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实广播 ||邯郸成语故事——居安思危

四实

<p class="ql-block">  邯郸,这座历经三千一百多年沧桑岁月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无数次的风云变幻,积累了丰富的成语与典故。正因如此,邯郸被誉为“成语之都”。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广播员郭宸西的引领,一同探索与邯郸紧密相关的成语故事——《居安思危》。</p> <p class="ql-block">典源:</p><p class="ql-block"> 在西汉刘向所著的《战国策·楚策四》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虞卿对春申君说:“我曾在《春秋》中读到,人们在安稳时应思考可能面临的危险,而在身处危险时则需谋划如何恢复安稳。如今,楚王的年岁已高,您作为朝中重臣,封地之事确实应当尽早筹划。为您考虑,封地最好是选择远离楚国本土的地方。想想当年,秦孝公赐予商鞅封地,但孝公去世后,商鞅依然难逃被杀的命运;秦惠王赐予冉子封地,惠王驾崩后,新王又将其封地收回。公孙鞅是秦国的大功臣,冉子则是秦王的亲信,但他们最终都未能保住封地,甚至丧命,这都是因为他们的封地离王城过近。反观太公望,他被封在了远离王城的齐国,邵公奭则被封在了燕国,他们都得以保全自身。”</p><p class="ql-block">释义:</p><p class="ql-block"> 于,处于。思,想。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p> <p class="ql-block">故事:</p><p class="ql-block"> 虞卿,赵国中牟(今河南鹤壁)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游说之士。赵孝成王时,他担任了赵国的上卿,因此被称为虞卿。当时,楚国的春申君曾与楚太子完一同作为人质在秦国被扣留了十年。后来,春申君成功说服秦国宰相范雎,让太子完得以返楚,不久后即位成为楚考烈王。楚考烈王念及春申君的功劳,让他担任相国,但并未赐予他封地。</p><p class="ql-block"> 在一次外交场合,虞卿对春申君提出了“于安思危”的建议。他指出,虽然春申君在楚考烈王面前是有功之臣,但一旦王位易人,他的地位就可能难以保全。同时,他也提醒春申君,封地不可离都城太近,否则很容易被收回。春申君听取了虞卿的建议,在合适的时机向楚考烈王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楚考烈王也正有此意,于是将淮北十二县作为春申君的封地。</p><p class="ql-block"> 然而,由于淮北与齐国相邻,经常发生战事,春申君又向楚考烈王提出将封地换到江东的请求。楚考烈王答应了他的请求。如今,上海简称为“申”,就是为了纪念春申君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安稳的环境中也要时刻保持警惕,居安思危,才能确保自己的安全和地位。同时,也提醒我们在选择生活或工作环境时,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和可能的风险,做出明智的决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