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問卷:2、從“何”說起

雄鹰于飞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引言</b></p><p class="ql-block"> “从何说起”,汉语成语,意思是从哪里开始说。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说它应该是一个问句,其意思,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可以是说自己不知道怎么说、不太好说、没法说、或者根本就不想说;也可以是对别人,指责其不可以如是说,甚而至于斥责其怎么可以这样说。但我的从“何”说起却不是上述意思中的任何一个。</p><p class="ql-block">我之前已经做了一篇《〈论语〉问卷:1、提“问” 》的讀《論》筆記,侧重点在于《论语》的“辑而论纂”者在行文中是如何提及或者说起“问”的。现在的这一篇,窃意则是要准备着重说说这“问”的本身了。</p><p class="ql-block">《论语》既然是“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其中的“问”句自然是五花八门、千姿百态的。这固然有“当时弟子各有所记”之功,但也不乏“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之力。所以,薄学如我,也自然不可能三言两语一下子就可以说得清清楚楚。蛮人蛮力,我只有一步一步慢慢的来。而这第一步,就是要首先从这个“何”字说起。</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论语》“何”字统计</b></p><p class="ql-block">然则为什么要首先从这个“何”字说起呢?</p><p class="ql-block">《论语》20篇498章句,总字数15919,“何”字在其中的18篇79章句以其单字或者与别字构成相对固定的词或者结构出现计118次(见表一),在《论语》所用的1361个汉字中,其与“知”字并列而居第24名。而在所在的79章句中,“何”字的出现次数更是仅次于“子266”、“曰231”、“之182” 、“也162”、“不130” 而跃居第6。虽然不可以说在《论语》的每一个问句中都能得见 “何”字,但可以说,这118次“何”字却无一不出现在问句里。倘若有谁想要给《论语》里丰产的问句做做广告,又有意于要找一个形象代理“词”的活,则我敢说非“何”字莫属,“何”字也该责无旁贷,当仁不让,当之无愧。</p> <p class="ql-block">我亦曾从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詞典》对其对于“何”的统计粗粗做了一下统计,结果为114次(见表二),比我从《論語》通过电脑统计多次的118少了4次,不知道是楊先生《〈論語〉詞典》失算,还是我对《〈論語〉詞典》漏计。</p> <p class="ql-block">杨先生另有一部《古汉语虚词》,是不独为《論語》的专著,有“何”专条,所释甚详。其在“何”词条下首先说:</p><p class="ql-block">“何”是古汉语文献中常见的疑问词,它既有多种用途,又可以同别的词素结合成为复合词或多音节词。其实都比较容易懂。</p><p class="ql-block">杨先生的“比较容易懂”,我理解是“都”对“何”以及“何”同别的词素结合而成的“复合词或多音节词”。我在这里先就说单个儿的“何”字,那些由“何”字同别的词素结合而成的“复合词或多音节词”,亦即我前面所谓的“相对固定的词或者结构”窃拟留待以后作文再说。</p><p class="ql-block">“何”诚然“比较容易懂”,但要说清楚,恐亦大不易。薄学如我,因为不大容易说清楚,更或许自己根本就没有说清楚,结果弄到使别人反而不“容易懂”,敬先致歉则个!</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 从《说文解字》到《现代汉语虚词例释》</b></p><p class="ql-block">许慎《说文解字》:“何,儋也。从人可聲。”二徐注:“儋何,即負何也。借爲誰何之何。”段玉裁注:“誰何孰三字皆問䛐。”又曰:“今義何者,辭也,問也。”</p><p class="ql-block">从中可以总结几点:</p><p class="ql-block">⑴ “儋”、“負何”,这是“何”的原始义,“誰何”之“何”是假借字。这是就从文字源流而言; ⑵“誰何”之“何”是虚词,表疑问。 </p><p class="ql-block">楊伯峻先生《〈論語〉詞典》“何”条列有三个义项,曰:⑴疑問代詞,什麽;⑵疑問形容詞,什麽;⑶疑問副詞,爲什麽,怎麽。</p><p class="ql-block">楊先生的这三项应该出自他乃叔杨树达先生的《词诠》,因为《词诠》“何”条所列五个义项:(一)外动词、(二)疑问形容词、(三)疑问代名词、(四)虚指指示形容词、(五)疑问副词,除“(一)外动词”即《说文》之“何,儋也”的原始义又“疑问形容词”、“疑问副词”叔侄俩无异。其余叔叔的“(三)疑问代名词”与“(四)虚指指示形容词”恐怕是被侄儿合并而成了他的“⑴疑問代詞”。</p> <p class="ql-block">介于杨氏叔侄之间,而有裴学海先生的《古书虚字集释》。裴学海系北京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导师之赵元任、陈寅恪的弟子。其《古书虚字集释》因汇集了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俞樾《古书疑义举例》、杨树达《词诠》、章炳麟《新方言》和孙经世《经传释词补》等书中对虚词的解释而名为集释。</p><p class="ql-block">《古书虚字集释》卷四“何可”条,群列义项9项,曰:</p><p class="ql-block">“何”,疑问之词也,口语读“何”曰“什么”;“何”,反诘之词也,口语读“何”曰“怎么”;“何”,“谁”也;“何”,犹“岂”也;“何”,“盍”也;“何”,犹言“何等”也;“何”,犹“无”也;“何”,犹“不”也;“何”,犹言“不论”也。