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26日</p><p class="ql-block"> 浙江湖州西塞山</p><p class="ql-block"> 湖州这个地方,近些年因为一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全世界所有人都知道它了。</p><p class="ql-block"> 其实,湖州在千百年前,就是以“山清水远”而扬名的。湖州的山水,似乎与其他地方的有所不同,它带来的,是久远的文脉。</p> <p class="ql-block"> 湖州的西塞山,顾渚山,天目山,莫干山,还有苕溪,霅溪,孕育涵养了底蕴深厚的吴越文明,古往今来都是出文人雅士、高士隐士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文人雅士多,自然雅事也就多。</p><p class="ql-block"> 这次专门驱车到湖州西南的妙西镇霞幕山,去探寻茶圣陆羽,以及当年他和他的那些茶友、诗友、文友们交往、雅集的旧迹,访访他们的雅事。</p> <p class="ql-block"> 霞幕山的陆羽古道,古时是陆羽在浙西访茶、勘泉常走的山路。近些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古道之一,已经成了杭嘉湖地区人们登山徒步的一条著名路线。</p><p class="ql-block"> 因为我们来时不是周末,所以几乎见不到登山的人。</p> <p class="ql-block"> 大山中的陆羽古道,竹径幽深,小路寂然。</p><p class="ql-block"> 踏寻陆羽曾经走过的道路,体验他曾经的生活、游历的美景,有一种脱尘的感觉。陆羽当年在妙喜地区生活的四十年间,访茶,问水,堪泉,求经索道,无数次往来于这附近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这些古道不仅曾经是茶圣陆羽常走的路,也是当时香客上香,村民进山的路。香客们拾阶而上,穿梭往来于天湖庵、福源寺。登临霞慕山,悠闲于林泉之间,听风敲竹韵,松涛耳语。据说站在山顶,可以北眺太湖,南望莫干。</p> <p class="ql-block"> 踏访古道,徜徉在茶山和竹海、小溪之间,鸟语啾鸣,微风习习,确实是登临散心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古道两侧,竹海茶园相映,山溪潺潺。因为游人稀少,我们走了大概两公里左右,感受了一下,就撤回来了。</p> <p class="ql-block"> 七绝 霞幕山</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26日 赵光</p><p class="ql-block"> 霞幕山中访陆羽,</p><p class="ql-block"> 竹林茶山映小溪。</p><p class="ql-block"> 我羡茶圣好潇洒,</p><p class="ql-block"> 友僧友道友痴迷。</p> <p class="ql-block"> 苕溪分东苕溪与西苕溪,均发源于天目山,分流至湖州后汇合;溪水湍急,霅然有声,故此段名霅溪,往北注入太湖。 </p><p class="ql-block"> 苕溪与霅溪源出一脉,自古以来是湖州的主要河流。因此,史上往往以苕上、霅上、苕霅、霅川等,作为湖州的别称。</p> <p class="ql-block"> 陆羽,(公元733~804)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号竟陵子、桑苎翁、茶山御史。一生嗜茶,致力于茶和茶道的研究。唐朝上元初年,隐居在湖州苕溪,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一书,终生不仕,被后人奉为“茶圣”、“茶神”。</p> <p class="ql-block"> 陆羽在杼山妙喜寺生活的日子里,常常往返于群山竹林茶园之间。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在诗僧皎然住持的帮助下,研究茶艺,筛选优良品种,精心培育茶叶,熟悉茶叶栽培种植和加工的技术,并且擅长品茗,精于茶道。</p> <p class="ql-block"> 顾渚山的茶叶,在当时就很有名气了。陆羽经常到茶叶产区,品茶,寻泉,问水。