔,为纪念唐代高僧从谂禅师而建。始建于元代天历三年(1330年),是寺内仅存的一处古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塔为砖制实心、八角七级、楼阁式、通高39.5米,坐落在两层台基之上。这座塔造型古朴典雅,工艺精湛,体现了元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塔南门楣上方镶有石匾,上书:“特赐大元赵州古佛真际光祖国师之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要说这位从谂禅师,那可是中国佛教史上“震铄古今的高僧大德”。他本是山东曹州人,幼年出家,在五台山、天台山等处行脚多年后,定居赵州观音院,也就是现在的柏林禅寺。从谂禅师到观音院时已经80高龄了,又在这里驻锡弘法40年,住世120年,人称“赵州古佛”,莫说高僧大德,单论年龄,也足以“震铄古今了”。圆寂后,谥号“真际禅师”。禅宗史上脍炙人口的“庭前柏树子”、“狗子无佛性”、“吃茶去”、“洗钵去”等公案就出自他口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柏林寺内,古柏郁郁苍苍,遮天蔽日,这就是寺名“柏林禅寺”的来历吧?寺院虽然屡经毁坏,这些古柏却历劫独存,这其中有数棵树龄1300多年的唐代古柏,为寺庙沧桑变迁的见证者。树下,浓郁的柏香与缭绕的香火气息交互融合,让人心境澄明。重重殿宇隐藏在翠柏之中,雕梁画栋与蓊郁枝叶相辉映,营造出一个清虚胜境。经声佛号里,徜徉在这些古树下,静听它们讲述千年的历史烟云,感受时间的静谧。这些古柏,没准就是“庭前柏树子”公案的见证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有远道来的僧人向从谂禅师请教佛法。 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庭前柏树子。”僧云:“和尚莫将境示人。”师云:“我不将境示人。”僧云:“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庭前柏树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就是“庭前柏树子”的来历,大意是:一位僧人问从谂禅师:“什么是达摩祖师从西方来东土弘法的意图”?禅师说:“庭前柏树子”。僧人说:“和尚你不要用境界启示人。”禅师说:“我不用境界启示人。”僧人又问:“什么是达摩祖师从西方来东土弘法的意图?”禅师说:“庭前柏树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则公案中,僧人连问两遍,从谂禅师都答非所问,这任谁听上去都一脸茫然,不知当年那位僧人听了后顿悟没有?反正自己到现在仍是一头雾水。在禅宗世界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柏树就是柏树,一切都不必去解释,从谂禅师的“庭前柏树子”是这意思吗?“若人识得赵州意,柏树花开五叶新。”人生路长,慢慢顿悟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另一则“吃茶去”公案流传更广:两位从远方来的僧人向从谂禅师请教如何是禅。禅师问其中一个以前来过吗?回答没有来过,禅师说:“吃茶去!” 又问另一个以前来过吗?回答来过,禅师说:“吃茶去!”这时,引领那两个僧人来的监院好奇地问:“师父,怎么没来过的你让他吃茶去,来过的你也让他吃茶去呢?” 从谂禅师叫了一声监院的名字,监院答应了一声,从谂禅师说:“吃茶去!”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到吃茶,曾到吃茶,若问吃茶,还是吃茶”,此所谓“赵州茶”也!“吃茶去”这三个字同样是看似无厘头的答非所问,但千百年来却点化了无数修行人。这也是“茶禅一味”的来历。对自己而言,虽然喝茶年头不短,但实在没有品出个中真味,莫说其中的禅意了。也别说,终日忙忙碌碌、碌碌无为,哪有心思去细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也许,只有在远离喧嚣的净土,才能感受内心的纯净。内心纯净,才能放下种种执念,真实的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正如佛家所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心中有佛者,眼里皆是佛。吃茶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