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母亲的怀念</p><p class="ql-block"> 慈母生于1937年农历七月初三,逝于2024年农历冬月十九,享年八十八岁。娘家是中阳县原张家庄乡前塌上村,兄妹三人,母亲最小。母亲共生育四子三女,1961年与父亲结婚,风风雨雨走过了六十三年。</p><p class="ql-block"> 母亲生不逢时,正是国破家亡,兵荒马乱的年代,和千千万万的中国民众一样度过了动荡和苦难的童年,前半生很苦。</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个会过日子的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匮乏,民生凋敝。一到春二三月,我们家瓮见底,缸里空,吃了上顿没下顿,但母亲总能把穷日子过下去。夏天挽苦菜,冬天腌咸菜,她会把秕谷和玉米混起来磨成窝窝面,把苦菜拌在窝窝里,既耐饱又好吃。榆钱钱、槐花花、苜蓿都当饭吃。母亲把苦菜苍苗腌制在大瓮里喂猪,采集老来红、灰调(都是些野草)喂猪,去机关食堂里倒泔水喂猪,想方设法一年卖一头肥猪(这是全家一年所有开销的主要经济来源)。母亲还会纺花织布。记忆里无数个深冬夜里,醒来起夜的时候,母亲还在织布机上一颤一颤地织着布。她把南瓜皮用碎碗片刮掉,一切两瓣,用刀子把南瓜瓣镟下来,然后在脑畔上(屋顶)支起个架晾晒,晾干的南瓜皮长长的,白白的,扎成捆,一捆一捆地挂在墙上,第二年青黄不接的时候食用,有时还拿这些南瓜皮送亲戚朋友。母亲用高粱杆秸缀锅盖、荚篦、针线盒盒。这些器具都是生活必不可少的。母亲还会把废旧报纸书刊浸湿捣成纸浆,然后捏成框框或罐罐,盛放米面。母亲把袜子缝补的层层叠叠,冬天穿上不冻脚;母亲在深冬的夜里,在煤油灯下给我们兄妹们缝补衣服,母亲说,笑破不笑旧,我们小时候的衣服总是补丁纳补丁。母亲把自己织的布染上色,给我们缝过年的新衣服。有一年腊月,母亲把自己辛辛苦苦织的一卷布托人给我们兄妹们裁剪过年的新衣服,结果那个妇人狠心的把布偷占不少,本来绰绰有余,结果布却不够。母亲回到家伤心的哭,尽管穷的叮当响,但母亲发誓一定要自己家买缝纫机。后来大姐出嫁了,我们七拼八凑跑到陕西买回缝纫机。我们家人口多,确实需要。</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个勤劳的人。农业合作社时期,妇女也得下地干活。母亲没有帮手,我们兄妹们是挨身身,一个比一个大一脑袋。母亲上地的时候,无人照看,只得是青蛙背蝌蚪,大的照小的。有时大的拴柜腿,小的绑摇车。一次,大哥照看小妹,小妹从我家院畔掉到供销社脑畔,足有五六丈高。穷人老天保佑,小妹被土崖上一株葛针架住了,耳朵扎个窟窿,并无大碍。现在想想都后怕。</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种南瓜的好把式。南瓜展蔓了,需要掐支蔓,需要培土,而这个工作必须在大中午才好,这样不伤藤蔓。因此,烈日下母亲挥汗如雨的形象深深烙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我们家自留地(农业社时期每家有且只有一小块土地,其余都归集体)里种的南瓜大得像洗脸盆,红彤彤的,瓤口特别甜,一到秋天,我们用平车往回运,一车一车的,回到家里,好的红的垛起来,嫩的烂的镟成南瓜皮。一垛垛的南瓜,成为我们家最丰收的标志,成为全家口粮问题的基础保障,瓜菜半年粮嘛。到我们家窜门的羡慕不已,母亲拿老南瓜送人,颇受人欢迎。大概受母亲的影响,我自从成家后,一直种地种菜,特别是南瓜,从没间断,我们家现在一年四季的蔬菜基本上是自给自足,除非过年时买点。这样生活开销就减少了很多,这也是我能积攒下钱的秘密。母亲下地回来从不空手,不是搂着玉米茬、高粱杆,就是抱着树枝枝、铁砍蒿(一种耐燃的柴禾),要不这么大的家户,烧火做饭取暖怎么解决呢?</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个节俭的人。做饭的时候,她总会把南瓜瓤,山药皮,烂白菜帮叶保存起来喂牲畜,把南瓜籽掏出来晾干卖钱,把山药淀粉沉在盆底积少成多。饭桌上、锅碗里残存的饭粒,母亲都要倒入鸡盆或猪槽,洗锅的时候,第一遍肯定要倒在泔水缸里喂猪。收秋的时候,地上掉下哪怕一颗豆豆,母亲总会弯腰拾起来,颗粒归仓。母亲总会把桃子、杏的核拾起来晾在窗台上卖钱,总会把吃不完的桃子、杏晾起来,晒干以后特别好吃。