</p> <p class="ql-block"> 从霞幕山陆羽古道返回,去妙西镇的路上,经过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妙山村。村文化中心的一楼一侧,就是这座妙境禅茶博物馆。妙境,禅茶,有点儿意境啦!</p><p class="ql-block"> 说实话,这是我们跑了这么多地方,见到的最值得称道,有文化,有档次,有品位,美丽富庶小山村啊,真是让人羡慕不已,不忍离开。</p> <p class="ql-block"> 杼山脚下,依山傍水的妙喜广场上,一组茶圣陆羽与他的几位朋友雅集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 在座的这几位人物,身世和名气都绝对不简单。 他们在一起的雅聚,在当时也可以称得上是盛事,更何况这些人还是经常聚在一起。 </p> <p class="ql-block"> 煮茶问道,诗文相随;身在其中的, 都不是平凡等闲之辈。 </p><p class="ql-block"> 中间站立煮茶的,肯定是茶圣陆羽了。</p><p class="ql-block"> 陆羽是位弃婴,为竟陵一位老僧收留,寄养在其李姓朋友家。儿时多病,长大后求学于名师,19岁后游历天下,专注于茶的研究,以茶为命。其实,他文学修养颇深,还很善于写诗,更擅方志。其一生撰写的著作,包括诗、文、志书诸方面。</p> <p class="ql-block"> 坐着的僧人, 是当时晋隋名刹妙喜寺的住持皎然。他本姓谢,是晋代田园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长陆羽十三岁。安禄山之乱,中原的士人为避乱,纷纷南下。20多岁的陆羽来到湖州之后,有缘见到了皎然。皎然见陆羽谈吐高雅,精经史,博杂学,好诗赋,性嗜茶,两人情趣相投,并邀请他暂住妙喜寺,二人结为忘年缁素之交;与颜真卿及在座的各位,也是挚交,为诗友、文友,茶友。</p><p class="ql-block"> 陆羽访茶,鉴茶,问水,作《茶经》,世称“茶圣”;皎然引禅入茶,曾提出“三饮即得道”,不仅喝茶,品茶,问茶,且善作茶道,人称“茶道之父”。</p><p class="ql-block"> 皎然身后站立的,是道姑李冶,字季兰。年少时因天资聪颖而又姿色过人,被父亲安排出家学道。李冶多才多艺,她的文采相当了得,当时与薛涛、鱼玄机、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陆羽儿时曾寄养在李家,与李冶姐弟相称,也是陆羽的挚友。一个字季兰,一个字季疵,虽非同胞,却如亲姐弟。成年后二人在湖州相遇,一个如浮萍,四处漂泊;一个已出家,为女道士。但李季兰无疑是陆羽生命中的重要朋友甚至亲人,二人在湖州亲密交往长达20余年。</p> <p class="ql-block"> 陆羽身左,即当时的湖州刺史,著名书法家颜真卿。颜真卿在湖州任内,正是安史之乱造成中原的文人士大夫纷纷南迁之时。颜真卿在湖州的几年间,身边聚拢了一批文人雅士,成为当时文坛的盟主。他在谢安故宅建的霅溪馆,为历代文人吟咏之所。现在湖州老城区馆驿河头,仍存遗迹。</p><p class="ql-block"> 颜真卿是大唐名臣,乾元二年(759)陆羽在游润州时拜识。大历八年(773)至大历十二年(777)颜真卿任职湖州时,彼此有密切的交往。在安史之乱后的大历至贞元年间,以颜真卿、皎然为中心,以修订《韵海镜源》为主要任务,聚集了当时大批文人骚客。湖州西南的杼山妙喜寺,是颜真卿和“韵海诸生”及诗友们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这些诗人名士常聚集在杼山,他们诗酒唱和、雅集联句,学术研讨,品茶论道,妙喜寺自然也就成了诗、茶、禅三者汇合之所在。</p><p class="ql-block"> 颜真卿在湖州任上做的一件大事,是以俸钱为纸笔之费,延请文士,组织编纂完成了他的音韵学巨著《韵海镜源》。在座的大多参与其中,皎然、陆羽为主要参与者之一。陆羽甚至还利用这一机会,辑录了古籍中有关茶事的一些资料,补充进了《茶经》。为感谢陆羽、皎然,颜真卿在杼山专建“三癸亭”,与妙喜寺互为呼应,并资助陆羽在湖州城内建成“青塘别业”。当然,他与皎然、陆羽等在座的几位结为好友,也是文坛、诗坛和茶坛的一大盛事。</p> <p class="ql-block"> 颜真卿的身后,是隐士、诗人,也是陆羽在道教的另一位好友张志和。