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祖孙暑假快乐自驾游记(二十三)<br><b>——(观看壶口瀑布)</b></h3> 在这个炎炎夏日的七月,来西安旅游自然是包括要去看一看黄河壶口瀑布了。之前也不管壶口瀑布是山西的还是陕西的,反正是跟团游了。旅游大巴从西安市去壶口瀑布景区近300公里,自然而然是不很方便的了。要去看壶口瀑布,自然是要对壶口瀑布做一点功课的,也就是要对它有个起码的了解吧。所以查阅了一下资料,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最壮观的黄色瀑布。瀑布东濒中国山西省临汾市吉县的壶口镇,西临中国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黄河一路奔流至壶口,将山西和陕西两个省东西分割,抬头看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一个壶口似的,故名壶口瀑布,这也是我刚刚知道的一点知识了。另据资料记载:壶口瀑布旅游区规划总面积116平方公里,核心景区面积也有34.3平方公里,是黄土高原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融为一体的AAAAA级风景名胜区,号称“黄河奇观”。 7月27日一早,导游就催促大家抓紧时间,因为旅游大巴一直要到10点多钟才能到达壶口瀑布旅游区,沿途的黄土高原美景如画。 中午导游先带我们参观了黄土地上五六十年代的北京知青工作、生活的窑洞旧居。北京知青旧居位于延安市宜川县羊家庄村,延壶公路旁边,距离壶口瀑布不到10公里。这里的土质窑洞依山而建,冬暖夏凉,开门见奇景,玉米、高粱、辣椒串串挂在土墙上,窗棂张贴着语录和伟人像,屋内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具也一应俱全,突显陕北浓厚的民俗之风情。<br> 北京知青旧居简介:一九六九年,为了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北京籍朱子萍、朱立英、姜丽萍、鄂常山、赵共伟等五名知青上山下乡来到黄土高原羊家庄插队落户。为了改善知青生活条件,全村社员在此修建土窑洞六孔以供知青居住。五名知青在这里一起与社员坚持双六点(早六晚六)、早出晚归、靠吃苦进步、凭工分分粮,积极投入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村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阶级友谊。 知青返城后,为了纪念知青的艰苦生活,村民袁耀堂用自家房屋置换了该院产权并投入大量资金予以修缮维护,完整的保留了知青大院的原貌,再现了知青当年劳动和生活的峥嵘岁月,成为了全国旅游不可多得的知青文化景点资源之一。 窑洞门前的解放牌汽车承载着往日的记忆,延安农家乐用激烈的擂鼓斗歌表演来招揽生意,毛驴蹄轻踏带着石磨慢悠悠的转,吸引着一众游客驻足不停的拍照,北京知青旧居景点,根雕劲牛立天地,牛气磅礴傲苍穹,奋蹄扬角展雄姿,怎能忘记那知青岁月? 六、七十年代的摆设给人一种怀旧的感觉,在农家乐吃完中饭就驱车到了壶口瀑布景区,去看自己心念的壶口瀑布了。壶口瀑布真的是很壮观的,据多次看过壶口瀑布的人说,壶口瀑布每一次看和每一次的感受都不同。当然了,我是第一次看壶口瀑布了,近距离地站在黄河的岸边上,观赏壶口瀑布的壮观美景,心情肯定是特别的激动。 壶口瀑布地理位置为北纬36度8分10秒,东经110度26分40秒,海拔448.1米。以壶口瀑布为中心,北至马粪滩,南至小船窝,西至峡谷地域,东至人祖山,总面积100公里。壶口瀑布所处的地理位置奇特,为晋、陕两省共有,仅隔黄河相望相邻,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镇。注定为两省共同拥旅的游景点,不过据说由于观赏壶口瀑布所处位置和角度不同,所观赏瀑布景观也有所差异,但各有千秋,我们是在陕西这边近距离观赏瀑布的。 来到了壶口瀑布旅游区,眼前自然就是自己现在所看到的景观了。