</p><p class="ql-block">窃按其实就是两项,即“疑问之词也”与“反诘之词也”,何哉?所余七项, “‘谁’也”,人称疑问代词,可以并入“疑问之词也”;其余六项无不因为是在“反问句”所以始有此等语气及其意思的表现表示,因此统统归诸“反诘之词也”。</p> <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释“何”说:</p><p class="ql-block">“何”,文言词,在现代汉语书面语里有时还用。</p><p class="ql-block">“何人、何事、何为”里的“何”是疑问代词,意思相当于“什么”或 “什么样的”;“何其相似乃尔、何济于事、何足挂齿、谈何容易” 里的“何”是疑问副词,意思相当于“怎么”、“为什么”或 “哪里”。</p><p class="ql-block">窃意,这一段话,虽然在现代汉语的地基上,修建的却是古代汉语的屋舍,严然涵盖了“何”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串讲 </b></p><p class="ql-block">下面从“何”的适代对象以及副问情况就存在于《论语》13个章句里的22个单个儿“何”进行串讲。</p> <p class="ql-block"><b>1、器物</b></p><p class="ql-block">5.4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p><p class="ql-block">“何器也?”很普通的一句疑问句。“何”,哪一种;加于名词“器”上,作定语。</p><p class="ql-block"><b>2、行为(事情、事业)</b></p><p class="ql-block">9.2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p><p class="ql-block">12.7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p><p class="ql-block">13.9 子適衞,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旣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旣富矣,又何加焉?”曰:“敎之。”</p><p class="ql-block">9.2章句简单。“吾何執?”主谓宾齐全。整个又是一个设问句,“吾何執?”为自问,后面有自答的“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根据自答内容,此“何”为带有一定选择性的疑问代词,“何”,(其中的)哪一个;给动词“執”作宾语。在问句,宾语前置。</p><p class="ql-block">12.7章句相对复杂一些。“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二)者何先?”是一个假设复句。“必不得已而去”,按现代汉语表述,可以是“假如无论如何都要去掉一个”;“於斯三(二)者”,介词结构,作为“何先”的句首状语,“在这三(二)者之中”;关键在于 “何先?”如何处理?既可以是“要先去掉哪一个?”也可以是“哪一个要先去掉?”两种,指代对象以及文意、语气全无不同,但对“何”的地位、身份却有大影响:在前者,“何”同于9.2章句,是宾语;而在后者,则成为主语。</p><p class="ql-block">13.9章句与12.7章句几同,区别在于虽然同为选择性疑问,但一个是已知性选择,另一个是未知性选择;一个是要“去”,另一个则是要“加”而已。</p><p class="ql-block"><b>3、人</b></p><p class="ql-block">7.14 冉有曰:“夫子為衞君乎?”子貢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p><p class="ql-block">“伯夷、叔齊何人也?”,判断句,“何”,什么、怎样的,充作名词“人”的定语。</p><p class="ql-block">19.3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衆,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p><p class="ql-block">这里“何”以及“所不容”都是“於人”而言的,“何”,哪一个人;“所不容”,所字结构,名词性的,不容的人。“何所不容?”反问句,就是没有一个人是不容的人。但“何所X”是前述有“何”构成的相对固定的组织之一,窃拟以后专文再说,这里就不先展开了。</p><p class="ql-block"><b>4、諸侯国</b></p><p class="ql-block">11.24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p><p class="ql-block">为便于理解分析,可以把“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一句拆解为两句:“宗廟會同非諸侯,”“宗廟會同何?” 两句都为判断句,根据此章句前面公西華 “宗廟之事,如會同……”云云,以现代汉语,大意是“有宗廟、會同诸事的主体不是諸侯国级别是谁(什么)?”在这里“不是諸侯国级别”与“是谁(什么)”都是谓语,是判断合成谓语。</p><p class="ql-block">需要指出的是,“非諸侯而何?” 也是反问句,字面解释“不是諸侯国级别那是什么呢?”意思就是諸侯国!