张志和是婺州金华人,唐肃宗时官至侍诏翰林,后被贬职隐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徒,与湖州刺史颜正卿、茶圣陆羽交谊深厚。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等职。后来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弃官弃家,浪迹江湖。唐肃宗曾赐给他奴、婢各一,称“渔童”和“樵青”,张志和遂使二人成婚,并偕其长期隐居于太湖流域的东西苕溪与霅溪一带,“愿以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之间”,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吟游浪迹,渔樵为乐。他孤高自赏,不随俗流,同陆羽、皎然等交好,长期徜徉在苕溪、霅川的青山绿水之间,过着清贫、隐逸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唐大历九年(774年),张志和应颜真卿的邀请,前往湖州拜会颜真卿,同年冬十二月,和颜真卿等东游平望驿时,不慎在平望莺脰湖落水身亡。</p> <p class="ql-block"> 张志和经常垂钓于西塞山北麓的苕溪畔。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时,陆羽曾与颜真卿、张志和、徐士衡、李成矩等人,会饮唱和于西塞山。张志和作为东道主首唱,作有《渔父词》五首,当时每人作五首,共25首。据说现在只有张志和的五首传世,其余二十首已尽数佚失。</p><p class="ql-block"> 张志和的《渔父歌》:</p><p class="ql-block">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p><p class="ql-block">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p><p class="ql-block">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p><p class="ql-block">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乾,醉宿渔舟不觉寒。</p><p class="ql-block">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p><p class="ql-block"> 这《渔父歌》,随便哪一首,读起来都非常有韵味,早已经成为后世诗人作《渔父歌》和类似诗词的典范。据说后来传到日本,还进了日本的教科书。 </p> <p class="ql-block"> 《杼山问茶》,估计这应该是当地的什么人,仿着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编了这么一段话:</p><p class="ql-block"> “湖州西南,妙西杼山,为山水胜绝之所。是年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湖州刺史颜真卿,茶圣陆羽,诗僧皎然,隐士张志和,女道士李冶,咸聚杼山,品茗论道,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p> <p class="ql-block"> 杼山煮茶,茶道肇始;骚客雅集,文坛嬉戏;以茶会友,后世承袭。</p><p class="ql-block"> 我查了一下,如果这5位同时在场,这些雅集的时间,只能是公元774年,因为这一年张志和应邀从他隐居的绍兴山阴,到湖州拜访颜真卿。不幸的是,当年的冬天,与颜真卿等一群文友聚会时,张志和酒醉落水溺亡了。</p><p class="ql-block"> 在座的5位,年纪最长的是颜真卿,当年应该65岁,其次皎然55岁,李季兰44岁,张志和42岁,最年轻的是陆羽,当年41岁。</p><p class="ql-block"> 这五位,佛、道、儒、隐、官,诗、书、易、茶、贤,这十个字,都不足以表明他们的身份与才华。高僧大德,道家奇才,旷世诗人,书法亚圣,江湖隐士,学问大家,其中的任何一位,都是在后世留有清名的高士。</p><p class="ql-block"> 他们以茶为缘、为道、为友,因陆羽而相互结识,以杼山妙喜寺为向往,幕天席地,志同道合,共友共缘,禅心雅兴,学问高远。