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12年9月25日,营业管理部离退休干部处,组织离休干部开展参观新农村建设活动。在离退休干部处党支部书记、处长孙国胜带领下,离休局级干部刘全柱(已故)、杨兴辉;离休干部游双针(已故)、刘洪魁、郝志坤(已故)等同志参加了活动。作者做为本次活动的工作人员兼司机参加了活动。</p> <p class="ql-block"> 刘全柱(左2)、杨兴辉(右2)、游双针(女)、郝志坤(左3)、刘洪魁(右)、孙国胜(左)在永宁镇古塔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永宁镇位于延庆县东17公里,距德胜门90公里,为延庆县第二大镇。 永宁城始建于唐贞观十八年(公元645年),由大将军尉迟恭(敬德)监修,叫寒江城。 永宁城始建于唐贞观十八年(公元645年),由大将军尉迟恭(敬德)监修,叫寒江城。当时城池南面有一条大河,俗称寒江。相传,当年武艺超群的女将樊梨花曾经镇守此城。永宁城东门和北门外,至今还留有樊梨花驻守时用过的校场、点将台、牧马场和马厩等遗迹。大约在辽金时期,这座唐代的永宁城毁于战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参观古城街区了解民风民情</p> <p class="ql-block"> 明朝初年,永宁称“中所屯”,也称“终食屯”,为屯兵之所。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明成祖朱棣北巡,驻跸于永宁西北15公里的团山(又称独山,永宁八景之“独山月夜”即在此)。当时,延庆百姓已于明初被迁往关内,妫川大地日渐荒凉。朱棣见这里山川秀美,沃野百里,遂下诏,复置隆庆州并分置永宁县;同时委派原礼部尚书赵羾,大批迁移山西百姓及犯罪官吏,开发建设延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如意、公平秤下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 为五帝时缙云氏所都,战国为燕地,汉属夷舆县,唐归儒州,辽属缙山县,金为神峰乡。其建制始于唐代,明永乐十二年(1414)设永宁县于团山下,取《书经》“其宁唯永”之意。次年又置永宁卫附县郭。宣德五年(1430)筑城,周围六里十三步,移县、卫治于此,并徙隆庆左卫来附,永宁成为长城防御系统中的军事重镇。万历十七年(1589)重修4座城门,东称迎晖,西称镇宁,南称宣安,北称威远。</p>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询情问价了解市场</p></h3> <p class="ql-block"> 古城为典型的北方方城格局,城内原设有县衙、永宁卫、隆庆左卫、参府衙等衙府,以及鼓楼、钟楼和玉皇阁等。其中玉皇阁为永宁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唐贞观十八年(644),高28.2米。城内十字大街东为善政街,西为广武街,南为阜民街,北为拱极街。以南北大街为界,东半城大小胡同15条;西半城大小胡同17条。</p>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平秤秤出天下事</p></h3> <p class="ql-block"> 后因战乱等原因大部分被毁。2002年6月启动古城复建工程,城墙、玉皇阁、县衙、文庙、显化寺等一批重点古迹按原貌复建,同时建设明清风格的步行商业街、古文化一条街、手工作坊一条街等,古城规划总占地面积56.3万平方米。2003年7月开城迎宾,并举行了首届“古城文化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木质如意</p> <p class="ql-block"> 永宁城在明清时为县治,长达246年。城中玉皇阁的历史更早,阁内石碑记载,此阁建于唐贞观十八年(公元645年,比滕王阁还早8年。永宁古城是典型的北方方城格局,东南西北分别建有迎晖门、宣恩门、镇宁门、威远门,四门建有瓮城,瓮城外是护城河,是长城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内设有参将府、永宁卫、隆庆左卫、县衙等衙府,还有玉皇阁、鼓楼、钟楼等众多古迹,可惜多于战乱和文革期间被毁。</p> <p class="ql-block"> 复建后的永宁北街长470米,街两侧有800余间商务客栈。临街店铺以经营药材、丝绸、制陶及古典家具为主。永宁古城位于延庆县城东17公里,古城历史悠久。明代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明成祖朱棣北巡驻跸(bi延庆时,在此置永宁县,之后开始兴建十三陵,故有“先有永宁城,后有十三陵”之说。</p> <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在延庆有识之士和当地群众的呼吁下,延庆决定分五期恢复永宁古城风貌。一期工程占地25367平方米,包括高28.2米、占地421平方米、飞檐斗拱的玉皇阁,800多间雕梁画栋的明清风格的商务客栈,宽13米、长470米的永宁北街道路工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