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要养好蚕,靠的是优良的桑树。桑叶是蚕的饲料,桑树的果实——桑椹是一种很好的水果,也可以入药,成熟时呈深紫色,酸甜可口,在饥荒时也可以救命。为了养好蚕,到汉代时除了“树桑”之外,还培育了可与粮食合种的“地桑。”</p><p class="ql-block">西汉后期的著作中说:“每亩以黍、椹子各三升,合种之。”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也提到这种方法,可收“益桑”之效。这样一来,既收获了桑叶,也增加了粮食的产量。</p> <p class="ql-block">有趣的是,由于采桑养蚕已发展成一项重要的农业劳动,也就成为艺术所乐于表现的题材。在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与那种生动的狩猎文同时出现的也有采桑文的画面。对种桑养蚕的老百姓来说,是一件多么重要的农事,才刻于青铜器上。</p> <p class="ql-block">从第一张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妇女们爬在树上,拉着枝条采摘桑叶。山东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上有一幅秋胡戏妻的烈女故事画,描写鲁国秋胡新婚不久即离家外出数年,后做了大官还乡省亲时已互不认识,秋胡在路旁见一个妇人采桑,便以黄金相戏,原来是他的妻子。(也有说他是故意试探的。)</p><p class="ql-block">妇人不明就里,感到受到了巨大的蒙辱,投河而死。秋胡后悔莫及。</p> <p class="ql-block">元代以后,曾改编成戏曲上演,有的戏曲叫《桑园会》,汉画中的秋胡之妻正在采桑,桑树比人略高,便是枝嫩叶宽,易于喂蚕的“地桑”。</p><p class="ql-block">战国和两汉时代,中国的养蚕方法已经非常讲究,因此所缫出的家蚕丝质量很高,其纤维之细,汉代时所达到的水平可与近代相媲美。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了大量的丝织,其织锦的经纬线,每根纱由4到5根丝线组成。</p> <p class="ql-block">而每根丝线又由十到十四根丝纤维组成,这样每根纱就有54根左右的丝纤维。在同墓出土的乐器上,瑟上的丝弦,是由16根丝纤维捻成的丝线。在弹拨乐器上,靠了若干根光洁的丝弦,便能奏出美妙的、优美的乐章,如同仙乐一样,令人陶醉。</p><p class="ql-block">我国古代的人,真的很喜欢音乐,不知是哪个聪明的人,把丝拧成弦,就可以弹拨出美妙的声音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