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地处晋陕大峡谷中段,两岸夹山,滔滔黄河到此被两岸苍山挟持,束缚在狭窄的石谷中,600米余宽的洪流骤然收束为30余米,这时河水奔腾怒啸,山鸣谷应,形如巨壶沸腾,最后从20余米高的断层石崖飞泻直下,跌入30余米宽的石槽之中,震声数里,听之如万马奔腾,视之如巨龙鼓浪,波浪翻滚,惊涛怒吼,其形如巨壶沸腾,故名壶口瀑布。 从壶口瀑布的水声分辨,每年七月份的壶口瀑布,似乎收尽了天下黄河之美。远远望去,河水犹如炊烟飘飘,还没靠近仔细看,就感觉到有那细雨扑面,仿佛是黄河在扶摸自己的脸颊,感觉都是熟悉的气息,更多的是黄土高原的泥土味儿。 站在黄河边上,第一时间不是拿出手机或者是相机去拍照,而是认真仔细地观看瀑布的美景。黄河的浪花从高高的山崖上飞泄下来,好像一块巨大的黄色长布,绵延不断,那声音震耳欲聋,惊天动地,气吞山河,就像山崩地裂,让人心惊胆战。如此近距离地站在美丽的黄河岸边上,感受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倾听壶口瀑布的雄浑交响,我像喝多了美酒一样,是那样的兴奋,于是拍照、拍视频那肯定是必须的,有好的东西就要拍摄记录下来,我不断地用手机、相机拍照,不想放过任何一个美景,想将它们都尽收入自己的相机。手中的手机与相机在快速轮换着拍着照片,想将壶口瀑布所有美丽的景色,都留存下来。 以前听别人说过:这七月的壶口瀑布,还不是一年之中最壮观的时候,待到初秋金黄的时候,高原上的那些大河与小河齐聚到这壶口之处,共同发出雄浑的呼喊。来自世界各国与来自四面八方的那些看河人,不论自己的年龄大小,不论自己的容貌如何,都想摆出大眼睛的宁静在《黄河绝恋》中的姿态,释放着自己激动的情绪。毕竟,任何时候的咆哮,不是每一条河流的常态,真正的静水流深,真正的安宁祥和与温馨,才像是母亲一样地美好。人不可能两次看到同一条一模一样的河流,因为每一条河流,都会因为季节的变化,而不断变换着自己的模样。当然了,不管怎么说吧,要告诉大家的是:有时间的话去到壶口瀑布风景区一游:值!如果要告诉大家两个字的是:有时间的话去到壶口瀑布风景区一游:值得!“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壶口瀑布,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势不可挡气势磅礴,能够听到壶口瀑布的怒吼,就能够听到黄河的吟唱,是非常的震撼与激动! 下河堤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汹涌的黄河宛如一条巨龙,从遥远的天际咆哮着奔腾而来。黄河壶口瀑布,呈现给世人不同的景象,枯水期和丰水期,一年四季景色各异变化无常的瀑布、蕴涵丰富文化内涵的瀑布。壶口瀑布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水流有着梦幻般的变化,有着明显不同的风格和画面。 走进壶口瀑布,在阵阵轰鸣中,近距离感受“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阔:滔滔黄河水,挟雷霆万钧之势,直下百丈悬崖,掀起腾空黄浪,排山倒海,震天撼地。据说,壶口瀑布是一个移动的瀑布。据《尚书·禹贡》记载,约在公元前770年,壶口紧连着孟门,随着岁月的流逝,到813年成节的《元和郡县志》记载:壶口距孟门1000步(合1660米),而壶口却在孟门上游的3000米处,时隔2700多年,石槽向上推移了3000多米,壶口在瀑布的冲刷与侵蚀下,每年大约以70厘米的速度向上游移动! 越走进壶口,轰隆隆的水声越发振耳发聩,数公里外都可以听到;水波急溅,激起百丈水柱,形成腾腾雾气,真有惊涛拍岸、浊浪排空、倒卷半天烟云之势,其声、其势、其景,动人心魄。 晴空洒雨是悬瀑飞流,形成的水雾飘浮升空,虽然烈日当空,但在瀑布附近,犹如濛濛细雨,湿人衣衫。这也是水底冒烟所产生的又一有趣的景观。一般越接近河面水雾越浓密,因而,在水底冒烟时,岸边观瀑人就难免衣服湿漉漉,如被雨淋,使得手中的相机都被水雾打湿而无法拍摄。 几十年的黄河两岸生态治理,以往的黄土高坡变绿了,浑浊的黄河水稍稍变清了。站在观瀑台上,似乎感受着那股来自天际的力量。那飞溅的水雾,在阳光下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彩虹,水珠洒落在游客的脸上,瞬间感受到大自然的威严与生命力。 