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27日,中国合唱指挥泰斗马革顺先生诞辰110周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青年时期,马先生求学中央大学,他的合唱指挥老师,来自莫扎特故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曾经雄踞南京的国立中央大学,它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如今很多人肯定并不了解。八九十年前,中央大学可是中国的最高学府。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3年,马革顺完成在南京成美中学六年的学习,经过一番衡量,他考虑把自己未来的课堂定在中央大学,专业当然离不开音乐。当时,上海的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资力量一流、名声赫赫,马革顺为何没有报考?他说一是“不敢”,因为他对自己的钢琴水准实在没有把握。另外,他担心父亲不会同意他去上海读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儿子报考中央大学,父亲很赞成,但他看重的却是土木工程专业。马兆瑞的选择既时尚又很有诱惑力。短短几年,南京涌现了一批颇为气派的建筑:学校、教堂、医院、住宅……精明过人的马兆瑞一眼看出:学土木工程将来大有前途。他要把儿子培养成像中山陵监修工程师刘梦锡那样响当当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马老重访母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梦锡是马家的常客,他与于右任的外甥、曾任监察院秘书长的王陆一,以及我国近现代水利先驱、教育家李仪祉,名医杨叔吉,东南大学教授刘文海等陕西老乡经常到马家聚会用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命难违,马革顺很不情愿地填写了报考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的报名单,但他没有死心。可怎么让一向“霸道”的父亲回心转意呢?马革顺灵机一动,他请出天父与父亲协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还是想考音乐专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搞音乐赚不到钱。”马兆瑞对儿子说,学音乐,当老师,能养家糊口就不错了。</p> <p class="ql-block">(1950年代初,指挥上海大学生合唱团演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马革顺沉默不语。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乐曲数不胜数,穷困潦倒的音乐家比比皆是。像莫扎特那样能大把挣钱的天才有几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土木工程系要考数学、物理和化学。我不喜欢理科,恐难如愿。而考音乐专业,国文、英语、历史、地理、乐理、声乐我均可应对。乐器么,钢琴也尚可。”马革顺如实分析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时无言以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我考音乐专业,将来能以音乐为教会服务,你同意吗?”儿子趁热打铁,终于亮出“撒手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教会太缺音乐人才了!马兆瑞心有所动。儿子对音乐的喜爱,他早就看在眼里。儿子的虔诚令父亲终于改变了主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你要记住自己的承诺!”父亲松了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不会忘记我的承诺!”儿子喜出望外。</p> <p class="ql-block">(1956年指挥上音学生音乐会(附中、附小学生),钢琴伴奏殷承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马革顺急忙找到中央大学艺术专科一位姓陈的干事,把原先准备报考的土木工程系改为音乐专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如愿以偿被录取了,幸运地遇到了教他指挥的老师史达士博士——一位来自奥地利萨尔斯堡的教授、指挥家,莫扎特的老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最后决定举足轻重,一条通向音乐,通向合唱王国之路开启了。将近八十年后,他又一次谈及这段往事,作者问道:“如果当时您的父亲坚决不同意,结果会怎样?”他想了想,用十分肯定的语气回答:“结果就是我不会考取土木工程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非音乐不“嫁”。但“考不取”之后的他,是否还会成为今天的马革顺呢?如果没有“马革顺教授”,中国将会有更多的人分不清什么是齐唱,什么是合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马革顺在中央大学主修指挥。当时的中央大学可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1928年设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教育学院、农学院、工学院、商学院。七个学院共开设中国文学、哲学、社会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工程、工商管理、银行理财、会计学、国际贸易等二十六个系,四个专修或制造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马兆瑞反对儿子学音乐不无道理,就拿学科设置来说吧,音乐专业从属于教育学院艺术专修科。虽说音乐教育已受到国家重视,北京、上海早就建立了音乐专科学校,但音乐工作者的地位不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艺术专修科音乐组的钢琴教师施蓓曼夫人、声乐教师维尔克夫人,由来华的德国军事顾问的夫人兼任。施蓓曼夫人毕业于莱比锡音乐学院,音乐造诣很高,技艺出色,但两位兼职教师毕竟是业余的。对马革顺来说,这些似乎“无关紧要”,因为史达士博士可是在维也纳音乐学院深造过的地地道道的教授。由于奥地利与民国教育部有教授交换协议,他受奥地利政府委派到中国。</p> <p class="ql-block">(1979年,出席第四次全国文代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史达士气质高贵,颇有绅士风度。他顶发微谢,额头饱满,他的眼睛、嘴唇与挺拔“张扬”的鼻梁相比,则显得较内敛,甚至带着几分柔美。史达士教指挥法、配器学、合唱、音乐教学法、音乐史等课程。他最初用法语上课,因为学生们经常用简单的法语与曾经留学法兰西的徐悲鸿、唐学咏打招呼。当他真正了解了他的学生的法语水准后,他才用充满德语口音的英语授课。好在他上课前会给大家提供英文提纲,这就不至于造成交流障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马革顺在中央大学学了三年德语,老师商承祖,笔名商章孙,是我国著名的德文翻译家。商承祖的父亲商衍鎏曾是晚清驻德国的外交官,后来在汉堡大学教授中文。商承祖10多岁时随父亲在汉堡读中学,德文基础很扎实。他在北大读书期间,和罗章龙合作翻译了《康德传》。商承祖后来再度赴德,获民族学博士学位。有了商先生这位名师指导,马革顺的德语水平自然不俗,平时他在史达士的家里也经常得到恩师的点拨。几十年后他访问恩师的故乡,一口标准的德语让德国人惊诧不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音乐组的学生只有二十多个,其中三年级占据了大半——如马友友的父亲马孝骏。与马革顺同班的只有两位女同学:周崇淑和徐炳华。在那个年代,女性学音乐大都选择声乐、钢琴、小提琴。周崇淑和徐炳华根本没考虑当指挥,凡有音乐教学法、配器、指挥这几门课,她们都“免修”。于是,马革顺如同享受着研究生的待遇,大学四年期间,史达士只为马革顺一人教授音乐教学法、配器、指挥课。老师尽心尽力,学生如饥似渴,他俩结下了非同一般的师生友情。</p> <p class="ql-block">【《雪花》上海音乐学院女声合唱团,指挥:马革顺】https://mr.baidu.com/r/1vlVIY4TY6k?f=cp&rs=2801173708&ruk=YbJaJFZMKASYy-N00NvkUw&u=4b351f92d158455b&sid_for_share=99125_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