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顽童云南游(2)‍探寻远征军的热血与荣光

杰子

<p class="ql-block">云南讲武堂旧址的西楼,设有“中国远征军主题展”,这是中国首个系统性聚焦 “中国远征军”主题的专题固定陈列展览,它承载着一段厚重磅礴、热血奔涌的历史叙事。踏入展厅,灯光昏黄,似是岁月蒙上的薄纱,引领着参观者缓缓步入往昔的烽火岁月。</p><p class="ql-block">展览从远征军出征入缅作战起始,沿着败退怒江对峙、反攻作战胜利的脉络延展,穿插云南人民对滇西抗战的无私奉献,以及远征军中讲武堂师生的热血篇章,全方位、多层次地勾勒出那段中美英盟军携手,于中缅印战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壮阔史诗。</p> <p class="ql-block">序厅内,目光瞬间被黑色断壁残垣锁住,其上“中國遠征軍”几个繁体大字散发着古朴的金光,宛如从历史深处透出的烈烈烽火。墙缝间似还残留着硝烟气息,砖石的坑洼仿若当年弹片的吻痕,让人瞬间被拽入那段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的残酷时光,敬畏之感油然而生。紧邻着的巨幅黑白壁画,更是将宏大的战争场景铺陈开来:近处,盟军士兵身姿矫健、神情坚毅,机械化战车钢铁洪流般滚滚向前,“狮龙兽部队”的步伐整齐划一、透着肃杀之气;远处,山峦起伏连绵,像是大地的褶皱,战机呼啸盘旋,整个画面生动鲜活,观者仿若穿越时空,置身于远征军与盟军并肩冲锋的热血战场。</p><p class="ql-block">回首抗战初期,中国工业基础近乎一穷二白,现代工业的幼苗在战火中艰难求生。抗战所需的物资,汽油、柴油、橡胶、汽车配件等完全依赖进口,药品、棉纱、钢材的九成也得从海外获取。沿海港口城市接连沦陷,滇越铁路、滇缅公路成了维系中国与外界联系的救命稻草。可命运多舛,法国战败后,日本迅速进占越南,滇越铁路这条运输动脉被生生掐断,滇缅公路就此独挑大梁,荣膺“中国抗战生命线”“输血管”之称。</p> <p class="ql-block">缅甸,彼时作为英国殖民地,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不仅毗邻英国在亚洲的核心殖民地印度,更是掌控着东南亚战略咽喉。日本妄图吞下缅甸,截断滇缅公路,进而威逼英属印度,实现德、意、日轴心国在中东会师的黄粱美梦。在此危局下,1941年12月26 日,《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签署,中国远征军的热血征程正式拉开帷幕,十万将士怀着满腔报国志,毅然奔赴异国他乡。</p><p class="ql-block">1942年初,日军如饿狼扑食般扑向缅甸,企图切断滇缅公路。远征军迅速响应,入缅作战。戴安澜将军在同古会战中一战封神。同古,这座缅甸小城,瞬间成了血火交织的炼狱。戴将军麾下的部队,人数远不及日军,却毫无惧色。战斗打响,枪炮声震得天地失色,戴安澜穿梭于枪林弹雨,指挥若定。日军一波又一波的冲锋,都被顽强击退,阵地前堆满了敌人的尸体。激战中,戴安澜不幸身负重伤,鲜血染红了军装,但他依旧屹立不倒,咬着牙坚守指挥,直至部队完成战略转移,最终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他的精神,成了远征军的军魂,激励着每一个战士死战到底。</p> <p class="ql-block">柳树人将军同样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在同古会战的漫长拉锯中,他率部深陷重围,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鏖战12天之久。弹药打光了,就拼刺刀;刺刀卷刃了,就用石头砸。部队伤亡惨重,但士气不减。撤退时,他主动担起后卫重任,为大部队突围争取宝贵时间,最终在与日军的惨烈厮杀中,血洒疆场,用生命践行了军人的使命。</p><p class="ql-block">然而,首次入缅作战因英军指挥混乱、临阵脱逃等诸多问题,远征军陷入绝境,滇缅公路不幸被切断。但仁安羌一战,远征军打出了威风。当时,英军被日军围困,水源断绝、弹尽粮绝,濒临绝境。远征军神兵天将,以迅猛之势向日军发起攻击,经过激烈拼杀,成功解救出被困英军,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军队的英勇与担当。</p><p class="ql-block">滇缅公路被截断后,中国对外交通近乎瘫痪。在此绝境下,中美联合开辟了驼峰航线。这条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一路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高黎贡山、横断山脉。这里的山峰直插云霄,最高海拔达7000米,平均海拔也有5000米,气候极端恶劣,时而狂风呼啸,能将飞机轻易掀翻;时而暴雪肆虐,让视野一片混沌;更别提还有日军战机的频繁拦截。</p> <p class="ql-block">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飞虎队,在这条死亡航线上演绎着传奇。他们驾驶着战机,穿梭在云雾缭绕、险象环生的山谷间,为中国输送急需的物资。