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采访李继友先生视频</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当马勺遇到社火脸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一一社火马勺脸谱创始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李继友专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文/杨旭民</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陕西宝鸡古称陈仓,是炎帝故里,周秦文化发祥地,而具有千年历史的社火则是宝鸡悠久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宝鸡社火最讲究的一个特征,就是脸谱的勾画,其造型粗犷奇特,色彩质朴明快,纹饰稚拙流畅,谱样丰富多彩,代表了陕西社火脸谱的最高水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上世纪80年代初,有一个人将社火脸谱画到马勺上,造就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社火马勺脸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社火马勺脸谱的出现,不仅让口传心授的社火艺术衍生出了美妙绝伦的工艺品,也让社火传承有了新的载体。</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这个人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宝鸡市优秀民间艺术家李继友。</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李继友先生和本文作者省社科院杨旭民研究员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南方人迷上西秦社火脸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1936年6月,李继友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县。1957年,他从上海同济大学肄业,随同家人来到陕西宝鸡,第二年9月进入当时中国最大的继电器厂——七九二厂子校任教。</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1958年春节,在宝鸡姜城堡,李继友偶遇任家湾社火队的表演,这是他第一次观赏西秦社火。现场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和锣鼓声,社火表演者的奇异装束和狰狞威猛的面相,以及观者如潮的景象,都给李继友带来极大的震撼。“到了晚上,社火队打着灯笼、打着火把表演,关公骑着红马,拿着大刀,特别是那脸谱画得太奇特了!”回忆起当年第一次看到社火的情景,李继友至今记忆犹新。李继友有一定绘画基础,他对社火着迷,其实是迷上了社火脸谱。只要听说哪里有社火表演,他就赶过去,跟着社火队前后奔走,一边欣赏社火表演,一边仔细观察脸谱的勾画技法。回到家里,眼前晃动的仍然是形态各异的脸谱图案。李继友走访了几十个乡村艺人,一见到散落民间的古旧脸谱粉本,就爱不释手。有一年正月十五,李继友在街头遇到一个背着背篓的老头,背篓里放着一个画轴。李继友好奇,就问老头是做什么的,老头说是给人做法事的。李继友问他懂不懂社火,老头说他年轻时就是耍社火的。李继友接着问,那你手里有没有社火粉本。老头问啥是粉本?李继友说就是耍社火时画脸的样子。老头说有,家里炕上就有一本。李继友一下子来了兴致,当即跟着老头去了他家,果然在他家炕上看到一册粉本。可惜的是,本来很厚的一册粉本,已经让老头撕得只剩下十几张。虽然如此,李继友依然激动不已,因为这册粉本是非常难见的细画粉本,每一个脸谱都画得非常精致。老头一看李继友的神情,就问他是不是喜欢,李继友说很喜欢。老头大手一挥:送你了!李继友不敢相信,也不敢要,担心拿走了老头后悔,又要回去,就问老头需要什么?老头说自己年纪大了,家里连一张放大的照片都没有。李继友问他有没有小照片,老头说有。李继友拿着底片回到厂里,让单位一个搞摄影的同事给老头放了两张大照片,换回了老头手里的16页社火粉本。“文革”前的那些年,李继友收集创作了3000多种脸谱粉本,并逐渐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社火脸谱“化妆师”。</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李继友先生同陈宝风、杨旭民、牛泾民、赵鹏飞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不计代价收购马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1976年10月,“文革”结束,李继友立即拾起了中断十年的收集创作社火脸谱的爱好。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脸谱,李继友拜了一个叫南子芳的师傅。南师傅把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出来,但对社火却异常精通,什么角色穿什么衣服,画什么脸谱,都烂熟于心。李继友向南师傅虚心请教,学到很多脸谱知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1982年,李继友从自己多年收集、整理、创作的社火脸谱中精选出了200多幅,寄往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社民间美术编辑室主任叶文熹看到这些脸谱非常震惊,专程赶到宝鸡采访李继友,对他说,你抢救了一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叶文熹不仅在出版社出版的杂志《实用美术》上对社火脸谱做了介绍,还精心帮助李继友修订审稿,使《中国陕西社火脸谱》一书得以正式出版发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李继友起初最擅长画蚩尤脸谱,因为蚩尤笔画简洁,画个鼻子画个嘴,再画两个大牙,就是一件作品。