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林年丰先生

湖上明月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a.xueshu.baidu.com/scholarID/CN-BE740L4J"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b><u>林年丰先生学术成果</u></b></a><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u>集锦链接</u></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u></u></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吉林大学林年丰先生昨日(26日)离世,惊闻此消息,很是伤感。又一位集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生态地质和医学地质研究于一身的大家离去,伤感中似乎还掺杂着几丝茫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2005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始立项准备“我国地方病严重区地下水勘查与供水安全示范”计划项目,以接续即将结题的“西部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示范工程”计划项目,才系统拜读、研读林先生和方鸿慈先生等大家的著作,拜先生们所赐,为后来参加、承担和负责该项目提供了诸多指引,项目实施过程中,也时常复习先生那些富有真知灼见、有理有据的论著,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调查和研究的方法与思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去年参加单位组织的《方鸿慈文集》出版准备工作,再次对照拜读两位先生就大骨节病地质环境研究的讨论文章,似乎又一次在听两位老者跨越时空各抒己见面对面地研讨,收获颇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幸有机会向林先生当面请教,是在2006年春天,在北京嘉苑饭店为做好地方病项目而举办的地方病与地质环境关系研讨会上,当时参加研讨的还有现在南方科技大学任教的郑焰老师及她美国一位研究砷暴露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教授、中国医科大学的孙贵范老师、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高存荣博士等。会议期间的一个晚上,到他房间当面请教,谈起地下水水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问题,他一如白天会议期间发言时的那种激情,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情怀和使命感,不仅对我提出的幼稚的问题耐心解惑,而且将会上没有时间展开说和不便说的有关技术思路、项目边界和方法论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毫无保留的传递给我,当时只恨自己水平有限、时间短,一下子消化和理解不到位,而时针指向近十一点的时候,老人家依然侃侃而谈,毫无倦意,对地调局组织实施的地方病区地下水勘查与供水安全项目充满期待。现在回想,假如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可以像两个硬盘相互拷贝一样,他一定会把大脑中有关医学地质文件夹里的所有文件传输给我,即使是我还当不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记忆犹新的是,那天他最后表达了一个心愿和期盼,依然是关乎人类健康的问题,即鉴于腐殖酸本身结构及其对其他化学反应影响的复杂性,以及通过饮水进入人体对健康的影响,希望有生之年能够看到腐殖酸这个指标以某种形式纳入国家水质标准。目前“地下水质量标准”国标正在征求进一步完善的意见,不知道这个建议是否合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那次聆听先生教诲算来到今天已经18年半,那一年老人家73岁。那时是温暖明媚的春天,此刻是寒冷孤寂的冬天。写下此回忆文字的过程中,心中历历在目的是先生当时的笑貌音容,而窗外风中杨树横七竖八伸展的枝丫,摇荡着的是我的心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4.12.27上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