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立上海音专旧址

王岳雷

<h1>  国立上海音专旧址,现位于杨浦区民京路918号,是“大上海计划”的项目之一,由主楼和左右三幢副楼以及一些附带建筑组成,由罗邦杰设计。1935年建成,砖混结构,立面采用对称构图,清水红砖墙面。原是公安部822厂,现在大门口上书公安部上海检测中心和上海公共安全器材厂,门口挂着公安单位牌子,外人不得入内。</h1> <h1>民京路918号门口</h1> <h1>  走进里面,迎面是一颗参天雪松,挺拔雄伟。右面是小桥流水假山亭阁,左面是花园长廊,布满藤蔓。正面为清水红砖假三层主楼,两侧为圆弧大窗,整体风格简约洋气,融入了西方古典主义和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h1> <h1>  1936年4月,国立音专的创始人蔡元培先生在民京路918号校园内植下一棵雪松,结束了国立音专借居办学的历史。这棵雪松见证了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校的新生。88年后,这棵依然挺立的雪松再次见证历史。</h1> <h1>  进入主楼大厅,地上镶有巨大的音乐符号,表示音专的校徽。</h1> <h1>主楼大厅地坪上音专校徽</h1> <h1>  原音专大楼一至三楼的楼梯与走廊,看当年办公与学习地方的格局。</h1> <h1>三楼木地板走廊</h1> <h1>主楼东侧</h1> <h1>主楼东侧</h1> <h1>主楼北面</h1> <h1>  主楼西侧和北侧墙上挂满了爬山虎,一派自然风光。</h1> <h1>主楼西侧墙面</h1> <h1>  东侧有一幢带有老虎窗的两层副楼,是822厂办公楼。</h1> <h1>  如今的民京路918号,于1960年11月成为公安部822厂,厂区面积70亩。1998年3月,公安部822厂与公安部上海消防科研所合并。2020年后成为上海公共安全器材公司。</h1> <h1>民京路918号</h1> <h1>  再东侧一排平房,原为琴房长廊,现为隔壁大院的出租房。</h1> <h1>原东面琴房</h1> <h1>原东面琴房</h1> <h1>  后又来到民京路902号西侧副楼(原宿舍)和西侧琴房,在两幢副楼和琴房观看了一下,前副楼墙角处有萧友梅题誌的男宿舍落成碑文,楼内的楼梯为木扶手铁栅栏,看上去像是老式的。现为外来人口租借的新驰公寓。</h1> <h1>原音专宿舍,现为新驰公寓。</h1> <h1>民國26年(1937年)1月第一男宿舍落成萧友梅誌</h1> <h1>一块地块碑</h1> <h1>现为新驰公寓</h1> <h1>  1927年10月1日蔡元培就任南京政府大学院(后改为教育部)院长,在他的奔走下,政府通过了萧友梅提出的创立国立音乐学院的计划,10月26日国立音乐学院登报招生。</h1> <h1>  蔡元培和萧友梅用2600元经费,在陶兰斐斯路56号(今南昌路)租房创办了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国立音乐院,1927年11月27日正式开学(后以这一天为校庆日),这是中国现代第一所专业音乐院校。创办时蔡元培任院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1929年9月,国立音乐院再租房迁址到毕勋路19号(今汾阳路)、辣斐德路1352号(今复兴中路),改组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国立音专),由萧友梅任代理院长。</h1> <h1>  萧友梅当时酝酿着一个宏大梦想:以艺术教育陶冶国民个性,从而改善人生,改良社会。在先辈们执着勤勉的努力下,上海音乐学院前身——国立音乐院得以诞生,它是中国乃至东亚近现代史上第一所国立高等音乐学府。</h1> <h1>  不过,办学之初,经费拮据一直是困扰学校的实际问题,维持正常教学已经不易,只能租赁校舍,经过多年奔波筹措,市京路456号新校舍(现民京路918号)于1935年9月底正式竣工,占地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03平方米,两侧各有16间平房作练琴房,大楼前为花园,大楼后为运动场。</h1> <h1>  主楼共三层,根据资料介绍,当时设计第一层西翼为演奏厅,其余为专业课堂;第二层西翼为办公室,东翼为图书阅览室;第三层为国乐专业教室,中间设为播音室,占地面积约1330平方米。</h1> <h1>  著名音乐家丁善德就是在1928年以自学的一点琵琶知识从昆山前来报考的,萧友梅慧眼识英才,将其招入学校悉心培养,日后果成大器。</h1> <h1>  据报1927年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成立时,招生异常困难,扛出蔡元培先生才招来学生二十余名,但依旧严苛教学,培养出了众多菁英,前十年毕业生一共五十四名,其中有李献敏、裘复生、喻宜萱、丁善德、戴粹伦、陈又新、刘雪等。</h1> <h1>  1928年冼星海由北平来上海考入国立音乐学院,因家贫无以维系,萧为他安排了文字抄写工作以半工半读,冼星海还会吹单簧管,萧友梅带他去报考工部局乐队,因水平不够而未被录取。</h1> <h1>  150名肄业生中,也不乏贺绿汀、江定仙、陈田鹤、冼星海、张曙、吕骥、蒋风之等;1949年上海解放前毕业生包括:瞿希贤、秦西炫、桑桐、杨与石、罗忠镕、沈湘、李亚美、楼乾贵、李志曙等,留美回国的谭小麟(亨德米特的学生)曾经在此院子内任教。</h1> <h1>  1937年8月8日,日军轰炸上海,国立音专的主楼和女生宿舍均遭空袭,学校被迫停课、搬迁。1941年后被汪伪政权接管,改称国立上海音乐院。抗战胜利后自重庆返沪的国立音乐院接收了国立上海音乐院,并与上海私立音乐专科学校合并,定名为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搬至汾阳路办学,改名为上海音乐学院。</h1> <h1>  音专旧址之后湮灭,不为世人所知。代表上音血脉地砖上的银琴黄钟,萧友梅先生落款的石碑,以及带有老虎窗的琴房,在老上音人心中,她是一抹永远挥之不去的乡愁。</h1> <h1>  上述照片除前三张与新驰公寓几张外,原音专旧址照片,都在前几年拍摄的。</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