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清乾隆以前,到五台山只有“朝台”一说。由于当年隋文帝下诏在五台山五个台顶各建一个寺庙,以供不同法号的文殊菩萨,遂有了五方文殊之说。从此以后,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个台顶寺庙朝拜五个不同法号的文殊菩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要到五个台顶去朝台,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但五个台顶相互之间相隔数十里山路,而且台顶的气候变化多端,有时异常恶劣。仅以中台为例,一年中有八个月降雪期,二百五十多天是积冰期,全年有二百多天大风不断。相传清乾隆帝当年来朝台,屡欲登台顶进香朝拜,都被风雨阻隔,但笃信佛教的乾隆帝总想了此心愿,遂召黛螺顶的青云和尚,并轻松地向他撂下一道难题,即:“五年后我再来时,既不登五个台顶,还要朝拜五方文殊。”就起驾回宫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圣旨是不可违抗的,但事实又是难以做到的。乾隆轻松的一句话,给青云和尚出了一道大难题。时间年复一年地过去了,到了第五个年头上,青云和尚还是没有想出一个好办法。青云和尚愁肠百结,寝食全无,恰在此时,有个叫栓柱的小和尚因偷吃供品被青云和尚逮住。和尚犯戒是要从重体罚的,但青云和尚没按清规戒律体罚他,而是限他三天想出不登台顶还要朝拜五方文殊的最好办法。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知青云和尚是随便说说,还是相信小和尚真的能够想出一个十全十美的好办法,只是他也是象当年乾隆对待他一样,把这个难题交给了这个偷吃供品的小和尚。也许是五台山的文殊菩萨显灵,小和尚没有象老和尚那样愚笨,而是仅用了三天便想出了一个万全之策:即将五个台顶的五方文殊合塑于黛螺顶的正殿,登黛螺顶等于登五个台顶,进正殿朝拜五方文殊等于朝拜五个台顶的五方文殊。青云和尚听后十分满意,遂立即照办。待到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三月,乾隆再次来到五台山时,终于在黛螺顶实现了“既不登五个台顶,还要朝拜五方文殊”的心愿,并高兴地亲自题诗:</p><p class="ql-block"> 峦迥谷抱自重重,螺顶左邻据别峰,云栈屈盘历霄汉,花宫独涌现芙蓉;</p><p class="ql-block"> 盘间东海初升日,阶下千年不老松,供养五台曼殊像,奢犁凝未识真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这次游五台时,在黛螺顶我看到了这首诗,它是刻在黛螺顶碑记的背后,落款日期是乾隆丙午暮春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青云和尚由于一件偶然的事件,解开了乾隆留下的难题,免遭了杀头之祸。乾隆也由于青云和尚的贡献,解决了千百年来隋文帝留下来的难题。说也奇怪,神圣的佛国净土,也心甘情愿地听从于“真龙天子”们的任意摆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也许后人不满于此,遂有了“大朝台”和“小朝台”之说。五个台顶都到,拜过五个台顶的文殊菩萨为大朝台;不登五个台顶,只上黛螺顶为小朝台。由此可见我华夏文化传统的博大与精深。不拂你先后二位皇帝老子的龙颜,但还要体现佛界的神圣,这种事,实在是做得令人叫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