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味情结

程遠

——画作《玉米系列》 程远 <h5><i>画室</i><b><i>​ 照片下部是新近绘制的玉米画作</i></b></h5> <p class="ql-block">龙年,2024岁末,本人又新绘制了六张有关“玉米”题材的作品。尺寸如上图</p> <h3><b>玉米这题材,咱以前画过,为什么还要重复呢?这便涉及本人新近产生的一个观念——“阶段论”。</b></h3><h3><b>具体而言,就是认知:“人的一生,不是由一天一天积累来计算的,而是由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所构成。如此一划分,成长脉络就非常清晰,各阶段的变异也一目了然”。把此启示移至绘画当中,题材按内容分类,以形成系列。而每个系列,相当于人生过程的“各个阶段”。<br>以“玉米系列”为例,将里面的画幅尽量增多,不就给视觉带来雄厚的效应吗!<br>以后呢?再如法炮制“小孩系列”“胡杨系列”“建筑系列”“抽象系列”“白描系列”,最终观感如何?着实可期!<br></b><br><br></h3> <h5><i>2015年,咱于堂郡画室就绘制了一批“老玉米”。此图,是前工厂的朋友来参观。</i></h5> <b>下面,借助“玉米系列”,阐述一下本人所热衷的艺术取向。</b>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土味情结</b></p> <h5><i>本人日前画室的一面墙壁。</i></h5> <b>许多人说我作品含股“土”味,土了吧唧的,土里咔嚓的。自己琢磨着,之所以这般,总得有个缘由吧?<br>其实,本人出生在中央美院,家属大院煤渣胡同的四合院里,尽管是胡同,但此处充斥着艺术气息,并不土。</b><br> <h5><i>本人童年在中央美院长大。此图,与母亲合影。</i></h5> <b>而我少年成长期,是在最高学府清华园中度过,如此知识分子氛围,也谈不上土。</b> <h5><i>一家六口,于清华二校门前</i></h5> <b>追思“土味”的源起,恐怕要归我上清华附中初一时的“文革”爆发,为显示革命,我们班住校男生一起剃成大秃瓢、光大板儿脊、穿没皮带的短裤衩、赤着大脚板儿,成天故意地在烈日底下暴晒,谁越黑越光荣。</b> <b>而真正“土味”影响了我一辈子的,则要归于在陕北插队之时,住土窑、睡土炕、打土坝、成天跟黄土地打交道、几乎顿顿不离稀之又稀由黑豆碾做的“豆钱儿饭”……<br>人太小,记不住;人太大,经验可以抚平一切。于是乎,本人十六至二十岁陕北插队的这段时间,正处于思想萌发、体格趋向成熟的状态,其经历,便在我内心深处,铸成了一生磨灭不去的“土味”文化情结。</b><br> <h5><div><i>陕北聂家坪插队战友。</i></div><div><i>左起&nbsp; 程远、杨卫、王清源、潘迺新、蔡国雄<strong>​</strong></i></div></h5> <b>就绘画本身而言,是我初学画时,受到俄罗斯现实主义画风的影响,并对这个流派的许多佼佼者产生崇拜心理。我曾暗暗发誓:只要自己不断地奋斗下去,总有一天会达到列宾那般水平。<br>仅有一段经历,让我差点背离了“土味”情结。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自己和许多国人一样憧憬着西方的文化氛围,觉得那里是自由自在的,创作是随心所欲的。然而当我来到美国后,却发现此地所盛行的“超级后现代”并不能引起我自身的共鸣,反而中国的一块土疙瘩、一截烂木头,时不时会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艺术,需要有感而发。以至我在美国呆了三年之后,不听周边朋友的劝留,毅然决然地返回国内。</b><br> <h5><i>本人在纽约留影</i></h5> <b>如今,我已然退休了,有了大把的空余时间,便搬到京郊潜心从事所钟爱的绘画事业。画什么呢?面对当今社会各种画风流派如此泛化的局面,我决定来画自己,找到自己内心深处本质的趣味点。<br>通过几十年东闯闯西撞撞所形成的经验积淀,或者说有了符合哲人所言之的先验性质,我目前的画风是将原本就喜欢的油画,与曾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水彩多年的经验进行了有机的融合,以至形成本人特色的“水彩风格油画”作品。而绘画的主题内容,还是那些一往情深的老东西,土里咔嚓的人物、土里咔嚓的古宅建筑、土里咔嚓的老树玉米。画得如醉如痴乐此不疲……</b><br> <h5><i>2018年,本人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i></h5> <b>比如本人画的那些玉米,是我回插队那个村看到的。但一般玉米都挂在那垂下来,你看不到这个视角,我就咣当钻到底下往上看,视点就不一样了。</b> <h5><i>正中,是本人的“玉米”作品。两翼,则是黑白建筑画</i></h5> <h5><i>中学同学在玉米画作前留影</i></h5> <p class="ql-block"><b>本人挚友王如骏(美国耶鲁教授),曾对这些画评论道:“大概认识程远的人都会感受到他那无可就药的乐观主义,以及他永不枯竭的热情……我喜欢程远画的老玉米。也许这和我们小时候对苦难的记忆有关,粗粝、厚重、单调的色彩唤起对黄土地和辛苦劳作的联想。这个农家院落里常见的内容经过程远的处理,充满了音乐一样的震撼力,又如节庆里的礼花,临空怒放;比秦腔高亢,比唢呐尖利,比繁茂的树冠还细密;扑面而来,丰硕而敦实,拥挤而快乐。一幅幅老玉米看下来,你会感到生命的喜悦和辛勤劳动之后的充实。”</b></p><p class="ql-block"><b>“看完画程远让我提点意见,我建议有的部分玉米豆可以抠细点,部分地方用多层画法,甚至堆积厚一点,应该不会影响他的画风。程远抱着手,指上夹着香烟,若有所思地瞄着他的巨幅宝贝老玉米,又转过来,瞪大眼睛跟我说,你可别害我啊?”</b></p><p class="ql-block"><br></p> <h5><i>爆炸状玉米</i></h5> <h5><i>右起 王如骏 程远 童岩</i></h5> <p class="ql-block">以下是从前2015年画的“玉米系列”作品</p> <h5><i>装饰味道</i></h5> <h3><i>早期的玉米表现,带有故事情节</i></h3> <h5><i>近日的本人&nbsp;&nbsp;&nbsp;&nbsp; 王建一摄</i><br></h5> <h5><i>土味梦想</i></h5> <h5><i>来与去</i></h5> 今后,本人将继续绘制那些一往情深的老东西,土里咔嚓的人物、土里咔嚓的古宅建筑、土里咔嚓的老树玉米。画得如醉如痴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