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看了网络上的一则笑话。小王同学填报高考志愿时,他想报西安交通大学,跟爸爸一说,爸爸笑了,说:好呀,上交通大学,毕业后当火车司机、高铁司机,或者修高速公路都不错……很像央视撒贝宁访问西安交大王树国校长的一个段子。</p> <p class="ql-block"> 浩瀚的辞海中,“交通”一词以其独特的内涵与外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涵与时代变迁的印记。我们不难发现,其原始意蕴已逐渐被现代社会的特定语境所遮蔽,以至于“交通”二字,在不少场合下,已被狭隘地理解为出行方式的代名词,诸如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工具及其网络体系。这种单一维度的理解,无疑是对“交通”二字深刻内涵的一种误解与忽视。</p> <p class="ql-block"> 古汉语中的“交通”概念,源自《周易》中的“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此言揭示了“交通”最为宏大的境界——天地之交,乃万物得以通达、顺畅之根本。“交通”不仅关乎物质世界的流通与联系,更触及精神层面的交流与共鸣。它象征着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共生,是宇宙万物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生动写照。这意义上的“交通”,强调的是一种无碍、和谐的境界,超越了具体的交通方式,指向了一种更为广阔、深邃的宇宙观和人生智慧。</p> <p class="ql-block">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交通”一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逐渐偏离了其原有的哲学范畴,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交通”更多地被用来指代人们的出行方式及相关的设施、服务,如公共交通系统、道路建设、交通规则等。这一转变虽然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却也使得“交通”一词的深刻哲学内涵被边缘化,甚至遗忘。</p> <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并挖掘“交通”一词的多重价值。首先,从社会学角度看,“交通”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是连接城市与乡村、不同区域之间的桥梁,对于促进经济交流、文化交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从环境学视角出发,“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关乎地球生态平衡,绿色出行、智能交通系统的推广是应对气候变化、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途径。再者,从文化层面而言,“交通”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感,是文化传承与交流的载体。例如,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交通”的典范,不仅促进了商品贸易,更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p> <p class="ql-block"> 因此,面对被误解的“交通”二字,我们应当努力促进其意义的回归与拓展。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同时,不忘挖掘并传承其蕴含的哲学智慧与文化价值。通过教育普及、学术研究以及公共政策的引导,让公众理解并认识到“交通”不仅是出行的工具,更是连接人心、促进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如此,“交通”方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