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风景秀丽的闽侯县,隐匿着一座历史悠久的禅意秘境——仙宗禅寺。这座古刹以其独特的禅意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信众与游客前来探访。</p> <p class="ql-block">王应山在《闽都记》中记载:“仙踪寺在六都。其山多松,萦纡数十里,白鹤巢焉。涧水泠泠有声,与鹤声相应。五代唐同光二年建寺(注:原名为“鹤山仙宗禅院”),元至正二十三年重建。寺有历峰亭、白鹤岭、洗钵池、昙花磴、枢松关、金鸡岩、卓锡泉、垂梦径,号八景。”明清时期至民国,仙宗寺屡废屡兴。可叹为憾的是这样的寺院竟于1958年9月28日被一场大火烧毁,仅剩下寺之建筑物的基座与几间破损的僧寮。</p> <p class="ql-block">据闽侯县政府网站称:1991年,南屿十八垱众贤弟子率先发起倡议,在诸方弟子及华侨热心赞助下,重建了寺前的附属建筑物帝爷殿;2000年台胞玉井人氏林大潮先生独资重建了观音阁;2002年江口人氏,侨胞宋忠官先生独资重建了大雄宝殿及殿之两侧厢房10余间;2003年江口人氏宋玉水先生独资重建了山门;2004年宋忠官先生捐资建了一条从官塘村口至大雄宝殿前的水泥路曰忠官路;2006年宋忠官先生再次独资建了天王殿。至此,寺貌初复,颇有规制。</p> <p class="ql-block">仙宗禅寺历经风雨沧桑,现依旧保留着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现在步入寺内,只见古树参天,翠竹环绕,清幽的环境让人瞬间忘却尘世烦恼。大雄宝殿、天王殿、钟楼、鼓楼等建筑错落有致,每一处都透露着岁月的痕迹与禅宗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僧侣们日复一日地修行、诵经,他们的虔诚与坚持,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神圣的色彩。逢年过节,寺内还会举办各种法会活动,信徒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共同祈愿平安吉祥。</p> <p class="ql-block">以前,不少文人墨客来此游览后,留下不少描摹风景、表明心志的诗篇,传为一时佳话。如明王湛有《游仙宗寺》诗曰:“独有秋山色,能清物外心。泉临幽谷落,路入瞑云深。樵客踏黄叶,岩僧住绿阴。何畴与公等,蹑屐此登临。”</p> <p class="ql-block">好友参政王应钟和诗曰:“言访招提境,能生般若心。白云随处合,黄叶落阶深。地僻秋先到,山高景未阴。欲同王子敬,世外一登临。”</p> <p class="ql-block">明代诗人陈仲溱《过仙宗寺》诗曰:“古寺沿溪转,高幡隔树飘。竹阴斜映水,松色倒侵桥。孤鸟入林没,残僧归路遥。磬声烟霭里,静听欲魂销。”</p> <p class="ql-block">著名诗人徐勃则和曰:“云际前朝寺,凄凉不可寻。僧应少来往,啸亦有销沉。大地黄金散,空廊碧草深。惟馀堂上磬,还似昔年音。”</p> <p class="ql-block">随着岁月的流逝,仙宗禅寺依然静静地屹立在闽侯县这片土地上,见证着人间的悲欢离合与历史的沧桑巨变。它将继续以它独有的禅意魅力,吸引着更多的人前来探寻与感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