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叠分布、密如蜂巢的广元千佛崖石窟群

王新民

<p class="ql-block">千佛崖摩崖石刻造像,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城北4公里处的嘉陵江东岸、金牛古蜀道上,历史悠久,雕刻技艺精湛。</p> <p class="ql-block">石窟始凿于北魏晚期,兴盛于唐朝,止于清代,历经千年,从而形成一座分布在峭壁上的摩崖石刻群,长388米,高45米,造像950龛,7000余尊。</p> <p class="ql-block">千佛崖石刻以其规模宏大、雕刻技艺精湛而闻名,是研究中国古代佛教文化和石刻艺术的重要遗址。</p> <p class="ql-block">佛龛层叠分布,密如蜂巢,是四川规模最为宏伟的石窟群,是剑门蜀道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中蜀道国金牛道——广元段的核心遗产点。</p> <p class="ql-block">这些石刻造像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高超的石刻艺术水平,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佛教文化和历史研究的宝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莲花洞,始凿于北魏晚期,武周时期进行改凿,窟内造三世佛即阿弥陀佛、释迦佛、弥勒佛。而弥勒佛居中,正是当时政治气氛下的产物,是武则天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大佛窟,开凿于北魏晚期,是千佛崖开凿时间最早的洞窟,距今1500余年。现存一佛二菩萨三尊大像为北魏遗存。</p> <p class="ql-block">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张大千先生是我国近代最著名的国画大师,一生曾多次游历广元。1939年,张大千先生邀黄君璧、张目寒同游剑门,在广元游历了皇泽寺和千佛崖。1940年拟赴敦煌,行至广元,兄善孖病逝重庆,赴重庆奔丧。1943年10月中旬,他从敦煌归蜀,顺路考察千佛崖,并和友人合影。经过艰苦的敦煌修行,张大千先生对中国佛教艺术有了深刻的体悟,故能在短暂的停留期间,发现千佛崖六朝造像数处,得出“广元千佛崖在开元以前早有开凿”的结论。</p> <p class="ql-block">张大千和友人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文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1939年8月,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刘敦桢等人赴四川考察古建筑,他们往返岷江和嘉陵江沿岸、川陕公路沿线,所考察的重点是汉阙、崖墓和摩崖石刻。后来在其所著《中国雕塑史》一书中,曾提及“广元县千佛崖,前临嘉陵江,悬崖凿龛造像甚多,多数为开元、天宝以后造”。上面这些照片是当时梁思成先生等人考察千佛崖时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拍摄于1939年8月的千佛崖照片</p> <p class="ql-block">法瑞尔•雷金纳德•约翰(1880—1920年),英国人,旅行家、植物收藏家。他在1921年出版的《彩虹桥》一书中,对千佛崖有这样的描述:“一段砂岩绝壁向我们逼近,崖壁的正面仿佛是一面雕刻的画廊,画廊里有数不清的石窟、石穴和壁龛,充满了经文、圣神的场景、佛像、观音、圣人、天使、方丈以及虔诚者。在中国的多处石刻中,广元的千佛崖享有盛誉。”(图为法瑞尔•雷金纳德•约翰拍摄的千佛崖照片)。</p> <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初,一些外国学者热衷于在中亚和我国西北地区进行考察,还有一些学者把主要精力放在考察中原地区的古迹上,其中代表性的人物主要有法国艺术史学家色伽兰(1878—1919年)。色伽兰的考察队于1914年和1917年,考察了陕西、四川、南京等地的古迹,广元千佛崖和皇泽寺也在他们的考察范围之内。色伽兰后来出版了《中国西部考古记》,收录了一组千佛崖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许多西方探索家开始进入中国开展考察探索活动。德国著名的建筑师恩斯特•柏石曼(1873—1949年),于1902年来到中国,产生了考察中国古建筑的设想,在1906至1909年间,柏石曼穿越中国12个省,行程数万里,拍下了数千张皇家建筑、宗教建筑和民居等照片。1923年出版了德文图集《中国建筑和景观》,其中发表的有千佛崖两张照片,是目前所知的西方人拍摄千佛崖最早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日本人伊东忠,一生致力日本传统建筑及亚洲建筑的研究,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建筑史学家。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九月至十二月,伊东忠考察千佛崖,其成果收入由常盘大定、关野贞著的《中国文化史迹》一书,收录了三张千佛崖的照片。从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石板铺就并砌有栏马墙的金牛古道,崖壁下方的许多摩崖题刻在1935年至1936年修建川陕公路时已被毁掉。</p> <p class="ql-block">金牛道遗址,金牛道又名石牛道、五丁道、剑阁道等,取“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传说,是穿越巴山沟通秦蜀之间的主要道路。金牛道约从三国时期就从千佛崖前经过,以后遂成通衡,历代皆循千佛崖以行。1935年,国民政府修筑川陕公路,凿崖开路,给石窟造成较大破坏。</p> <p class="ql-block">大云寺,始建于北魏晚期,初名柏堂寺,武则天当皇帝后,下令在全国各州置大云寺一区,因而改作大云寺。现存佛殿为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广元县令张赓谟捐资修建。室内展陈着许多有关千佛崖的照片和文字。</p> <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24日拍摄于四川省广元市千佛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