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文学缘 一世挚友情

月色江声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文学的世界里,友情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创作者的心灵,也温暖了彼此的人生。我的父亲和作家浩然,就是这样一对在文学创作中结下深厚友谊的挚友。他们的友情,如同一首跨越时代的长诗,既有波澜壮阔的篇章,也有细腻入微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年轻时便怀揣着对诗歌的热爱,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受命创办《河北日报》,担任副社长和总编辑。在繁忙的编辑工作中,他依然不忘文学创作,笔耕不辍,诗歌、散文、剧本等作品源源不断地从他的笔下流淌出来。在他的领导下,《河北日报》创办了文艺副刊《布谷》,寓意着催人耕耘,盼望丰收。《布谷》的创刊,不仅刊发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更凝聚了一支热爱文学、讴歌生活的作家队伍,成为国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党报副刊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4年6月,浩然,这位只上过三年半小学的通讯员,被调入河北日报通县专区记者站,成为一名新闻记者。在报社举办的记者培训班中,浩然的视野被极大地开拓,他认识到作为新闻记者也能跟作家一样,用自己的作品影响千百万读者。1955年6月,浩然调到报社总部,他的创作热情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不仅写新闻通讯,更产生了用文艺作品表现农村剧烈变化、歌颂社会主义新人的强烈愿望。他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小说创作,随即写出了《喜鹊登枝》《新媳妇》《春蚕结茧》等短篇小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与浩然的友情,正是在文学的共鸣中悄然萌芽。在训练班上,父亲了解了浩然的工作经历,看到了他的创作热情。文学成了他们共同的语言,对文学的共鸣,让二人成为知己与文友。不久,浩然被调到北京《俄文友好报》,继而又调到《红旗》杂志做编辑,虽然两人不再共事,但书信往来不断,文学交流和友情在字里行间继续流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2年8月,父亲在给浩然的信中写道,“这里(报社)文艺部的几个同志,最近写作热情高涨起来,我常向他们说“贫莫贫于无才,贱莫贱于无志”,鼓励他们立志在文艺方面向你学习,有空来天津玩儿吧,等待着你”。浩然把父亲的鼓励记在日记里,时时刻刻激励着自己的创作热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2年11月8日,浩然趁到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修改作品之际,抽空看望了父亲。这一天,他在日记中写道,“自分别后好几年也不曾再见面,虽然有书信,但要谈的话很多,有许多问题要请教,尽管修订稿件工作十分紧张,但一个白天没有工作,在与老朋友老领导的相逢,这一天过得使人愉快”。浩然把与父亲的见面作为生活中最快乐的事情,永远地记录下来不断地重温享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6年4月,父亲调到北京日报工作,想到能与浩然在同一座城市生活,见面畅谈的机会多了,心里感到非常高兴。可是没想到,浩然却在此前已被派往距京城100多里的怀柔县田沟村搞“四清运动”了。不久,迅猛而起的政治风暴把二人重逢相聚的美好愿望击得粉碎,二人心中只有默默地祝愿一切安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与浩然深厚的友情不仅在二人密切的书信往来,在文学创作上的志趣让二人互相支持和帮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2年5月浩然在《金光大道》第一部出版发行后,紧接着开始第二部的写作。由于杂事缠身,创作条件环境的不适,心中十分焦虑。父亲得知后去信给他“七月的承德无动辄一身大汗之苦,我热切地等待你的到来”热情邀请浩然来承德写作。同年7月,浩然终于摆脱了杂事的干扰来到承德。父亲安排他在被改作市委招待所的避暑山庄烟雨楼。烟雨楼位于山庄的青莲岛上,四面环水,安静优美,是乾隆皇帝避暑休闲读书之处,浩然看到如此幽静的环境,不禁感叹“昔日帝王读书地,今朝农夫著新篇”。浩然非常珍惜这难得的写作环境,累了病了也不敢有半点懈怠,每天坚持创作,直至完成了《金光大道》后三部的大纲和第二部的草稿,只因接到回京参加学习的通知,遗憾地离开承德回到北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3年,浩然身不由己的陷于政治漩涡,使《金光大道》的第二部的创作时断时续,他给父亲来信诉说了自己的苦闷。