1984年,李继友试着将蚩尤画在农村人舀水的马勺上,通过抛光、沥粉、彩绘、勾金等多种技艺融合,创作出第一件社火马勺脸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1985年,李继友创作的蚩尤马勺脸谱被选送到北京参加“宝鸡民间美术展览”,引起各方关注。中央美院原院长、版画大师古元对李继友说:“你把社火脸谱画到马勺上,这个点子很好,这是你的首创。不过你画的样子太少,你回去多买些马勺,多画些脸谱,形成系列。我可以告诉你,你要如果能坚持十年的话,你就会成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黄永玉也对李继友的马勺脸谱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那次展览,李继友带了22件作品,被参展的艺术家们争相收藏,李继友只留下一件作为纪念。</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李继友画马勺脸谱,起初只是爱好,并没有想到出名和成功。在北京得到专家肯定后,李继友才下决心潜心研究创作,把更多社火脸谱画在马勺上。</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从北京参展回来,李继友就开始到处找马勺。有一次,李继友带学生到凤翔采风,在马路边,遇到一个老汉正在卖马勺。李继友走上前去与老汉开始聊起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你这马勺咋卖?”</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一个四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你家里还有没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有哩。”</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你带我去看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于是,老汉带着李继友到了他家,走进存放马勺的房子,李继友大吃一惊,半间房子,堆的全是马勺。李继友兴奋极了:“你这些马勺我全要了!”老汉也惊得睁大了眼睛,有点不相信李继友的话,李继友就让他立即清点,看看到底有多少。两个人一起数了一遍,竟有400多个,李继友高兴地付了款,雇一辆马车把马勺拉回了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还有一次,李继友在凤县发现一家供销社有马勺,就问营业员,你们库房还有没有,我都要。营业员说要去问一下主任,过了一会儿,营业员兴奋地跑回来告诉他,库房里还有很多,如果要,就按批发价,一块钱三个。李继友一听,赶紧让营业员带他去库房,经过清点,马勺有900多个。李继友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开票时他付的钱:276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渐渐地,周边的人都知道七九二厂有一个姓李的人大量收购马勺,就纷纷给他送货上门,李继友也是有多少收多少。有一个远在汉中的人,也把自家的几十个马勺给他送了过来。有一次,李继友去广西桂林旅游,碰到卖马勺的,又买了一堆带回了家。“这么多年,我前前后后买的马勺有7000多个。”李继友说。</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李继友先生工作室</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马勺李”名扬四方</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李继友画马勺的特长,很快得到厂里的重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1984年,厂里新建工艺厂,抽调李继友专职去画马勺脸谱,还在西安大差市设立了一个卖工艺品的商店。</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此时,李继友对社火脸谱已经有了更深的研究。他在宝鸡岐山、扶风、凤翔等地调查发现,社火的题材主要来自古代民间神话传说,所以它的产生比戏剧艺术的历史要早一些,由此推断,社火脸谱在戏剧脸谱之前就已经出现。李继友还发现,社火脸谱无论是在色彩使用还是章法布局上,都比戏剧脸谱更复杂更讲究,一张脸的“天庭”“地阁”“四方”“五位”,笔笔都要到位,绝对不能马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社火马勺脸谱在北京参展得到好评后,李继友信心大增。他记住了古元的建议,除了在马勺上继续画蚩尤,还画神农氏、仓颉、玉皇大帝等神话人物。同时,演义小说中的闻太师、黑虎、豫让、李元霸、盖苏文、王彦章等,戏曲角色中的焦赞、常遇春、胡大海、徐彦昭、杨俊卿、孟良等,都出现在马勺上。在制作和用色上,李继友从传说人物的容貌、性格特征出发,以夸张的手法和鲜明对比的色彩,来表现人物的忠奸、善恶和美丑,极富民间气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在社火脸谱中,黑代表忠诚、铁面无私、白代表奸诈、红代表侠义,绿代表草莽,金、银代表鬼怪,粉代表苍老,黄则代表残暴。有口诀曰:“红为忠勇白为奸,黑为刚直灰勇敢;黄为猛烈草莽绿,蓝为侠野粉老年;金银二色色泽亮,专画妖魔鬼神判。”李继友说,他不画奸臣,只画忠勇刚直的人物。