侯国</p><p class="ql-block">11.24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p><p class="ql-block">为便于理解分析,可以把“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一句拆解为两句:“宗廟會同非諸侯,”“宗廟會同何?” 两句都为判断句,根据此章句前面公西華 “宗廟之事,如會同……”云云,以现代汉语,大意是“有宗廟、會同诸事的主体不是諸侯国级别是谁(什么)?”在这里“不是諸侯国级别”与“是谁(什么)”都是谓语,是判断合成谓语。</p><p class="ql-block">需要指出的是,“非諸侯而何?” 也是反问句,字面解释“不是諸侯国级别那是什么呢?”意思就是諸侯国!</p> <p class="ql-block"><b>5、语言</b></p><p class="ql-block">12.20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p><p class="ql-block">“何哉,爾所謂達者?”这是一句判断句,同时又是一句倒装句。正常的话可作“爾所謂達者何哉?”你所说的“達”是什么?“何”,是什么,判断合成谓语。为取得突出对“達”的疑问,判断合成谓语“何”前置。</p><p class="ql-block">17.18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述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p><p class="ql-block">“小子何述”/“天何述”/“天何言”</p><p class="ql-block">语法结构均同9.2章句:主谓宾齐全;“何”为宾语,前置。区别在于:9.2章句为选择性疑问句,而此三者均为反问句。</p><p class="ql-block">19.3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衆,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p><p class="ql-block">“子夏云何?” 也是主谓宾齐全,而排列情况颇同于现代汉语的习惯顺序,“子夏说什么?”。因为在文言文问句中宾语前置几乎是铁律,所以,这一句的句式,在《论语》“何”的使用上就成了孤例。</p><p class="ql-block"><b>6、态度</b></p><p class="ql-block">7.28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絜己以進,與其絜也,不保其往也。”</p><p class="ql-block">“唯何甚”</p><p class="ql-block">何晏《论语集解》:“孔安国曰:‘教诲之道,与其进,不与其退。怪我见此童子,恶恶何一甚也。’” 皇侃《论语集解义疏》:“云‘唯何甚’者,言教化与进,而汝等怪之,此亦一何太甚也。唯,语助也。”刘宝楠《论语正义》:“‘唯何甚’者:唯,语辞。夫子不为己甚,故云‘唯何甚’也。”</p><p class="ql-block">刘宝楠的“语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 “虚词”。“唯何甚”者,不光“唯”是虚词, “何、甚”二者更是虚词:“唯”,句首语气助词;“何、甚”副词;“何”,疑问副词;“甚”,程度副词。“唯何甚?”,为什么这么过分?反问句,反应态度不应该这么过分!这是孔子对“門人”的批评。</p><p class="ql-block"><b>7、原因</b></p><p class="ql-block">11.24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p><p class="ql-block">13.14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p><p class="ql-block">“夫子何哂由也?” /“何晏也?”</p><p class="ql-block">二者皆问原因。“何”,为什么。当然,二者也有一些区别:前者所对“哂”为行为动词,后者所对“晏”是表时间的形容词,“晚”或者“迟”。但这不足以影响它们它们分别作动词谓语或者形容词谓语的状语。</p><p class="ql-block">当“何”以这种状态出现的时候,“何”的身份其实已经改变,它不再是疑问代词,而是疑问副词。</p><p class="ql-block">但是无论它们怎样的变性,指代性仍然是存在的,比如“夫子何哂由也?” /“何晏也?” </p><p class="ql-block">“夫子为什么那样哂仲由呢?” /“怎么这么晏啊?”</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总结</b></p><p class="ql-block">一、“何”作为疑问代词或者疑问副词,在《论语》,存在的语言环境是问句,包括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疑问句基本的当然是一般性的即“是真正的疑问”,但也有选择性疑问;选择性疑问既可以是已知性选择,也可以是未知性选择。</p><p class="ql-block">二、“何”作为疑问代词,在《论语》,适“代”范围包括:器物、行为(事情、事业)、人、国、语言、态度、时间、原因,等等。</p><p class="ql-block">三、“何”作为疑问副词,在《论语》,除了对动词、形容词有修饰限制作用,也修饰限制其他副词。</p><p class="ql-block">四、在《论语》,“何”在构成句子或者语言组织结构时,可以充作的成分可以是: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其中,谓语和宾语都存在前置与否两种情况;谓语则主要是判断合成谓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