这种雅集,不光参与者心心念念,极尽享受,有缘者亦趋之若鹜,羡慕之极。</p> <p class="ql-block"> 七律 杼山访陆羽旧迹</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26月 赵光</p><p class="ql-block"> 霞幕山中古道斜,</p><p class="ql-block"> 溪泉竹海雨雾茶。</p><p class="ql-block"> 天生佳木如神叶,</p><p class="ql-block"> 妙选仙草赛金芽。</p><p class="ql-block"> 净水盛来汤心静,</p><p class="ql-block"> 玉盏翻出色瑞华。</p><p class="ql-block"> 品茗问道谁称圣,</p><p class="ql-block"> 非佛非道非仙家。</p> <p class="ql-block"> 群雕旁,应该是近些年新修的陆羽草堂。当年陆羽的草堂何在,已经无从考证。</p> <div><br></div> <p class="ql-block"> 妙喜寺是唐代诗僧皎然做住持时,与陆羽、颜真卿等好友经常雅聚的地方。颜真卿曾经在这里主持编写《韵海镜源》,陆羽也长期借住在这里,写作他的《茶经》。</p> <p class="ql-block"> 杼山山腰的茶圣陆羽墓。贞元二十年(804年)冬,71岁的陆羽在湖州病逝。遵其遗愿,他的好友们将他葬于苕溪之滨的杼山妙喜寺旁,与皎然相伴。这时皎然已经圆寂(约798年)近7年了。</p><p class="ql-block"> 墓碑上写着“唐翁陆羽之墓”,墓前石柱上,刻联:“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北宋梅尧臣作的。</p> <p class="ql-block"> 唐代诗僧皎然的灵塔,在茶圣陆羽的墓西侧几十米处。</p><p class="ql-block"> 皎然塔与陆羽墓,遥相守望。两人生为挚友,几十年的“缁素忘年之交",逝世后为邻居了。</p> <p class="ql-block"> 这首诗,当是陆羽迁居青塘别业后,皎然过访不遇所作。</p> <p class="ql-block"> 杼山上,原有隋唐古刹——妙喜寺(现已不存),不知此处是不是遗址?</p> <p class="ql-block"> 《韵海镜源》是一部集文字与音韵大成的巨著,既是类书,也是一部韵书、字书,且首创类书按韵编排之体例,在文献学史和类书发展史上有着重大意义。颜真卿带领众人,从大历八年(773年)季夏六月到大历九年(774年)春三月,日夜讨论,经历重重困难,终于修毕成书。颜真卿本人撰写的《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铭》中记载:在湖州参与修书者多达58人,集中了当时文化界的许多名士、精英。</p> <p class="ql-block"> 颜真卿几乎用了毕生精力,最后在湖州任上编纂成书的《韵海镜源》,共360卷,可惜至宋时该书已散失344卷,仅存16卷。</p> <p class="ql-block"> 《韵海镜源》编纂完成不久,侍御史袁高以浙西观察判官的身份路过湖州,颜袁二人同游杼山妙喜寺。袁高说:“此寺虽佳,但略显孤单,何不于其旁建一亭以为呼应?”颜真卿便于当年十月,在杼山建一亭子。古朴雅致,与庄严的寺院遥对,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 亭子落成那天,颜真卿请二位给它取个名字。陆羽随即说道:“今天是癸丑岁、癸卯月、癸亥日(即大历八年十月二十一日),不如名之曰‘三癸亭‘“,大家一致赞同,此亭于是得名。</p> <p class="ql-block"> 杼山下皎然灵塔的一侧,还专门刻下了皎然为三癸亭建成而写的一首五言排律:</p><p class="ql-block"> 《奉和颜使君真卿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p><p class="ql-block"> 秋意西山多,列岑萦左次。</p><p class="ql-block"> 缮亭历三癸,疏趾邻什寺。</p><p class="ql-block"> 元化隐灵踪,始君启高诔。</p><p class="ql-block"> 诛榛养翘楚,鞭草理芳穗。</p><p class="ql-block"> 俯砌披水容,逼天扫峰翠。</p><p class="ql-block"> 境新耳目换,物远风烟异。