</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1987年10月2日,著名美学家、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的王朝闻先生来到李继友家,现场参观了马勺社火脸谱的绘制过程,激动地说:“现在一些人总认为抽象艺术是从西方传来的,我一直认为中国民间就存在抽象艺术。马勺脸谱就是一个典型代表。”王朝闻还为李继友题词:“在继承社火脸谱基础上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艺术——马勺脸谱,可喜可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几十年间,李继友专注于社火马勺脸谱的收集、创作和研究,不仅画了数千件马勺脸谱作品,并因此获得“马勺李”的称号,还出版了《中国陕西社火脸谱》《李继友社火马勺脸谱》等专著和画册,发表了《我与马勺脸谱》《蚩尤与蚩尤木马勺》等论文。他的作品先后获得首届中国民俗画大奖赛特别奖、全国首届民间工艺美术佳品及名艺人作品展优秀奖、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和优秀创作奖等。多次应邀赴日本、加拿大、法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表演社火马勺脸谱绘制技艺。他的从艺生涯还被拍摄成《乡之魂》《秦艺六绝》等二十多部影视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1995年,李继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5年5月,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为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2006年12月,经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工作领导小组批准,李继友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并受邀于2007年1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工作总结表彰大会。2008年6月,李继友成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社火脸谱绘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李继友接受采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在清贫中坚守艺术梦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如果不是上门拜访,笔者很难相信,李继友老人会蜗居在一间只有四五十平方米的居室里。他的工作间不到十个平方米,一张工作台就占据了大约三分之一的空间,再加上靠四面墙排列的放满马勺作品和画册的书架,剩下的空间只能容一个人走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类似马勺脸谱这样的传统艺术的保护力度。宝鸡市金台区在西府老街专门为李继友开设了“李继友社火脸谱艺术馆”,圆了老人家多年的夙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但是,李继友的生活环境依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上世纪八十年代,李继友的工资52元,也不算太低,但是,他需要更多的钱买马勺,有时一次买马勺就要花费上千元。李继友说,马勺从最早的三毛一个到如今五十元一个,但不管多贵都得买,而且做马勺的都知道他买马勺不计代价,卖给他的还要更贵一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为了弥补亏空,每次参加展览,李继友都要尽可能多的带上自己的马勺作品,出售给参观者。不过,李继友对做生意并不像他画马勺脸谱那样充满灵光。他想挣钱,但并不想漫天要价。有一次,一个法国人想买两个马勺脸谱,翻译问他一个多少钱,他想一个马勺是3毛钱收的,画上脸谱,最多收10元就可以了。翻译说太低了,我给你卖,结果收了外宾200元外汇券。李继友一听,忙说不行不行,我一个月工资才52元,你一个就收人家100元外汇券。心里过意不去,感觉让人家吃了大亏。翻译说你卖的不只是马勺,而是艺术品。陪同外宾一起来的政府部门的干部也同样认为马勺脸谱的艺术价值完全值这个价钱。李继友听了心里能轻松一些,但依然觉得沾了外宾便宜,就给翻译说,我这马勺是买一送一,你给外宾再拿两个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李继友一直记着古元给他提的两个希望,一个是把社火马勺脸谱传承下去,一个是继续挖掘社火脸谱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李继友简陋的住所里,除了满墙的马勺脸谱,还有一摞一摞的脸谱资料。在这个已经88岁的老者心里,社火马勺脸谱作为他毕生坚守的艺术梦想,早已融化在他的血脉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在李继友的带动下,他的老伴和两个女儿都学会了绘制社火马勺脸谱。二女儿李舸已被确定为“马勺李”的第二代传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作为父亲的得力帮手,李舸每天都很忙碌,既要搞创作,还要带学徒,又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她说:“我跟我父亲在我们所从事这个职业的时间里,我们会继续收集整理传统的社火脸谱,在这个基础之上,通过创新发展,培养更多社火脸谱的接班人,把社火马勺脸谱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完</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编辑/牛泾民</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