父亲马上给他回信安慰和鞭策,“你总想趁年轻多为人民写点好作品,这是你多年的志愿,我完全理解,可否向领导这样讲,一般外事活动少参加,以抓紧写出《金光大道》第二部、第三部为由,让领导上多给一些创作时间,因为读者都盼望着,这样提出,领导会安排些时间给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浩然恳切地请求得到了领导的应允。1973年7月,浩然再次应父亲的邀请,到承德修改《金光大道》第二部。这次父亲还一同邀请了作家杨啸、诗人李学敖来承德采风创作,在承德浩然偶然遇到作家魏巍。在创作之余父亲安排并陪同浩然、魏巍、杨啸、李学傲到围场的御道口、塞罕坝游览采风,在那次采访中魏巍写下了散文《草原纪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与浩然不仅是一对知心老友,在文学创作中他们也是一对互相了解沟通默契的创作伙伴。浩然有着丰富的创作灵感,充满高昂的创作热情和娴熟的创作技巧,构建起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与鲜活的文学人物。父亲多年从事编辑工作,善于掌握作者的创作思想、作品构思和写作技巧,容易与作者沟通;也了解读者在作品内容、情感共鸣、审美取向等方面的需求,是完美的作者与责编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1年4月,浩然经过艰苦创作完成了《金光大道》第一部的初稿,把样书寄给了父亲。父亲仔细读后给浩然写了长达19页的回信,表达了读后的意见。浩然在4月21日的日记中写到“从出版社回到家,看到了翟向东来信,立即赶回出版社,找到责任编辑许显卿沟通讨论信中提出的意见,才再次回到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金光大道》第一部出版发行后,父亲收到浩然寄来的赠书。父亲把发行版本与样书仔细地对照着又读了一遍,更深刻地理解浩然的创作思想。父亲在石家庄开会时,观看了河北省话剧院排演的话剧《艳阳天》,观看后给浩然去信提出了几点建议,请浩然在与剧院交流意见时提出修改参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3年8月,浩然完成了《金光大道》第二部的创作,给父亲寄来一份校样。因为工作繁忙,父亲利用晚上抓紧阅读,常常看到深夜和凌晨。阅读中父亲因感人的情节兴奋不已,禁不住多次流出激动的泪水,让自己沉浸在书中动人的故事里。10月15日,浩然与责任编辑许显卿专程赴承德听取父亲的意见,父亲的意见丰富了浩然的创作,鼓起了进一步修改的信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1年4月,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浩然短篇小说选》一书,父亲作为最熟悉了解浩然的老友为此书写了序言。在序言中父亲回顾了与浩然的友情写到“我和浩然是1954年6月相识,当时我主持河北日报的工作,因为他在副刊上发表了几篇生动的生活故事,而显露出才华,就把他调到报社当记者,这一工作变化,使他从一个县的境界走进广阔的天地,开拓了生活视野”。序言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了解浩然作品的视角,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两位文人之间那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深厚情谊,成为二人深厚友情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3年6月,已步入老年的浩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文学之路,创作了自传体长篇小说《活泉》,由于种种原因,浩然这部90年代的代表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父亲看到浩然艰辛的创作,没有得到尊重,便承担起一份朋友的责任,写下了书评《渠清缘有活水来——读浩然《活泉》有感》。评论写到“《活泉》最可贵之处,体现了历史的真实。写出了每个人物的人生目的,让人感到生活中的人是有骨有肉的”,父亲还以宋代朱熹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比喻浩然的创作就像汩汩而涌的泉水,在清澈沟渠中源源地流淌。书评登载于同年9月22日《人民日报》评论版,以报纸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为挚友的作品做推荐。</p> <p class="ql-block">  步入 21 世纪,岁月的车轮无情地划过时光的轨道,父亲与浩然先后告别了这个世界。至此,他们那延续了半个多世纪、跨越风雨的深厚友情,缓缓落下了帷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梁秋川先生(浩然之子)在《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一书中,用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将这段珍贵友情的点点滴滴一一呈现。他们的情谊,宛如一首悠扬的乐章,在朋友之间口口相传,成为令人动容的佳话;又似熠熠生辉的星辰,镶嵌在浩然的众多作品之中,化作永恒的纪念,在文学的天空中散发着温暖而璀璨的光芒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