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古华园

淡如水

奉贤南桥镇的古华园是上海四古公园(另三古为:嘉定南翔镇的古猗园、南汇惠南镇的古钟园、金山亭林镇的古松园)之一。<br> 上海各类大小公园几百座,而五星级公园并不多,但名不经传的古华园却赫然在列。古华园论历史仅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四十年都不到。论位置又地处上海远郊奉贤南桥镇,距离市中心50多公里。论规模占地也就60余亩,并不算大。古华园始建于一九八四年,是由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园林艺术家、现代中国园林之父称号的陈从周精心设计打造。公园历经多次改造、扩建,现公园占地面积为60余亩。古华园在构筑上采集了奉贤历史上众多典故,迁入和再造了大批历史建筑,使公园具有了浓郁的历史文化气韵和江南水乡景象。整个公园的绿地占有量为63%,水体面积为22%。园内花木品种繁多、五彩缤纷,春夏秋冬季相分明。园中有东、西两湖,周有环河围绕,公园内22座有地方志记载、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桥梁串接园区,亭台楼阁轩榭廊宇建筑量达5600平方米。公园较有历史和观赏价值的景点有:公元1799年建造的"南塘第一桥";产生于侏罗纪世纪,距今亿万年的长28米,呈12段,最大周长3.3米的"硅化木";四座园中园——秋水园、兴园、南风园、晚晴园景点;据"吴王葬三女"历史传说构筑的"三女冈"、"三女祠"景点等。<br> 走进古华园南门(1号门),迎面大型照壁,正面的“古华园”园名为原上海市副市长、时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书协主席的宋日昌所题,背面为孔门七十二贤中出生于常熟的唯一南方弟子言子来奉贤的“言子讲学”浮雕。 转过照璧,便是碧波荡漾的西湖南岸,有一座石板“三曲桥”横跨岸边,桥上有亭三座,呈品字排列,故名品亭,自东至西依次为“水香亭”“水绿亭”“水明亭”,分别由上海著名书法家林仲兴、胡问遂、赵冷月手书,品亭是古华园的精华一景。 西湖北岸有一土冈,便是古华园中的“三女冈”,冈下建有“三女祠”。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后灭吴,吴王夫差为防三个公主落入越王之手,在此活埋了三个女儿。<br> 原址早已湮灭,为了记住这段史实,古华园修建时,在此仿古堆冈建祠。、<br> 出“三女祠”往东过小云台桥、香花桥,便是园中园的“秋水园”。“秋水园”四面环水,南、北、西都是由桥而进。据传历史上的“秋水园”在庄行镇境内,是清代张秀仪、张彬仪两兄弟所建,原名取自“南华秋水”中的两字。、<br> 秋水园由超然堂、伴月亭、听流亭、涵碧轩等建筑组成,园内一小池,周植秋色树种,一水一石一草一木引人入胜。<br> 秋水园门前的“南塘第一桥”原是南桥塘上的一座木桥,清嘉庆年间改为石孔桥,后被迁入古华园中,留住了古桥雄伟的风貌。 走过南塘第一桥,就进入了翠竹掩映的又一园中园——兴园,该园由石舫、回廊、水榭、楼阁等组成。历史上的兴园在奉贤邬桥境内,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间又重建,园名取自于唐代楼颖“惬心自成兴”之诗意。现古华园内的兴园,是将原有建筑部分仿建,虽然只占地数亩,但园内的石舫、宝穑轩、怡晚堂、养正书屋、度鹤亭、三折石桥显示了先人构园的深厚造诣。是品茗休憩、观赏荷花的好去处。 出了兴园往东,雕梁画栋的大戏台在绿树丛中,戏台立柱上两楹联,前楹联:言子至尝放喉歌盛世;三女魂醒舒袖舞太平。后楹联:三尺舞台千古兴衰史;四方演员世间冷暖情。楹联中“言子”所指是孔子学生言子,三女指的是吴王夫差的三个女儿。、 大戏台的东南地下,南北横躺一棵巨大的朽木,这是古华园收藏的一棵距今亿万年属于侏罗纪年代的已经石化了的来自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山上的硅化木。 从大戏台北行,就到达古华园的南风园。步入园中,满眼是赏心悦目的绿,棕榈树、椰枣树,展现出一派南国特有的勃勃生机,体现了浓郁的南国风情。、 继续往北便是古华园北门,正对北门内有一座临溪的四五米高的假山,山顶水流形成的瀑布在陡峭的石壁飞流而下,飞溅的水珠在阳光下晶莹剔透。 北门再南行,便是来到了南临东湖的古华园中的另一个园中园——晚晴园,其名取意于唐代诗人李商隐“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之名句。晚晴园由阅耕楼、菊石楼、饮香亭等水榭亭廊组成,建筑创意来自于奉贤历代众多园林,是奉贤历代园林精华的荟萃。 出晚晴园南行过继芳桥,便见横跨东湖上的双亭桥,又名同心桥,这是古华园二十余座桥中最具代表性的最美的桥,桥上的双亭,亭亭玉立于桥中央,此桥原址在齐贤镇中行的潭港河上。相传明代时,桥南、北分别住着一文一武两状元,便常在此桥相遇。文状元出行坐船,武状元是骑马,后因攀比排场各自心生妒忌,便在这桥上想法贬损对方。时态闹大引起皇上不满,两人终于幡然醒悟,握手言和。游客可以在这座桥上隐约看到御笔所书“同心桥”字样。 已经多次来古华园了,春夏秋冬,古华园的每季都有不同的韵味。此园规模虽然不大,却布局精致,错落有致,亭台楼阁、石舫水榭、古桥秀湖、小舟荡漾,温婉典雅,极具明清建筑特色和江南园林的风采。列为上海为数不多的五星公园,名至实归。不知不觉间,已经来到古华园的东门,南门进东门出,仍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