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2、走亲戚(文)

天水之间

<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把亲戚之间的串门走动叫做“走亲戚”,小的时候我最喜欢的事情莫过于走亲戚了。记忆中我家的老亲戚特别多,以至于小时候看样板戏《红灯记》时,我就对祖母说“我家的表叔数不清。”祖母和母亲她们听了也都是笑着连连点头说:咱们家老姑奶奶多,表叔就多呗。真的,长大后我跟很多表叔有走动,粗略的数了数,在家乡以及全国各地的表叔有二十余个。</p><p class="ql-block"> 鉴于老辈的注重亲情,热情好客,我就有了很多走亲戚的机会。最让我难忘的是童年时和祖母的老妯娌们一起走亲戚,去看望曾祖母唯一还健在的妹妹,也就是我的老姨奶奶。</p><p class="ql-block"> 走这家亲戚时,二奶奶三奶奶她们都会带着自己未出嫁的女儿一起去。姑姑们都比我大好多,我的祖母没有女儿,于是就带着我去。每年麦熟之前我们就准备着出行了,祖母们提前几天商定好一个日子,然后告诉父亲他们准备马车。而她们自己就更忙了,要用新磨出的最细最白的面粉蒸出馒头,馒头又圆又白,还有一个大大的桃子形状的,上面轻轻的点上一个粉红色的尖儿。然后把白而圆的馒头放在四方的黑亮的大木食盒里,中间就是那个好看的“大桃子”,到了那天的早晨,父亲早就把(在生产队借来的)马车准备好了,只等着我们上车。虽然是一个普普通通马车,但却装饰的很讲究,车外罩着蓝色的布蓬,我们叫它“普楞车”(具体不知哪两个字)里面铺着草席,草席上再铺上厚厚的褥子,车前车尾放着食盒等其他礼品。仅仅一个走亲戚,在我的心里总有那么一种快乐而尊重的无以言表的仪式感,我想大人们也会有的吧,只是没有说出来。</p><p class="ql-block"> 在几个“孩子”中,二奶奶家的姑姑尚未出嫁,据说是有了婆家。她的穿着打扮很好看,粉色的纱质的中式上衣,白色的裤子透着淡淡的蓝,塑料底的方口鞋,配着她两条长长的辫子,椭圆的红扑扑的脸,显得好看又洋气。据说那身衣服是她们一家在北京定做的,多少年来一直舍不得随便穿。我信,因为每年我们一起走亲戚时,她穿的都是这一套衣服。因为我喜欢她,就挨着她坐,并随着车的晃动不时的倒在她的怀里,用手抓她的衣服,她总是笑着说我是故意的。她问我:是不是爱坐车爱走亲戚呀?我笑着点点头。三奶奶这时半打趣半认真的说:好啊,等你大姑娶了,她婆家离咱们更远,那你可有亲戚走有马车坐了。我看见姑姑那好看的小脸儿羞的红红的,只管低着头不再理我们。我心里暗暗的高兴,我相信那是真的。只可惜,姑姑结婚后,好运并没有如愿降临在她的头上,这是后话。</p><p class="ql-block"> 老姨奶奶家离我们家很远,不知怎的,每年的这个时候去都是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我们的马车就那么不紧不慢的走着,车外的鸟叫声特别清脆悦耳,麦嘶儿(一种小个的知了,我们家乡这么叫)也吟唱着尖细而柔和的乐曲儿,这让我在车里很难静下心来。总是掀开车帘把头探出去看。路边上的花摇摇摆摆的,金黄色的麦田里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父亲看我在车里呆不住,就干脆让我出来车厢,和他一起坐在外面,那童年的幸福感快乐感把我的心充斥的满满的,而今回想起来,那才真是金色的童年啊!</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走亲戚大概成了多少年的约定俗成,老姨奶奶家的人们也早就记住了这个日子,每到这个时候我们家早就让来来去去的熟人捎去了信儿,所以我们一下车,老姨奶奶家里的人早就等在了大门口,表爷爷老夫妻,表叔表婶表姑他们,说说笑笑一起去见老姨奶奶。老姨奶奶的娘家是一个比较殷实的家庭,她的婆家也就是我们现在去的家也同样如此,所以他们都很讲究规矩和礼仪,所以去了那里,总是要经过很多很长时间的寒暄之后,我才能随心所欲的去玩,尽管如此,我还是很喜欢去的。那个时候老姨奶奶八十多岁了,身体还算是健康,头脑还是那么清醒,一直不改旧传统~当着家,家人们也习惯了,觉得听她的也不错。</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走亲戚一直在我的家族里延续着,一直到老姨奶奶去世。再后来我也长大了,上学什么的,但祖母母亲她们还是有很多自己的亲戚要走,只要我有空,还是最愿意陪她们走的。</p><p class="ql-block"> 在我工作后,无论有事也好旅游也好,那些在千里之外的表叔家我基本都去过,有的只是小时候他们去看望曾祖母或者祖母时和我仅仅见过一面,但叔叔们一如我小时候那样,亲切热情的接待我,疼爱我,还把我当成孩子。在我的记忆里,我一直把这些难得的亲情视作最宝贵的人生财富,觉得无论走在哪里,都不孤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