</p><p class="ql-block"> 倚石忘世情,援云得真意。</p><p class="ql-block"> 嘉林幸勿剪,禅侣欣可庇。</p><p class="ql-block"> 卫法大臣过,佐游群英萃。</p><p class="ql-block"> 龙池护清澈,虎节到深邃。</p><p class="ql-block"> 徒想嵊顶期,于今没遗记。</p> <p class="ql-block"> 妙喜寺通往三癸亭的御史小径。</p> <p class="ql-block"> 五律 访杼山妙喜寺未果</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26日 赵光</p><p class="ql-block"> 问茶如问道,</p><p class="ql-block"> 禅茶一味同。</p><p class="ql-block"> 品茗堪品友,</p><p class="ql-block"> 言诗似言僧。</p><p class="ql-block"> 《茶经》妙喜寺,</p><p class="ql-block"> “韵海”三癸亭。</p><p class="ql-block"> 悟道澄怀处,</p><p class="ql-block"> 心静茶水清。</p> <p class="ql-block"> 湖州市内,颜真卿为陆羽修的“青塘别业”。</p><p class="ql-block"> “青塘别业”是当年陆羽在湖州的居所,现在所谓陆羽故居,其实也是近些年新修的。陆羽当年在湖州,实际上生活是很清苦的,这处居所是颜真卿和一些朋友凑钱为他修的。</p> <p class="ql-block"> 诗僧皎然的那首《寻陆鸿渐不遇》,说的就是这处宅子。</p> <p class="ql-block"> 青塘别业后面小丘上的桑苎亭,是后世他的一位老乡在这儿做官儿,念同乡之谊补建的。</p> 青塘别业和桑苎亭原址都不在此处,是湖州的一些茶人,近些年为了纪念陆羽,请政府同意资助,在这里新建的,并塑茶圣陆羽的坐像供人瞻仰。 <p class="ql-block"> 杼山五贤歌</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26日 赵光</p><p class="ql-block"> 大历湖州境,苕溪汇众英。</p><p class="ql-block"> 颜公弃玉笏,书翰两相生。</p><p class="ql-block"> 顾渚新芽紫,陆子瀹泉声。</p><p class="ql-block"> 皎月诗禅澈,老寺卧仙僧。</p><p class="ql-block"> 霅川隐高士,玄真钓雪明。</p><p class="ql-block"> 季兰挥素手,修道悟世情。</p><p class="ql-block"> 三癸侍郎径,五曜聚山楹。</p><p class="ql-block"> 金石松筠契,烟霞鼎鼐烹。</p><p class="ql-block"> 茶道合禅心,巨笔动山灵。</p><p class="ql-block"> 谈深眠宿鹭,墨泼拂浮苹。</p><p class="ql-block"> 汤沸云腴转,文成剑气横。</p><p class="ql-block"> 风骚标竹帛,道味入鸥盟。</p><p class="ql-block"> 千载江湖影,尚闻笑语惊。</p><p class="ql-block"> 妙西杼阳里,犹忆旧时形。</p><p class="ql-block"> 今瞻碑碣古,心与片鸿征。</p> <p class="ql-block"> 从西塞山回湖州的路上,一直为杼山五友的旷世笃情所感动,为大唐大历年间的这段诗、茶、禅、文坛的雅事佳话所震撼,也忍不住为这些骚客高士的身后事所悲情。同年(774年),隐士张志和在与颜真卿等友人聚会时醉酒溺亡。10年后,一代名臣颜真卿,以75岁高龄为朝廷入敌营劝降竟被反贼缢毙;名列唐代四大女诗人的道姑李季兰,也因曾为反贼上诗,被皇帝钦命扑杀(乱棍打死)。</p><p class="ql-block"> 一座杼山,妙喜古寺湮灭了,遗址难觅;五友离散,只留下了一孤墓,一灵塔!</p><p class="ql-block"> 然而,千百年来,苕霅溪水,川流不息,杼山雅集,青史留声;佛道诗书,禅茶隐儒,贤者自贤,圣者自圣。就如同那深山里的陆羽古道,没有路时,人们会走出路;只要路还在,总会有人继续走下去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