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第二:第22章!

金桥书院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子张问:十世可知也?</b></p> <p class="ql-block">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子张问到:“十世以后的制度变易可以预知吗?”孔子说:“商朝因革夏朝的礼制,所增减的内容可以知道;周朝因革商朝的礼制,所增减的内容可以知道。或有继周而起的朝代,纵然百世之后也可以知道其制度啊。”</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向哪里去?放眼过去,展望未来。孔圣人既是历史学家,又是未来学家,他给我们指出了看过去知未来的方法。历史在渐变中发展,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但无论怎么变,怎么增添和废弃,又总是会有所继承,这就是传统。从夏朝到殷朝再到周朝,循历史的轨迹可以知道过去,那么,运用同一法则,我们也可以知道未来,这就是鉴往而知来。所以,一般人要读一点历史;从政治国的领导干部更应该多 读一点历史。</p> <p class="ql-block">本章中孔子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损益。它的含义是增减、兴革。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有继承、没袭,也有改革、变通。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顽固保守派,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时代,他也不反对所有的改革。当然,他的损益程度是受限制的,是以不改变周礼的基本性质为前提的。</p> <p class="ql-block">子张问孔子是不是可以先知,预言将来怎么演变,孔子在这里讲到夏、商、周三世,只是引用过去以代表将来。子张问孔子将来时代的演变知不知道?孔子说知道。怎么会知道呢?孔子说殷商的文化是哪里来的,是由夏朝的文化演变而来。不过由于时代的变迁,夏朝原有的文化,有的减损了,有的增益了。但增益也好,减损也好,总由前面的历史迹象而来,必须要变才变。殷商以后是周朝,所以周朝文化,又是从殷商渐变而来的。我们现在说传统文化,所谓传统,就是这样在一个系统中渐变传下来的,并不是顽固得一定永远保留原来的样子,才叫传统。所以周朝就因为殷礼——殷商的文化,演变成周朝的文化。那么从周朝的文化,也可以看到前朝,殷商文化的对与不对,而有所改变。“其或继周者”,孔子是东周时代的人,这意思就是说,周代的文化也是要变的,而将来的历史演变,不必说下一代会变成什么样子,就是千百万年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也可以知道。孔子并不是有宗教性的神通,也不是先知,换句话说,是他要人凭借智慧,多读历史,就知道过去。既然用上述的法则,循历史的轨迹就可以知道过去,用同一法则,也就能知道未来。以前提到过,温故而知新,也是这个道理。历史的演变,不会突然的,都是渐变而来的。所以将来的历史,未来的时代,明天怎么样?几乎很清楚的可以了解。</p> <p class="ql-block">朱子曰: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谓:仁、义、礼、智、信。文质,谓: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三统谓:夏正建寅为人统,商正建丑为地统,周正建子为天统。</p><p class="ql-block">张栻曰:三王之礼,各因前世而损益之。其所因者,五典五礼之大纲也;其损益者,见于节目文质之随时也。以殷周已验之迹而推之,则夫百王继承损益之常道,盖不可得而易此矣。后有作者,欲法先王之善治,则先立大纲;而所谓损益者,随时以制其宜焉,则亦何远之有?谓之百世可知者,不亦信乎?</p><p class="ql-block">顾炎武曰:《记》曰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其不可得变革者则有矣,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自春秋之并为七国,七国之并为秦,而大变先王之礼。然其所以辨上下,别亲疏,决嫌疑,定是非,则固未尝有异乎三王也。故曰“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p> <p class="ql-block">孔子自信地说“虽百世,可知也”。这里所说的是任何朝代的变迁,在礼义制度方面总是有沿用的,也有增删改变的,万变不离其宗,因此总有不变的东西,也总有不断变化的形式,礼法随时代而变,礼之时;变中有不变者,礼之意。有了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就不会一时头脑发热,不会为了眼前利益而竭泽而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