晋陕两边观赏壶口瀑布的位置和角度有所不同,瀑布景观有所差异,但各有千秋。今天陕西这边人流量大些,想占个观赏瀑布的好位置还挺不容易的。 站在壶口瀑布的岸边,你会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这是当时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人群中冒着被蒙蒙水雾打湿衣服和手机、相机的危险,一点一点的挤到拦杆的最前面,它是在陕西宜川这边拍壶口瀑布的最佳拍摄点。 河床边沿还清晰可见一些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瀑布,它如万马奔腾之势、有雷劈山崩之声,叫人惊心动魄,河水砸落在石壁突出的岩石上,溅出的水花形成大片水雾,腾空而起的团团乳白色的轻烟薄雾,与瀑布构成一幅壮美的山水画卷。 历代文人骚客,感叹于壶口瀑布的神奇壮丽和变幻多姿,概括出“壶口十大景观”。这十大景分别为“孟门夜月、卧镇狂流、十里龙槽、天河悬流、黄河惊雷、壶底生烟、彩虹飞渡、冰瀑银川、石窝宝镜和旱地行船。”可惜我只看到了十里龙槽、天河悬流、黄河惊雷、壶底生烟、彩虹飞渡、石窝宝镜。 <b>孟门夜月:</b>相传大禹治水时,先在这里凿开了第一个阻挡洪水的 “龙门”暗洞,就叫它孟门。那孟门巨石之上,至今赫然镌有金明郡守所写的“卧镇狂流”四个一米见方的朱红大字。如到河水下落时,这四个字便能露出水面,供游人观赏。 <b> 卧镇狂流:</b>孟门夜月,从秦晋交界的黄河大桥朝下望,河水冲出龙槽豁然开阔,水面渐宽处,一块巨礁屹立河心,俯视如门,侧看如舟,仰视如山,实则是黄河中的一个小岛,它雄踞中流,划开河水,那就是传说中“山石为禹所凿”的孟门山。 <b>十里龙槽:</b>壶口至孟门约5公里,在这段400多米宽的箱形峡谷的底部,黄河水流下切,形成一条30—50米宽,10—20米的深槽。黄河水从壶口奔涌下泻后,以每秒数千立方米的巨大流量归于此槽,而且每年都在加长,至今已有近十里之远,似一条匍匐在地的长龙,故名十里龙槽。由于传说它为龙身穿凿,也称“十里龙壕”。 <b>旱地行船:</b>是壶口地区独有的航运方式,晋陕峡谷航运不便,到壶口卸下货物,空船上岸,陆上行舟数里,过壶口后,船再入水载货,下行到禹门口连货带船一起卖掉,船工由陆路返回上游。<br> <b>天河悬流:</b>黄河水在壶口跌宕而下,落差达40米,形成横崖千尺,悬水奔流,山飞海立,风雨迷离,惊天动地的河瀑奇观。 <b> 旱天惊雷:</b>宜川民谚道:“一里壶口十里雷”,滔天洪水倾注一壶,万钧之力激起撼天惊雷,数里之外即可听到隆隆吼声。旱天惊雷是黄河在峡谷中穿行,汹涌的波涛如千军万马,奔腾怒吼,声震河谷,当瀑布飞泻,反复冲击岩石和水面时,产生巨大的声响,并在山谷中回荡,恰如万鼓齐鸣,旱天惊雷,声传十数里外。 <b>壶底生烟:</b>黄河入“壶口”处,湍流急下,激起的水雾,腾空而起,蒸云接天,似从水底冒出的滚滚浓烟,十数里外可见。飞瀑直下,激起团团水雾,如同壶底生出的黄色烟雾。古诗云:“收来一壶水,放出半天云。” <b>冰瀑银川:</b>冬季冰封雪冻,瀑布挂满冰凌,银装素裹,别有情趣,春季,黄河解冻,冰凌崩落,冰块小者如牛,大者如屋,声若山崩地裂,异常壮观。 (网络下载) <b>彩虹飞渡:</b>是壶口瀑布反复冲击所形成的水雾,升腾空中,使阳光发生折射而形成彩虹。彩虹有时呈弧形从天际插入水中,似长龙吸水;有时呈通直的彩带横在水面,象彩桥飞架,有时在浓烟腾雾中出现花团锦簇,五光十色,飘忽不定,扑朔迷离,为天下奇观。每逢日出时分,壶口上空便有彩虹飞架,五彩斑斓,仿佛仙桥,古人诗云:“水底有神掀石浪,岸旁无雨挂长虹。” <b> 石窝宝镜:</b>在壶口两边石岸上,分布无数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窝。民间相传,这些石窝乃当年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马蹄踪,故又称“石臼仙踪”。其实这些石窝水洼并非人工所凿,而是经洪水激流数千年来冲击石块盘旋磨蚀而成,因此,每个坑从坑沿滑到壁都光滑无比,而且每个石窝里都有一个圆形石头。明代有人做诗赞曰:“河底有天涵兔影,山间无物掩蟾光。因其孟门开宝镜,嫣娥向晚理残妆。” 