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甲辰十一月廿四,走进广州艺术博物院,参观“解密达芬奇——跨时空科技与艺术重现”展览。展览通过达芬奇的手稿、机械复原等多种形式,展示其跨学科成就,传递其以人为本、勇于创新的精神。</b></p><p class="ql-block"><b> 展览内容丰富,与大家分享部分展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解密达芬奇——跨时空科技与艺术重现”展览于2024年12月20日至2025年4月20日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举办。</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前言(摘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列奥纳多·达·芬奇,作为一个不受时空束缚、享誉国际盛名的符号,他让我们联想更多的是一位幸运的天才型选手,是人类的天之骄子,是像普罗米修斯、诸葛孔明般的先知,却不知道他也有属于自己的"英雄之旅":和众多的我们一样,出生于相对平凡的家庭,兴趣广泛但做事也会拖延、三分钟热度...尽管如此,也不能阻挡这位成长型"斜杠青年"十年如一日地探索着这个世界。如果一定要说他拥有着某种神秘的力量,那就是他无穷无尽的好奇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所有关于他广为流传津津乐道的作品,无论是《最后的晚餐》还是《蒙娜丽莎》,仅仅是他博学全才的冰山一角: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这些被专业划分的领域,可能对达·芬奇来说只是知识海洋里的通识,是可以任意提供创作的颜料和素材,是满足对自然世界无边界探索的工具。在他一生的实践创造当中,无一不是理性与感性、科技与艺术跨学科完美融合的经典之作,是影响后世当之无愧的跨界之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今年是中意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以及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携手意大利达芬奇学院及广州艺数科技公司亮相达·芬奇全球首发14米大型飞鹰飞行器、《最后的晚餐》数字修复与重建场景等重要展品科创展,同时以寓教于乐为核心,旨在把文化艺术与科技教育连接起来,更深入了解达·芬奇以人为本、开拓创新的价值理念,激励着我们与新生代共同发掘自我价值、探索未知领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就让我们带上这份好奇与热情,一起"解密"达·芬奇丰盛且无边界的精神世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三博士来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三博士来朝》中的细节,1481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青年时期的达·芬奇》尺寸:64x48cm</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此肖像根据1481年《三博士来朝》中的青年自画像修复重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列奥纳多.达.芬奇对美的定义表现为:真实、复杂和神秘。他将美视作是尽量接近自然的结果,认为美是所有事物的共性,但这点常常被人们所被忽视。达·芬奇还认为,美是建立在和谐、整体和均衡的基础之上,是比例美和色彩混合的组成,具有一种可以引发人们情感反应的内在力量,而认为物理上的丑陋往往源自于内心的恶。达·芬奇对美与丑的定义并非只限于面孔的审美,他的美学观念扩展到所有的人事物身上,尝试着反映深层次的道德和灵魂的本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最后的晚餐:失落的杰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1494-1498,尺寸为800x880厘米的局部油画残留在破损的墙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数字修复和重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最后的晚餐》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画作之一。它所在的位置是一间长33米的大房间,这里曾是修道院的僧侣们用餐之处。修道院建于1463年,毗邻米兰的感恩圣玛利亚感恩教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达·芬奇于1494年开始创作这幅画,四年后完成。他本应使用湿画法,即用水性颜料作画,但他却选择了油画,而这种颜料几乎立即开始褪色。达·芬奇所使用的技术使他创造出了一件杰作,但同时,由于湿气等因素,也为这幅作品的毁坏埋下了伏笔。随着岁月的流逝,这幅作品经历了多次损坏,因为许多人试图对其进修复重画,结果却造成了更多的破坏。如今仅存的部分,已无法与当年的杰作相提并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今天,这幅作品仅是当年杰作的一个"回忆"。它就像一个壮丽的"幽灵",让我们仍能想象它昔日的辉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最后的晚餐》的十三位主角名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蒙娜丽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抱银貂的女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美丽的费隆妮叶夫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吉内薇拉-班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帕乐瓦的圣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达芬奇的传记作家:乔治-瓦萨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达芬奇的资助人:费朗索瓦一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达芬奇的资助人:卢多维科-斯福尔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达芬奇的好友:卢卡-帕乔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达芬奇的老师:安德烈-德尔-韦罗基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达芬奇的学生:弗朗切斯科-梅尔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怪诞的肖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怪诞面孔与讽刺画的收藏,展现普通的人和真实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老妇人肖像》一一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一张画在六边形小纸片上的老妇人肖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解密起源 跨界之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列奥纳多.达·芬奇出生于一个相对普通的家庭,最后为什么能成为响时代和后世的"全才"巨匠?人们普遍对达·芬奇的印象:天才、艺家、发明家、外星人.?这些众说纷纭的认知,使他的身份变得如此扑迷离。让我们跟随他留给我们的时代缩影和作品线索,一起解开这位跨巨匠的神秘面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旋转可编程的音乐风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神秘的嵌合立方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镀银马头骨里拉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用马头骨制作的乐器重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阿什伯纳姆手稿》B2v</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历史文献记载,达·芬奇创造了一种极为独特的乐器。