我们家周围有好多枣树,秋天枣子红了,母亲把红的大的串成枣串串,挂在窑马面上;把小点的枣儿或不红的晾在锅台上,或者装在袋子里,放到席子底烘焙,一但烘焙熟了,甜津津的,真好吃。秋天里,母亲忙着收秋,根本不可能按时吃晚饭,我就装上两口袋枣子,上学去了,下了晚自习才吃饭。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美德,在母亲身上不折不扣的体现着,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这些美德深深的影响着我们兄妹们,直至现在,我们生活习惯很节俭,绝不大手大脚,绝不铺张浪费。村里人,或者我的同事,都说我铁公鸡,一毛不拔。任由人说吧,我总觉得节俭是好习惯。近两年,大儿子和小儿子在县城和市里买了两套房子,装修下来二百万多,小儿子还定婚,除过公积金贷款,我只借了四万,这些钱都是牙缝里省出来的,都是母亲给我积攒下来的啊!</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个慈善热情的人。她从来不舍得打骂我们,父亲脾气不好,我们兄妹们稍有不对一说二打,为了庇护我们,母亲常常受气。比如回家迟了,或者犯错了,父亲就不让我们吃饭,母亲总是瞒着父亲,把饭盖在灶台上,等父亲下地了给我们吃,或者偷偷送出来。记忆里,母亲很少发火,更不会打骂我们。母亲也是个热情的人,她待人真诚,家里来了人,把最好的拿出来招待。母亲爱抽烟,小时候家穷,她抽的是自家种的旱烟叶子加工成的。来了窜门的,她总是热情的把烟框框装满,连同火柴盒盒一起递到人家跟前,管够抽。后来我们家情况好转了,我们都长大成家,母亲抽纸烟,同样来了客人,母亲总是把烟盒盒和打火机放到客人面前随便抽,她还不停的把烟递到客人面前,直到客人说:“不抽了,不抽了,干的不行了。”有了稀罕好吃的东西,母亲总会给年纪大的人分享。别人对我们的好,母亲时刻放在心上,总要找机会报答人家。她亲手制作的南瓜皮、秸秆锅盖经常送人,这些东西无不体现着母亲的朴实真诚。</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一位重视教育的人。我们家穷,营生多,上初中的时候,考到离家四十里外的金家庄中学,这是一所县直中学,教学质量好,虽然我们村也有中学,但母亲坚决让我外出读书,她说家里营生多,怕耽误我上学,事实也的确如此。我们邻村的前岔,有个人叫贺存贵,小名候脸,家里很穷,他母亲讨饭供他读完师范,母亲也以贺母为榜样,常常鼓励我:“候脸的母亲讨吃供候脸读书,我也是!”每次开学前的晚上,母亲满村里借钱。母亲常说:“你一放星期我就发愁。”那种年代,那种家庭,怎么不愁呢?可以说,我上学的每一分费用都渗透着母亲低三下四的卑微,蕴含着母亲望子成龙的期盼,凝聚着母亲为出人头地的执着。我师范毕业了,母亲欣喜地说,自从我教上书,家里过年再没上门讨债的,母亲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幸福。母亲没文化,她不会讲大道理,她只用朴素的语言教育我:“念书和吃饭一样,搂收到你肚子里,别人不会抢走!”是的,学到的知识就是你增加的才干,就是你改变命运的资本!</p><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特别调皮,在学校经常挨训,有时老师留在办公室不让回家吃饭,写检查;有时老师打得鼻青脸肿。但母亲从不去学校找老师,反而教训我:“日头下来照窗台,先生不打不成才!”“直是你不好好的,老师为什么不打别人?再不好好的,我还要交老师往死里打!”母亲就是这样深明大义,这是对我们的大爱啊!</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最疼爱我们的人。小时候,早上吃窝窝头,母亲总是给我们兄妹一个一个地把窝窝头和山药蛋扎在碗里,调好,递到手里,有谁不在,她就盖好放在锅台上。偶尔吃一顿好饭,比如汤面里熬点羊肉,母亲总是把肉夹出来给我们吃。那时候,我们身上都有虱子,深夜里,母亲在煤油灯下给我们捉虱子。母亲专注的神色,“梆”“梆”挤虱子的声音,指甲上红通通的虱子血都清晰地留在记忆里。年年这样,夜夜这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啊!</p><p class="ql-block"> 母亲亲人没够,她亲谁都真心实意,亲谁都毫无保留,倾其所有,亲谁都面面俱到,无微不至。