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第一行宫-岱庙

梦回@康

<p class="ql-block">岱庙,坐落于泰山南麓,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遥参坊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石坊为四柱门式,宽9米,高5.8米,四石柱均有石座,柱下部施滚墩石,上部有门楣、额板、回纹雀替。额板上题“遥参亭”,落款“乾隆三十五年”。中门额枋正中有三宝火焰纹珠,靠额板柱子两侧饰单浮云,柱顶端立望天吼兽。石坊与望柱相结合,是清代的特殊形制。石坊东西两侧有两尊清代铁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遥参亭是岱庙的前庭,单檐歇山,黄瓦盖顶,古代帝王至泰山举行祭奠时,会现在这里举行参拜仪式,以示对泰山神的虔诚。遥参亭的建筑风格独特,红墙黛瓦,三间歇山式大门,门额为“泰山第一行宫”‌,山门内居中匾额“登泰山起点”,标志着这是古代登泰山的正式起点‌。内祀“碧霞元君”。</p> <p class="ql-block">山门内悬挂着竖立牌匾“登泰山起点”,据说古代帝王天子王侯将相来泰山祭典之时,都会先在这里举行简单仪式,以示虔诚之心。山门之后是“有求必应”门,这个门应该也是专门为帝王准备的,</p> <p class="ql-block">古人凡有事于泰山,必先至此进行简单参拜,而后才会进入庙祭拜泰山神。</p> <p class="ql-block">岱庙坊,岱庙坊结体浑厚,造型凝重,是泰山上下体量最大、雕刻工艺最为精美的一座牌坊。</p> <p class="ql-block">岱庙坊又名玲珑坊,是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山东布政使施天裔主持建造的。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式,宽9.8米,进深3米,通高11.3米。四柱南北抱鼓石上各有巨狮蹲列,周围都有幼狮攀耍。石坊中柱阳阴两面均有刻联,南联是“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北联是“为众岳之统宗,万国具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操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于京”。</p> <p class="ql-block">石枋上部为歇山顶,正脊两端施高大螭吻,中立宝瓶。中柱与边柱的大小额枋浮雕麒麟、仙鹤等祥瑞图,边柱外浮雕升龙石枋。</p> <p class="ql-block">岱庙坊后就是正阳门,也是岱庙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岱庙城墙高筑,四角根据方位分别建有“巽楼、艮楼、乾楼、坤楼”四座角楼,院落方正,体现古人“天圆地方”的哲学理念。城门之上城楼分别以“正阳门、厚载门、东华门、西华门”命名,</p> <p class="ql-block">伫立在正阳门城楼上便能眺望泰山,它是那样的沉稳,那样的壮观。干百年来,始终如一地守护着这方土地。</p> <p class="ql-block">挂印封侯柏,传为汉武帝所植,已有两千余年历史。因其枝于的树权上有一奇特的树瘤,很像一只胸前挂着印牌的顽皮小猴,后人借国时关羽“挂印封金之寓意称此柏为"挂印封侯”,表达了人们对于古老汉柏的崇敬之意。此景为岱庙古柏八景之一。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配天门位于岱庙中轴线上,为岱庙正阳门之后的第二道门,大门上悬挂著名书法家舒同(历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书写的“配天门”匾额,是取孔子语“德配天地”而名,也取意于古之所谓的“名岳配天”。古代帝王来岱庙祭祀泰山神时,要于此门前降舆,入门内黄帷少憩。</p> <p class="ql-block">宣和重修岱庙记碑,立于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 )碑文记载了宋徽宗在位20余年间增修岱庙的情况。碑阴有明人"万代瞻仰”四字题刻。</p> <p class="ql-block">汉柏院位于庙东南隅,为炳灵院旧址,因院内有汉柏而得名。现存汉柏五株,传为汉武帝封禅泰山时所植。其中尤以“汉柏连理”“赤眉斧痕”两柏著名。另外,还有历代碑刻、经幢。其中清乾隆帝十次来泰山所留御书碑刻多集中于此院。</p> <p class="ql-block">苍龙吐虬州柏,又名古柏老桧,由一株桧柏、一株侧柏组成。桧柏为汉武帝所植,侧柏,为明代人所植。 古柏老桧互生,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这两颗汉柏分别为汉柏连理、赤眉斧痕。</p> <p class="ql-block">汉柏连理为汉柏之首,乾隆亲自为其画了一幅图并赋诗,其碑刻现立于古柏西侧。</p> <p class="ql-block">汉柏院是岱庙碑刻较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共有历代碑刻百余块,其中不乏名人题刻。