每一次飞行,都是与死神贴面共舞。据统计,在驼峰航线运行期间,共坠毁飞机超600架,牺牲飞行员近2000名,这条用血与泪铺就的航线,成了抗战后期中国的“空中生命线”,为后续反攻积蓄着力量。</p><p class="ql-block">撤至印度英帕尔的远征军余部,被带到印度兰姆伽基地。这里,开启了远征军的蜕变之旅。士兵们换上了全套美式装备,崭新的枪械、先进的火炮,让他们战斗力倍增。同时,接受美国式的严苛军事训练,从战术素养到体能素质,全方位提升。1942年8月,这支部队整编为“中国驻印军”,士气高昂,磨刀霍霍向日军。</p><p class="ql-block">1943年初,中国政府又调集三个整编师空运到印度,兵力迅速扩充至十万余人。国内方面,1943年2月,国民政府在云南重组远征军,以昆明为坚实大本营,全面换装美械。六个军、十八个师,二十余万人马整齐列阵,日夜操练,复仇的火焰在每一个将士心中熊熊燃烧。</p> <p class="ql-block">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率先向缅北日军发起反攻。胡康河谷战役,驻印军一头扎进了缅北的热带雨林。这里湿热难耐,蚊虫肆虐,瘴气弥漫,但战士们毫无退缩之意。他们与日军在密林中展开激烈枪战、近身肉搏,一点点啃下日军据点。奇袭密支那更是经典中的经典。密支那作为日军在缅北的重要枢纽,防守森严。驻印军巧妙隐蔽行军,趁着夜色、暴雨等恶劣天气掩护,悄然接近敌军。战斗打响,枪炮齐鸣,经过艰苦卓绝的攻坚作战,最终攻克密支那,切断了日军在缅北的补给线。</p><p class="ql-block">1944年5月,重组的中国远征军从滇西发起反攻。强渡怒江战役,堪称惊心动魄。怒江江水湍急,涛声如雷,日军在对岸构筑了坚固工事,火力凶猛。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的将士们,乘坐着简易渡江工具,在美军炮火的掩护下,迎着日军的枪林弹雨奋勇向前。不少战士中弹落水,鲜血染红了江水,但后续部队毫不畏惧,前赴后继,成功强渡怒江,吹响了滇西反攻的号角。</p> <p class="ql-block">松山战役,更是惨烈无比。松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日军在此构筑了密密麻麻的碉堡群,号称“东方马其诺防线”。远征军先用火炮猛轰,而后步兵冲锋,一次次冲击都被日军凶猛火力击退,伤亡惨重。但将士们没有放弃,采用地道爆破、近身突袭等战术,一寸一寸地向山顶推进。历经95天的浴血奋战,终于攻克松山,全歼守敌,为后续光复腾冲、龙陵扫除了障碍。</p><p class="ql-block">腾冲战役,远征军将士们经历了42天的艰苦鏖战。腾冲古城墙高壁厚,日军负隅顽抗。远征军先是围城,切断敌军补给,而后展开强攻。城内巷战激烈,每一条街巷、每一座房屋都成了争夺焦点,远征军将士用生命换空间,最终全歼日军3000余人,以全胜战绩收复腾冲,让这座饱经战火的古城重归祖国怀抱。</p><p class="ql-block">龙陵战役持续数月,战况跌宕起伏。日军不断增兵反扑,远征军顽强抵抗,反复争夺阵地。双方炮火轰鸣,硝烟整日笼罩龙陵上空。战士们在废墟中穿梭作战,凭借顽强意志和精妙战术配合,逐步稳住阵脚,最终将日军彻底击退,解放龙陵。</p> <p class="ql-block">这一系列战役,中国远征军以伤亡6.7万人的巨大代价,歼灭日军4.7万多人,不仅收复了滇西沦陷区8万多平方公里的失地,把日军彻底赶出中国国门,还解放了缅甸国土18万平方公里,协助盟军迫使日军退出缅甸,打出了中国军队的赫赫威名。</p><p class="ql-block">展厅内,除了那些声名远扬的将领,还有无数无名英雄的身影熠熠生辉。后勤人员,背着沉重的物资,徒步穿梭在崇山峻岭,保障前线衣食住行;医疗人员,在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用简陋的器械与死神拔河;情报人员,深入敌后,冒着生命危险窃取情报,为战役胜利提供关键信息。这些幕后英雄,虽未冲锋陷阵,却用默默的付出与牺牲,撑起了远征军胜利的半边天。</p><p class="ql-block">昆明,这座西南名城,在中国远征军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作为最重要的后勤保障基地,物资在这里汇聚、中转;作为军事训练基地,一批又一批的战士在这里磨砺技艺;作为集结出发地,远征军从这里迈出保家卫国的豪迈步伐。云南这片广袤大地,作为主要战场之一,山川河流见证了太多的热血与牺牲,铭刻着远征军不可磨灭的荣光。</p> <p class="ql-block">步出展厅,阳光洒下,却驱不散心头那份凝重与感动。中国远征军的历史,是用鲜血与生命书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极致彰显,更是全人类反法西斯战争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故事,将永镌史册,激励着后世子孙砥砺前行,守护和平。未来,这片承载着厚重过往的云南土地,还会有更多的传奇被发掘、被铭记,延续这份属于全人类的珍贵记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根据老顽童的聊天记录编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