这是一种里拉琴,属于16世纪的乐器,与现今我们所称的中提琴或小提琴极为相似。达·芬奇采用了一个马的头骨,并在其表面镀银,以此作为共鸣箱。这件送给米兰公爵的礼物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据说达.芬奇也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颜料粉末生产机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大西洋古抄本》765r页展示了一个生产颜料粉末的机器模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达·芬奇简要描述了他的研磨颜料的机器,并指出"它在转动时会自我清洁"。实际上,磨盘并非不需要清洁,或许达·芬奇是想强调锥形结构使得粉末进入并被限制在该形状内,迫使它们向下移动,从而保持机器的干净封闭状态,直到粉末被收集在下方的碗中。100磅(约40公斤)的重量用力压在转动的内锥上,能生产出类似爽身粉一样细的粉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机械飞蝠--受蝙蝠启发的飞行器模型取自《大西洋古抄本》70b r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大西洋古抄本》70r页展示了一种类似蝙蝠的飞行器设计。1482年,达·芬奇开始研究能够飞行的动物和昆虫,这项研究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产生了数百张图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大型机械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此大型机械鹰的结构主要的机械结构通过两只脚踩踏板的交替推力来上下移动翅膀,这个机械结构通过绳索和滑轮操作,并与一个次级机械结构相连,使翅膀在下落时旋转,第三个连接处使得翅膀的末端进一步弯曲。所有的动作都通过八条绳索相互连接,这些绳索都连接在两个踏板上。飞行员的双手保持自由,移动头部时可以操控尾巴。达·芬奇建议翅膀向前折叠,因其不仅能提供升力,还可提供前进动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泵和探像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手稿 A 》第5r页,21x27厘米,1480年数字修复与重建手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这幅画上绘有透明通水阀及其剖面的几何图形。右边是探像仪的插图,这是一种利用玻璃和小孔复制图像的装置。可以看到艺术家坐在左边,正在绘制浑天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透视绘图仪模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达.芬奇在《大西洋古秒水)4r页中绘制了透视绘图仪模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制冷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制冷机的风箱设计来自《手稿 A 》第20r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机械狮子的结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马德里手抄本1》90v-91r页,21x15厘米,1490年数字修复与重建手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马德里手抄本1》中间有与模仿动物腿部的系统相连的轮子的图稿。其描述和操作与达.芬奇在1503年实际制作的机器狮子相吻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自支撑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来自(大西洋古抄本)第69r页的自支撑桥模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这种已有一千年历史的桥梁、使用嵌入结构的木桩,可以轻松建造、并且非常坚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自主移动机器人一一编程自主机器的设计</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视像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列奥纳多·达·芬奇的"神秘"除了多文化、多领域的共融共通之外,还体现在他的"预知力"。达·芬奇还研究人类眼睛的工作原理,想以一种不一样的方式去看待这个世界。他通过在光学和视觉科学方面的创意和理解,设计出世界上最早之一的3D设备原型,这些发明理念与我们现今的 VR 眼镜(虚拟现实技术)、3D打印机技术等不谋而合,时至今日这些设备演变在我们当下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改变着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这些尽显了这位巨匠的超凡前瞻思维与跨界才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达芬奇3D复印机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根据《手稿 A 》第43r页的模型,该装置可用于复制雕像并进行3D雕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古代中国宫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古代中国宫殿模型据卫贤(公元907年)的图纸建造而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人型机器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温莎纸125上绘有一个人型发条机器人模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这里展现了一个发条驱动的机械人偶的想法,被定义为"人型",因为它具有人的形态。它是一个机器人,因为它具有潜在的能量和可编程的机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列奥纳多·达·芬奇对数学持有极高的热情和尊重,在他的笔记中写道:"无数学则无艺术"、"无数学则无科学",他把数学看作是理解自然和宇宙之间秩序的必要工具,并发现了当中存在着某种"神圣比例",这种比例也被称为"黄金分割"。他认为,这个比例是大自然中万事万物的基础,也是美的基础。这展示了达·芬奇不仅仅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科学家和哲学家,在他的思想体系中,艺术和科学是紧密相连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柏拉图立体与黄金比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柏拉图立体模型及三维几何演变,完整收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1498年,卢卡·帕乔利出版了一本重要书籍--《神圣比例》。这本书的主题是研究黄金比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黄金比例是几何图形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其倍增或递减的值约为1.618......这种比例存在于许多自然元素中,比如贝壳和植物。建筑师和艺术家常常利用它来赋予作品更和谐、更自然的比例。自古以来,人们就热衷于研究黄金分割,达·芬奇也对其十分着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这是达·芬奇最著名的画作之一,也出现在意大利一欧元硬币上。灵感来源于维特鲁威在其《建筑十书》(公元前80年)中的描述,该书讲述了人体的完美比例,这些比例也被用作建筑设计的参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达·芬奇描绘了一个被圆和方形包围的人体,圆心与肚脐对齐。图中详细记录了人体各部分的比例,并附有沿圆弧曲线排列的注释,使整幅作品完整。这幅画作使用34x25厘米的纸张完成,达·芬奇用棕色墨水、水彩、圆规和金属尖笔依次绘制了圆形、方形和人体。水平线、阴影和细节为作品增添了深度。这幅画作变得如此标志性,以至于它盖过了维特鲁维对这个概念的原始作者身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