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去颐和园看美景

华年

<p class="ql-block">  冬至前夕,我于下午四点左右从颐和园新建宫门来到昆明湖东堤,去看十七孔桥的“金光穿洞”景观。这天游客真多,已经是傍晚时分,游客不断,三五成群,都是来颐和园看日落的。</p><p class="ql-block"> 颐和园,前身为清朝皇家园林,原名为“清漪园”。这里的园林造景是在真山真水中进行的景点设计,既突出皇家气派,又体现园林与山水和谐统一。颐和园处处是美景,四季有风光。冬至前后,十七孔桥“金光穿洞”每年都会引来众多游客观赏。</p> <p class="ql-block">  我一走进新建宫门,就被卧在昆明湖东堤的铜牛所吸引。这头栩栩如生的镀金铜牛,铸造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当年乾隆皇帝铸造铜牛,希望它能“永镇悠水”,长久地降服洪水,给当地百姓带来祥福。铜牛背上还刻有乾隆手书《金牛铭》。</p><p class="ql-block"> 1860年,英法侵略者攻入北京城,侵占了颐和园。侵略者剥光铜牛身上金箔,打算将铜牛化铜卖钱,合伙分赃。民众挑选十个身强体壮的大汉,趁天黑夜静之时,将铜牛沉入昆明湖底。这一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洋鬼子看不到铜牛,认为是被大风刮跑了,也就没有再寻找。由于民众的保护,铜牛才能得以在昆明湖东堤复出。</p><p class="ql-block"> 今天,铜牛目光炯炯,注视着昆明湖西北方向,神态自若,引来众多游客排队拍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远处的佛香阁清晰可见。佛香阁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用于皇室烧香拜佛。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下令重建清漪园,佛香阁得以修复。清漪园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改名为“颐和园”。</p><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把自己比作玉皇大帝,慈禧太后把自己比作王母娘娘。在扩建颐和园时,她曾传下御旨,要将颐和园建成“天上人间”。她见昆明湖东堤有铜牛,于是在石舫旁边建起织女亭。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扭向西北,正好冲着织女亭方向,以昆明湖(天河)为界,正暗合了牛郎织女美丽动人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的十七孔桥,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十七孔桥造型优美,乳白色,将昆明湖的水面分出层次。由于十七孔桥的点缀,将空旷的湖面变得更加开阔,更富有生机。石桥两侧的栏杆上雕刻着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五百多只。</p> <p class="ql-block">  “金光穿洞”是每年冬至前后,十七孔桥的桥洞被夕阳照亮的景象。冬至前后的太阳进入南回归线,傍晚16时,阳光略高于湖面,之后继续减小。直到阳光照射方向几乎与湖面平行,光线直接照射到桥洞内壁上,进而产生“金光穿洞”奇妙效果。</p><p class="ql-block"> 四点钟左右,四面八方的人涌向十七孔桥,等候着一年一度的“金光穿洞”现象出现。</p> <p class="ql-block">  四点半左右,十七孔桥的桥洞金光灿灿,“金光穿洞”现象出现了!等候在南湖岛的人群兴奋不已,拿起相机、手机,拍摄这难忘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  昆明湖晚景好美!由于湖面特别宽阔,天冷结冰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湖面一边结成厚厚的冰了,另一边还是波光粼粼。只有在晚霞快落下时,分界线才特别清晰明显,又是一大奇观。</p> <p class="ql-block">  金光灿灿的晚霞照在湖面上,照在桥上,也照在每个游客的身上……这融为一体的景象真让人着迷。</p> <p class="ql-block">  太阳已经落下,月亮慢慢升起,直到升到头顶,游客依然不愿离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