我小时有一次上学,在沟里等班车,中午的时候,太阳火辣辣的,人都躲在家里或树阴阴,这时候班车快来了,突然母亲端着一碗饭给我送来了,我不但没有吃(等班车的人很多,在公众面前吃饭是否没面子吧),反而哭骂母亲,嫌她多事。当时候,等车的人都责怪我没良心,说:“你不吃了罢,为什么要哭骂,她还不是亲你,她怎么不给其他人送?”唉,妈妈,我这样火您,错怪您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啊!您常常无奈的说:“真是亲了,要不你的这种偶脾气(坏脾气),早把你鬼子子够了!”您还说:“不要把“亲”字当成“怕”字。”妈啊,现在想想我从小到现在对您发脾气,真的是懊悔不已啊!您走了的这九天里,我时刻忏悔,欲语泪先流,整天以泪洗面!</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个极具责任感且深明大义的人。五十四岁那年,大姐不幸病故,随后姐夫也离世,丢下三个外孙,最大的十七,最小的三岁。母亲毅然把外孙们接到身边抚养。那个时期,母亲是多么的难啊,眼里含着泪,心头流着血,但她老人家上善若水,克服重重困难,顽强地把孩子们抚养大成了家。我们小时候很穷、很苦、很可怜,父亲脾气不好,与亲戚本家的关系紧张,门里门外我们兄妹们不受人待见,只有母亲像一只老母鸡一样,张着翅膀护佑着她的儿女。后来我们有了下一代,下一代又有了下一代,母亲的慈爱光芒,辐射着、辐射着……</p><p class="ql-block"> 爱是双向奔赴的。母亲慈善地像菩萨,她把爱无私地洒向她的儿女和孙子、外孙。这爱,是种子,它会生根发芽结果。母亲老了,她的孙子、外孙们逢年过节都来看望。每当节日,母亲家里仿佛就是超市,一条条香烟、一箱箱饼干、一件件牛奶成堆成垛;鸡蛋、罐头、奶粉以及各类水果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两位老人的衣服,冬是冬,夏是夏,满满当当的。</p><p class="ql-block"> 母亲在农历九月十六失去知觉,不会说话,不会吃饭,我们一直守候在老人家身边。喂水喂奶喂饭,洗头洗脸擦身,尿不湿、隔尿垫,时刻给老人家替换,绝不让她老人家受罪,六十三天如一日。母亲的两个侄儿(我的表哥)看望母亲的时候,说:“你们照顾的很好,一点味儿都没有,你们辛苦啦!”我们不辛苦,我们应该的。 母亲瘫痪在床的日子里,孙子外孙们,有的放下手头的工作赶来探望,有的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打视频看,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人家的关心和牵挂。</p><p class="ql-block"> 薄雪轻撒,大地缟素;寒风含悲,河流呜咽!2024年12月19日农历十一月十九16时30分,慈爱的母亲走完了她八十八岁的人生旅程,不幸辞世,与我们永别。母亲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我们兄妹悲痛万分,我们强忍着泪(我们当地的风俗说泪水掉在亡者的尸体上,下了阴曹地府会受罪的),我和哥穿上衣,两个妹妹穿下衣。我们把母亲的寿衣拉的展展的,没有丝毫的褶皱,该扣的扣,该系的系,整整齐齐的。然后把她老人家装殓在棺柩里,让她老人家体体面面的去天堂!安放母亲的暮窑,是我和哥哥一镢头一镢头打开的,哥哥把暮窑修理的光光滑滑的,把暮窑挖的宽宽的,深深的,让她老人家舒舒服服的住进去!</p><p class="ql-block"> 母亲现在离开我们远去了,她老人家睡过的床空空的,她老人家住过的房子空空的,我的心里空空的……我再也没有妈妈啦,再也找不到妈妈啦,再也不能在朋友圈里夸我临近花甲之年的人还父母双全……母亲逝去的哀痛是无比沉重的,无法补救的,但母亲一生勤节节约,吃苦耐劳的精神;与人为善,热忱待人处世方式;热爱生活,不畏艰险的品格,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推动这个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老人家劳苦功高,恩深似海,她的离世,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愿母亲一路走好! </p><p class="ql-block"> 2004年12月27日农历 甲辰龙年冬月廿七 泣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