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雅集云丘山•隰县王哲士《我学习写作的经历》</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宸晖杯“希望”论坛暨小小支点三周年庆典座谈会上的发言</span></p><p class="ql-block"> 上届云丘山笔会的余韵还在心头荡漾,余香还在空气里弥漫,又迎来本届云丘山笔会。我感到,两届云丘山笔会,一样的踊跃,一样的精彩,一样的感人。这说明什么,说明它有气场,人气旺、文气盛,传递出满满的正能量。我是一个有福的人,这么多年一次次来乡宁,一次次领受到乡宁人的好客,乡宁县的青山绿水人丰裕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文朋诗友们的光彩绽放,让我领略了一颗颗真挚而热烈的文心,给这块经济富庶之地书写出文化富庶的浓重一笔。崇文之地,人当敬之,不辞年迈,乐而赴会,这是我发自内心的话。我感谢主办方的盛情邀请,也乐于再次见到诸位文友,并借此机会向大家讨教,增进了解。</p><p class="ql-block"> 乡宁是一个产煤大县,平阳首富,同时也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灿烂之地。三千年前的古鄂国就在这里,这个鄂应是今湖北那个鄂的源头。还有远古的戎子传说,清代的方志大家杨笃等等,都给人留下深深的缅怀。如今,小小支点正在撬动大大的文坛,涌现出许多有才华的作者和许多有看头的文章,从来大有不俗的乡宁,以人文蔚起看今朝的势头再给人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主办方让我说说寄语之类的话,这个寄语从哪里说起呢?想来想去,还是从自个说起——以己之不济引出内心的诚挚寄语。</p><p class="ql-block"> 说到写作,文学大家们的经典妙论曾经影响并继续影响着写作者。我虽然年纪不小,仍属于一个小作者,既是小作者,自然没有多少经验可说。尽管也进了作家协会这个门,但心里并不是很踏实。我的看法是,进了这个门似乎能说明些什么,似乎又说不明什么。往白里说,自己似乎算个“家”,似乎又不是,充其量不过是个还在文学圈外看人家过把瘾的小作者,从不敢以作家自称。所以,总是以“似乎”来比照自己,想起来甚觉惭愧。这里,以我为什么要写作为题,说说我从事写作的经历,我以我行说我事而已。</p><p class="ql-block"> 贾平凹有句很有意趣的话,叫做“心上有个人,才能活下去”。对于这个笔会来说,不妨化用他的话,叫作“心上有支笔,才能活下去”。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凡有意动脑动笔而且乐此不疲的人,都会有这个心气,都会为此着迷。以我为例,我家是书香门第,人称四世良医。但少年时的我,一见医书就头疼,偏爱以读小说之类的闲书为乐事,这让我父亲很是失望,因为企望五世良医的梦想到我这一辈恐怕是要中断。那时头脑简单见识少,还爱幻想。想什么,由读人家的书想到什么时候能写出让别人读的书,当一个所谓的作家,这大概是最初的一个小小梦想吧。后来,由于人生的坎坷和遭际,这个萌芽还没有出土便遭到夭折。尤其经过文化大革命,对文化不敢谈及,自然这个梦也就烟消云散。那时,现实点的想法是专注于工作,专注于家庭才是正道。走文学这条道,既管不了吃,又管不了穿。再说这条路山高水长,看山容易上山难,望水消渴渡水险。尽管这样,闲遐时仍少不了翻翻小说散文什么的,不为充电,只为消遣。偶尔也读名家论写作的文章,不为写作,只想满足自己那颗好奇之心。所以这样,骨子里还是文学这块磁铁在吸引着我。文学的力量有时你是看不见的,它潜藏在你的心灵里生发着汲取营养的根须,影响着你的行为,给你的生活增光添彩。这就是为什么有这么多人痴迷于创作,有这么多人痴迷于阅读的原因所在。</p><p class="ql-block"> 让萌芽真正萌动的是时代的召唤,工作的契机。文革结束,百废待兴,文学艺术在多年萎靡之后迎来勃发的春天。我由县委办公室调往文化宣传部门工作,这叫做山不转水转,九九归一,还是把你转到文化上来。近水楼台先得月,于是乎,我的那个小小萌芽有了文化的滋养,揣在心里的梦想便复活起来。忙着办刊物,搞讲座,搞活动,扶持新人也充实自己,平生第一次尝试文学写作来。