</p> <p class="ql-block">汉柏亭位于汉柏院北,因亭内曾立衡方碑,张迁碑两通汉碑,又名“汉碑亭”。亭耸立于三层台基上,气势宏敞。登亭既可瞰岱庙全貌,又可瞻泰山雄姿。</p> <p class="ql-block">东御座位于汉柏亭北,旧称迎宾堂,始建于元朝时期,是达官贵人的休憩之所。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拓建时改为驻跸亭,成为御用之所。此组建筑由垂花门、仪门、大门、正殿、东西厢房组成。东御座是目前泰山上下唯一一处保存完好的乾隆行宫。</p> <p class="ql-block">殿前松柏下,东有宋真宗御制《青帝广生帝君之赞碑》,西有驰名中外的《泰山秦刻石》残字碑,亦即秦始皇东巡的时候李斯篆刻的。</p> <p class="ql-block">《青帝广生帝君之赞碑》</p> <p class="ql-block">《泰山秦刻石》,随着岁月的流逝,目前这个碑刻上面只残留7个完整的字和3个残字。</p> <p class="ql-block">泰山秦刻石的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东御座正殿明间是帝王召见群臣的场所,两个次间,东为书房,西为寝室;殿内陈列有“泰山三宝”(沉香狮子、温凉玉、黄蓝釉瓷葫芦瓶)及龙墩、龙椅、立柜、方桌等紫檀古木家具和各种大理石花饰挂屏。</p> <p class="ql-block">沉香狮子是乾隆皇帝于1762年赐给泰山的,一件高37.5厘米,长36.5厘米,重3.5公斤,另一件高36厘米,长38厘米,重3.75公斤,用沉香树根精心雕刻而成,沉香的凹凸疙瘩自然形成了狮子的卷毛,造型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黄釉青花瓷葫芦瓶,是清乾隆五十二年,乾隆皇帝遣工部侍郎兼满州副都统阿尔达致祭泰山时所赐。 这件宝贝瓶高22.5厘米,口径3.1厘米。</p> <p class="ql-block">温凉玉圭是清乾隆皇帝奉其母孝圣宪皇太后,于乾隆三十六年东巡&lt;泰山,第五次拜谒岱庙时御赐。</p> <p class="ql-block">  玉圭长92.5厘米,宽29.5厘米,重27.75千克。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凉下温,故名“温凉玉圭”。这件玉圭的上部浮雕三星及海水江崖纹,下部阴刻“乾隆年制”四字楷书款。现场“玉圭”平放置于玻璃罩内,无法窥其真容,本图片来自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天贶殿,内祀东岳大帝,也即泰山神。“天贶”即天赐的意思。天贶殿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宫殿”,亦称“东方三大殿”。大门紧闭,无法进殿参观,略有遗憾。</p> <p class="ql-block">天贶殿东西长43.67米,南北宽17.18米,高22.3米,殿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斗拱飞翘,上覆黄琉璃瓦,檐间悬挂“宋天贶殿”的巨匾。</p> <p class="ql-block">殿前露台东西两侧摆放着两个铁铸大桶,体态庞大,铸工精细。这就是宋代铁筒。每个大桶高约1.2米,口径约1.8米,外表通体遍铸浮雕图案,自下而上共有4个层次,依次为麒麟、龙、凤等动物, 狮、虎以及荷花、牡丹等植物。</p> <p class="ql-block">最上层处还铸有铭文,详细记录了该铁桶的铸造时间,铸造者姓名、籍贯等,虽时代久远,但字迹依然明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铜亭又名金阙,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铸造,原置于泰山顶碧霞祠内,内奉碧霞元君。明末清初移置灵应宫,1972年迁置岱庙。铜亭现置两层台基之上,底层高1.65米,上层为须弥座,高1.03米。铜质结构,呈长方形,面阔4.45米,进深3.27米,高5.6米,造型和结构完全仿木,皆范铜铸件,外鎏金。</p> <p class="ql-block">文创店内的泰山石敢当,憨态可掬,十分可爱。</p> <p class="ql-block">岱庙北门厚载门,于1984年重建,厚载门上城楼叫望岳阁,登临眺望可一览泰山雄姿。</p> <p class="ql-block">站在厚载门,一条大道向北延伸,可直达泰山。</p> <p class="ql-block">大道北行为红门路,过岱宗大街不远即到登山之起点,由此起步,将步步登高,饱览泰山的最佳风景,直至登“天”。</p> <p class="ql-block">岱庙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气势恢宏,诉说着辉煌的历史。在岱庙内漫步,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历史的厚重,仿佛在与古人进行心灵的对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