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日份育儿知识#和孩子沟通,重视他们的感受才是关键。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我们说的道理才会更容易被孩子接受。</p> <p class="ql-block">晨读游戏~</p><p class="ql-block">拍球练习🧡</p> <p class="ql-block">吃点心啦🧡</p> <p class="ql-block">我们习惯和孩子苦口婆心地讲道理,想让孩子明白大人的良苦用心。可不管好说歹说,还是软硬兼施,最后孩子依旧是我行我素,甚至还会特别反感。如果父母想要沟通更顺畅、教育更到位~</p> <p class="ql-block">这其实就是心理学教授艾伯特·麦拉宾(Albert Mehrabian)所说的“麦拉宾法则”: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信息传递,是由“7%言语+38%语气+55%表情”构成的。</p> <p class="ql-block">换而言之,当我们跟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孩子本身能接收的信息中:55%的信息是通过视觉传达的,比如我们的手势、表情、肢体语言、仪态等等;</p><p class="ql-block">38%的信息是通过听觉传达,比如我们说话的语调、声音的大小等等;</p><p class="ql-block">剩下只有7%来自纯粹的语言表达。</p> <p class="ql-block">责备孩子的声音越小,孩子听得就越认真,教育效果也就会越好。</p> <p class="ql-block">午餐光盘冠军🧡</p> <p class="ql-block">这个实验就很恰当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越跟孩子强调一件事的时候,孩子往往会跟我们对着干。有一次,家里的一个置物柜的柜脚坏了,我只能先用一些书垫起来。为了避免女儿受伤,我反复叮嘱她,“不要动那些书,也不要靠近柜子”。</p> <p class="ql-block">可女儿每次都会趁我不注意悄悄走到柜子旁,想要把那些书抽出来。当我们对孩子说“不”的时候,孩子更关注的是“不”后面的事情。“这是公共场合,不许大喊大叫。”——结果孩子叫得更大声了。</p><p class="ql-block">“不要在墙上乱涂乱画!”——结果孩子画得更起劲了。</p><p class="ql-block">“别再拖拖拉拉了,马上就要迟到了。”——结果孩子越来越磨蹭……</p> <p class="ql-block">那些看似毫无作用的废话,就像是“调味品”一样,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能起到增加人们心理交融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小王子》里有句温暖的话:我在你身上浪费的时间,才让你变得珍贵。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必急于直奔主题。唠唠嗑,适当聊一些无关紧要的话,比如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或者说说自己最近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烹饪中使用适当调味品能让菜品更加美味可口,教育中使用适当的“废话”也能让沟通更加顺畅,拉近父母和孩子的心理距离。当我们打破了孩子筑起的心理防线,我们说的道理才会更容易被孩子接受。</p> <p class="ql-block">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只会空讲大道理的父母,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哪怕那些话全是为孩子好,全是人生真相,可对孩子而言,他们可能只感受到了“强迫”。教育从来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设性的过程。和孩子沟通,孩子的感受,才是最不该被忽视的。用他们感觉舒服的方式交流,才是最智慧最有效的方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