我在宣传文化部门工作20年,钟情于这个被人视为“清水衙门”的工作,在做好行政工作的同时,我的爱好我的梦想也有了生根发芽甚至开花的机会。比如,上级电视台要拍一部展示隰县风貌的电视艺术片,让我写脚本,写歌词,结果一炮打响。县剧团要排新戏参加地区汇演,没人敢揽这个活,我受命写了剧本;办文学刊物,我又充当了所谓的编辑,为他人做嫁衣的同时,也武装着自己。那时县里办刊物第一期没有小说,为了弥补这个缺憾,就和几位同仁写起小说来。20年间,几乎所有的文学门类我都有过涉及。这样一来,工作做了,创作也有了长进,工作写作相得益彰,这是我从来不敢想的事。也许有人说,这下可以圆你的作家梦了。我虽是朝这个方向努力,但没有敢朝这顶桂冠妄想,工作为重,爱好其次,爱好要服从工作。所以,年少时那个当什么作家的梦反倒不敢想了。为什么?只因为年纪大了,经历的事多了,对那些可望不可及的事少了非分之想,只是把文学当作“心上的那个人”恭敬地、热情地待承她罢了。</p><p class="ql-block"> 时光到了1998年,县上换届,按当时的年纪,不能在县委也能在人大再工作一届,然后体面地荣退。但我从政的生涯最终还是倒向从文的梦想的一边,向组织提出提前退出现职,并表达了离职后“三不”愿望:一是不要社会职务,二是不参加社会活动,三是趁精力尚可,读书、写作和旅游,好圆我少年时的那个梦。当然圆我少年时的那个梦的话是在心里,不好说在嘴上,如若圆不了梦怎么办,还不自打嘴巴。好在我的请求得到批准,我像一只渴望大海的鱼儿,终于在文学的海洋里游了起来。但我的这个游是把自己定位在岸边,而不是深水。岸边水浅浪小,游不出去也好游回来,不丢人也不败兴。如果你鼓吹的声势太大,说要如何如何写,如何如何出成果。一旦陷进风浪的漩窝,那可就惨啦。所以只能量力而行,小试身手,这一试不觉就是20年。20年间我做了些什么?首先有充裕时间看书,看得多也看得杂,在书海里淘了一点“宝”,充实了自身。其次游玩了许多名山大川,旅游有涤荡身心开阔眼界的好处,对于写作人来说不会空过和白游。当然最重要的是写作,如果说以前的写作是刻板地模仿,麻木地涂鸦,那么后来的写作可以说渐渐进入创作状态,在虚构和写实中求得自由。在我书写的十多本书中,有历史的,有旅游的,有民间文学的,居多的还是文学的。散文报告文学集有6部,长篇小说两部(如果连重新修改出版的《永和关》算是3部)。另外,还写了不少碑文、歌词和杂说。这样看来,“心上有了人,才能活下去”用在这里,虽说有点危言耸听,但确有道理。我由读书到断点式的写作,由断点式的写作到静下心来创作经过漫长岁月的煎熬,真正进入创作状态的文学活动也只有20来年,大量的时间为后来的创作作了铺垫,现在想起来,这是值得的,是宝贵的,经历是人生的财富。检点起来,我的这些称为作品的作品,耐读的少,充数的多。惟一叫我如意的是,这一生,只因为有“心上有支笔,才能活下去”的信念支撑,才能在文学的田园里耕耘,直到白发谢顶,还在不知老之将至地穷忙。</p><p class="ql-block"> 十年前出版了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大晋商》,十年后又出版了我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小西天》,并再版了《大晋商》的修改本《永和关》。一部是作家出版社,一部是三晋出版社,巧的是两本书不期相遇于三伏天,禁不住小有快意。这两部小说分别是为两个有名的地方的定制,但《大晋商》和《永和关》是真实上的虚构,《小西天》是虚构上的真实。虽说《大晋商》和《永和关》离不开黄河,离不开长船,离不开白家老窑以及彼时彼地的人情世故和地域风貌。但我把本打算在别的书写中采用的素材移花接木于永和关,几乎掏空了几十年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写《小西天》的缘起,是在三十多年前。那时有家杂志约请我写一部用作连载的历史小说或言情小说。那时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想到了小西天。因为它近在咫尺,又有丰富的内涵,还在我的职责范围。有了写什么的想法,但缺乏怎么写的本事,更何况我只不过是条在岸边试游的小鱼儿 。最终因为底气不足打了退堂鼓,失去了一个送上门的好事情。