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石禅说

赖立位

<p class="ql-block">乌石禅说</p><p class="ql-block"> ----世愚杰峰禅师与他的杰出弟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衢州城西南郊外的乌石山,地处柯城区华墅乡三官岭村,与衢州的常山县、江山市接壤,风景优美,文化底蕴深厚。若从宗教意义上说,它是一座佛山。虽然主峰海拔只有521米,但是在禅宗里的地位比较高。唐昭宗龙纪年间(公元889年),高僧通济大师在此结庐修行,取名福应院,开启乌石山佛法滥觞。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4)朝廷赐额福慧禅寺。通济大师当年亲手种下的两株银杏树,如忠诚的守护神,一左一右守卫在寺院门口,1100多年来,任凭寺院几度兴废,银杏始终忠贞不移,坚强挺立。每到深秋时节,满树金黄灿烂,每一张叶子都在轻轻诉说千年的沧桑佛缘。</p><p class="ql-block">但是,真正奠定乌石山佛山地位的是世愚杰峰禅师。</p><p class="ql-block">世愚禅师(1301-1370),号杰峰,元代衢州西安县人,俗姓余。当他的母亲临产前,梦见观世音菩萨抱着一个青衣童子送给她。从小就对佛塔、寺院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崇敬。长大后到兰溪显教禅寺出家为僧。修行数年后,听说杭州大慈山定慧禅寺的止岩禅师是位得道高僧,于是前往求教。在止岩禅师问他一个问题却回答不上后,回去继续修行。三年后,听到邻座僧人唱《证道歌》,当听到“不除妄想不求真”时,突然领悟。于是再次去求见止岩禅师,终于经过一番努力后,成为止岩禅师的入室弟子。1331年,世愚禅师辞别师傅,回到衢州,在乌石山搭建茅庐修行,弘扬佛法。十余年间,声名远播。吸引了成千上百的信众纷至沓来,以致于无法容纳。本地富绅陈庆甫见此情状,慷慨出资,重建规模宏大的福慧新寺,并捐献山场、田地,用于维持寺院日常运营。元至正六年(1346),安徽广德县石溪重建兴龙禅寺,盛邀世愚禅师前往主持。在广德三年,给兴龙禅寺带来高度兴盛,其程度已与乌石山不相上下。而衢州本地信众思念世愚禅师,渴望归来。其时正好衢州本地新建了四座寺院,分别是古望寺、龙眠寺、宝盖寺、普润寺,都延请世愚禅师回来主持,作为开山祖师。世愚禅师盛情难却,回到衢州。之后二十余年,在乌石山传播佛法。明洪武三年(1370)十二月圆寂,享世寿七十,僧龄五十。</p><p class="ql-block">根据明末清初相继成书的《补续高僧传》《续指月录》《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等禅宗典籍记载,乌石世愚禅师是禅宗临济宗南岳下二十三世,是杭州大慈山定慧禅寺止岩成禅师的法嗣,是湖州莫干山天池禅寺元翁信禅师的法孙。传播佛法四十余年,培养了数十位高僧大德。其中最出名的两位,《续指月录》里将他们俩作为其法嗣即衣钵传人,记入禅典。《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里说,“继愚后事者有二人焉,曰无涯幻,曰日本太初原。”</p><p class="ql-block">其一,金陵灵谷寺无涯非幻永禅师。非幻(1339-1420),法名道永,字无涯,号非幻。衢州西安县浮石乡人,俗姓吴。出生前夕,其父亲梦见明果寺长老乘轿子来到家里,因此出生后取名原僧。十二岁,到乌石山拜世愚禅师为师。经世愚悉心教导,“疑滞尽释”,成长为得道高僧。永乐丁亥(1407),被朝廷请到首都南京。问答之下,获明成祖高度赏识,命其主持当时的天下第一禅林灵谷寺,擢为僧录司右阐教。僧录司是明朝国家的僧人管理机构,其长官有左、右阐教,级别为从六品。用今天的话来说,类似于全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妥妥的国家宗教领袖。</p><p class="ql-block">其二,温州瑞安龙护太初启原禅师。</p><p class="ql-block">太初(1333-1407),法名启原,号太初。日本人,俗姓源(一说张)。九岁(1341)时,到镰仓建长寺出家,拜物外可什禅师为师。十八岁时,向师傅提出请求,到中国江南学习佛法。吴王朱元璋丙午年,也就是公元1366年,抵达中国福州。二月份,到达南京,呈上相关文书和上贡物品。获得指令前往拜见宗泐大师。宗泐大师接见后,告诉太初到各处走走,向各处高僧大德学习。数年间,太初先后参见了了堂、天童、无著、懒牧等四十五位名僧。最后,投入乌石山世愚禅师门下,成为其法嗣。</p><p class="ql-block">世愚禅师圆寂后,太初离开乌石山,开始了在中国江南的行走历程。于洪武初年进入温州瑞安(今属温州泰顺)境内。先后在仙岩庵、沓石庵、库村广度寺、罗阳三峰寺修行弘法,最后在离罗阳十余里的山交村建造龙护禅寺,在非幻主持灵谷寺的当年(1407)圆寂。明景泰三年(1452),泰顺建县,罗阳成为县城。某日,首任知县郭显宗带领县衙一班人来到龙护寺(俗称山交寺),在听取了太初的弟子汇报后,命县学教谕熊相撰写了《山交寺开田记》一文,镌刻于石碑上,以纪念太初和尚。明清两代,龙护寺作为泰顺最为清幽的寺院,时常得到官员、文士的光顾,留下了大量诗文,为寺院增添浓墨重彩。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寺院荒废。如今,相传为太初手植的两株桧柏、明代《山交寺开田记》古碑,仍在默默地诉说着太初和尚的弘法往事。</p><p class="ql-block">其实,还真不能忘记世愚禅师的另两位杰出弟子德随和道达。世愚禅师圆寂后,这两位弟子收集了世愚禅师的一生事迹,找到大明朝文臣第一的著名文士宋濂,由宋濂执笔撰写了《佛智弘辨禅师杰峰愚公石塔碑铭》,世愚禅师方为后世所知。由塔碑铭可知,德随是世愚十五位“能其法者”的弟子之一,道达是世愚“所度弟子二十又三人”之一。前文所引的《补续高僧传》《续指月录》《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等禅宗典籍都编辑于明末、清初,从文字内容看,基本上源自宋濂的塔碑铭文字。</p><p class="ql-block">先贤有语“从来人必托地以生,地必托人以传,两相需而交相重也。”世间山川形胜,其声名甚著者,往往都是自然风光与人文胜迹完美结合,即所谓的人杰地灵。乌石山与世愚禅师的佛法因缘,也正是人与地“两相需而交相重”的结果。乌石山,世愚禅师弘法于此,归藏于此,为之烙下了深深的禅法印痕,助力其步入中国佛教名山序列。乌石山从此由衢州出发,走向浙江,走向安徽、江苏,声誉遍及全国,甚至名闻东邻日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