壶口瀑布汹涌的波涛如千军万马,奔腾怒吼,声震河谷。以排山倒海的雄壮之势,让你“不观壶口大瀑布,难识黄河真面目”。只有在壶口瀑布前,才能真正感受到黄河怒吼和咆哮的震撼、才能理解什么叫气吞山河! 站在壶口,面对这汹涌奔腾的壶口瀑布,令人无法不对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赞叹,增添一股强烈的壮怀。《黄河大合唱》是音乐家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大型合唱声乐套曲。 据记载,抗日战争时期,革命诗人光未然作词,音乐家冼星海特地亲临黄河壶口瀑布体验生活,然后,在这黄河壮丽情景的激励下,谱写出鼓舞人民斗志的《黄河大合唱》。<br> 壶口瀑布,以其深广的哲理内涵,吸引着炎黄子孙,人们视其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昂扬奋发的精神象征,而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壶口瀑布不仅是一道壮丽的自然景观,更是一段厚重的历史见证。在这里,黄河之水仿佛诉说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沧桑与辉煌。每当洪水季节,瀑布的水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程度,那如同天上来的洪水,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力。 除了近距离观赏瀑布的磅礴气势景观,还可以沿着河滩漫步在黄河岸边,拍摄一些心怡的黄河沿岸风土照片,感受那份宁静与壮美;还可以在附近的村庄里,品尝地道的陕北美食,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 只有来到壶口瀑布,才可以真正体验到“黄河之水天上来”气势磅礴的意境。观尝美丽的风景,见正深厚的文化底蕴。壶口瀑布,是旅行路上不可错过的一处胜景。 “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黄河自青海一路奔流至晋陕大峡谷,形成壶口瀑布。壶口瀑布之行是一次难忘的旅行,不仅享受了视觉盛宴,还洗礼了心灵。这是一次挥之不去,震撼人心的记忆,终生难忘。 以壶口瀑布为中心的风景区,集黄河峡谷、黄土高原、古塬村寨为一体,展现了黄河流域壮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积淀。壶口瀑布风景区,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1年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2016年,晋升为国家地质公园。<br> 2022年7月15日,被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 壶口瀑布是镶嵌在九曲黄河之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世界上难见的金黄色大瀑布。在黄河岸边观壶口瀑布的同时,游客骑毛驴也成为一道奇特的风景线。 驴的主人早早来到岸边,精心做好准备工作,把毛驴打扮的花枝招展。这位老汉是‘壶口苗苗’的主人之一,在耐心的等待之后,顺着那人手指方向,牵着苗苗来到游客面前,按照一切骑驴的程序,把游客搀扶上去,成交了一笔生意。 <p class="ql-block"> 毛驴被主人驯化的很温顺,基本上不会发脾气。骑驴者都是女性和儿童,孙儿穿上白色的羊皮背心,扎起了白头巾,妥妥的陕北汉子。骑上驴背起初时有点胆怯,等坐稳以后,骑上一圈,一会儿就得意洋洋,喜上眉梢了。</p> <b>摄影、文字、编辑:</b>张永胜<br><b>网名:</b>佛 缘 <b>美篇号:</b>17317369<br> 感谢朋友们一直以来的关注和鼓励(有些照片用手机拍摄,像素有限,聊作到此一游以记录为主吧)!喜欢我的作品请在下方点赞、点评、关注,欢迎欣赏、收藏和分亨!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