此后,不时想起这件事,小小虚荣之余便是失悔,这个未了情纠缠得我不得安生,又不便向外人吐露,直至《小西天》初稿出来后才为人知晓。好在,此梦绵绵终有期。一本书,酝酿了三十五年,写了三年,修改了三年,总算成了正果,并得到编辑的看好和推荐。这部书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失之东隅诚可叹,收之桑榆亦未晚。我所以以这两部小说说事,无非是想以过来人的经历告诉年轻作者,心里放不下的东西,总有一天会憋破肚皮,把肚子里的故事倒腾出来与读者分享,也是写作者的一大乐事。以此事为例,我还想说,写作要有积累,要有悟性,要有韧劲。积累是你的生活你的知识;悟性是你的灵气你的修为;韧劲是你的追逐梦想的毅力。我们都是业余写作者,写作的事尤其要见缝插针,要心平气和。有灵感不吐不快,不妨麻利点写出来。没有灵感时,千万不要逼着自己找灵感,那样有点打着鸭子上架的感觉。从小处着手,从长计议,细水长流,总有一泓清泉会溅起水花的。</p><p class="ql-block"> 文学不仅是文学人的追求,也是社会大众的精神食粮。试想,离了文学,我们这个社会也就少了剖析心灵激扬情趣和思想表达的皈依。要创作让人耐读让人心动的好作品,离不开作家们手中这支笔的造化。而这支笔不只是个人的爱好,它还担当着社会道义,这支笔看似轻俏却如椽之巨,它的份量在你的精心构思中,在社会的掂量中,在历史的磨砺中。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写作并不是为的成名成家,也不可能过卖文为生的职业生涯(文革前,体制内不拿工资的作家只有巴金一人)。更多的人是把它当成精神寄托,思想表达,情趣爱好,当然还有社会责任。这个责任就是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在座的人,大都正当盛年,有了生活积累,有了学习积累,也有了写作积累,更有了小小支点这样一个人气很高的平台,有了宸晖国际影城的鼎力助文,可以举笔为文的好年华遇上可以发挥才华的好机遇,你能不跃跃一试?想必大家在文学创作中定会精彩绽放不负韶华。话又说回来,文学这条路并不好走,要经得起长途跋涉的煎熬,经得起窗外花红柳绿的诱惑。失败了不灰心,成功了不自满,只要你喜欢就写下去,不问收获,只管耕耘,总有一天老天会眷顾举笔不辍的人。添一条枝给力,加一片叶关情,绽一朵花鲜艳,在文学的百花园中,会有你的这朵花开清香。</p><p class="ql-block"> 令人欣喜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文化强国的好时代,你们知识面宽,视野开阔,起点高,是我当年无法比拟的。拿现今十几二十岁的作者的作品和我四五十岁时的作品相比,真是高下立见,自叹弗如。标新立异的时代造就了可畏的后生,你不服气不行,你不向能者学习不行。说真心话,我们在座的谁也不会因为写作活不下去,只是对文学的执着让大家念念不忘,丝丝牵挂。由不得把它当作人生的未了情去编织故事,把它当作心中的一种表达和抒发去苦苦追寻。觉得只有对文学的不离不弃才能精神饱满,才能生活得有滋有味。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文学人的胆量。今天,我以我的平凡经历和粗浅体会与大家倾诉,无非是想说,如果你对文学有执着的信念和浓厚的兴趣,就举起手中的笔,把它当作生活的记录;如果为了心中的那份美而写作,那么就用心去珍视它,培育它。作为文学爱好者,我们心上这支笔是终生的,永存的。只要有它陪伴,就不会孤单,不会寂寞,不会让年华虚度。我愿借此机会,与大家共勉,向大家学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者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王哲士,山西临县人。原隰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兼县文联主席。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大晋商》,散文集《风清月白》、《印象梨博园》、《隰州寻胜》、《隰县好人》等。荣获临汾市首届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