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苏州古城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2500多年的历史。作为都城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的吴国。公元前514年,当时吴王阖闾命大臣伍子胥在诸樊所筑城邑的基础上扩建大城,并有城门八座:阊门,胥门,盘门,娄門,相门,平门,齐门,蛇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阊门:位于苏州城西北,与苏州城同龄,拥有2500多年历史,被视作苏州古城门“八门之首”。</span></p> <p class="ql-block">阊门始建于春秋时期,《吴越春秋》记载:“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故又名阊阖门。阖闾率大军由此门出城远征楚国,表示一定要打败楚国的决心,故把阊门称为“破楚门”。</p> <p class="ql-block">阊门始建于春秋时期,“吴趋自有史,请从阊门起。”这是陆机在《吴趋行》里提到苏州的第一句话。伍子胥建吴都,阊门便是这座城池“气通阊阖”的首门。北宋时“门上亦有楼三间,甚宏敞”,南宋门废。宝祐二年(1254)复建。元末重建阊门城楼后,曾题额“金昌门”,而“吴人呼阊门已久,不能遽改,名之如故”。</p> <p class="ql-block">阊门在历史上享有盛名,更重要的原因是明清时期这一带曾经是全苏州最繁盛的商业街区。《红楼梦》中称阊门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p><p class="ql-block">《红楼梦》第一回写道“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p> <p class="ql-block">明代唐寅有诗作《阊门即事》写道:“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卖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p> <p class="ql-block">水门</p> <p class="ql-block">从清代乾隆年间的《姑苏繁华图》中可以看出,阊门内城门临阊门大街(今西中市)</p> <p class="ql-block">北码头渡僧桥是位于苏州阊门外古运河上的一座历史悠久的桥梁。</p><p class="ql-block">相传在三国东吴时期,该地区原本没有桥,人们依靠摆渡来往。后来有一位和尚募集资金修建了这座桥,因此得名“渡僧桥”。传说毕竟是传说。</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北宋至道元年(995年),知州魏庠奏改虎丘律寺为云岩禅寺后迎来住持清顺禅师,不久魏庠去职,陈省华接任,为方便清顺长老“出世聚徒,接四方之来学”,特建此桥,故桥名渡僧。</p> <p class="ql-block">阊门北码头在明清时期是重要的货物集散中心,有“天下第一码头”之称。在历史上,北码头是通往常熟的主要航道,主要载卸木材和瓷器,具有运输上下货物的码头功能。</p> <p class="ql-block">“阖阊接路”,接的是著名的山塘街,这个牌坊据说是古迹,年代不详,也许时间并不长。</p> <p class="ql-block">牌坊背面</p> <p class="ql-block">过了牌坊就是山塘街</p> <p class="ql-block">山塘街的始祖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公元825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期间,为了便利苏州的水陆交通,他主持开凿了一条东起阊门,西至虎丘的山塘河,并沿河筑堤,形成了特殊的水陆并行的“双棋盘格局”。</p> <p class="ql-block">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攻打苏州。江苏巡抚徐有壬和总兵马德昭接连颁布三道命令,烧毁城外商业区,以巩固城防:“首令民装裹,次令迁徙,三令纵火”。于是曾经繁华盖世的阊门商业区,直到枫桥寒山寺,转眼之间化为灰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3年为改善交通,拆去阊门,改建成罗马式城门。1958年“大炼钢铁”时,城门被拆除,用城门的砖砌小高炉炼铁。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城墙继续被拆毁。1982年将原城门北到沿河的城墙连土基全部堆平。现在看到的阊门是2006年重建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