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行之五台山

潇潇清凝

五台山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的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市、定襄县,方圆五百余里,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组成。其中五座高峰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见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 <div>  五台山最大的传说大约就是顺治皇帝是在五台山出家的,至于是哪座寺庙,众说纷纭,金庸的书里写是在清凉寺,五台山传说是在镇海寺,因为镇海寺是五台山唯一有祈福殿的寺庙。还有人考证是在河南白云寺。总之都是传说,没有确切实证。<br><div>  进入五台山核心景区的车辆必须预约,每天只有两千辆名额,努力两天后我果断放弃,我们决定跟旅行社上五台山,不想太慌张,选择了两日游。任何旅行都无法预知其结果,我们也如是。</div></div> 尊胜寺始建于隋代或唐代,当时称善住阁院,北宋天圣四年重修,名为真容禅院,明万历十九年复修后改称为尊胜寺,清同治七年作了部分补修。寺内清康熙二十四年碑记载有该寺的历史。现存寺庙是民国年间再修后的形式。因地处五台山古代朝山必经之地,故称五峰咽喉,在五台山众寺庙中无疑也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div>  然而对于五点就起床,乘旅行社的车从忻州市区到五台山,坐得晕头晕脑我们来说,被带到这座尊胜寺,下车就被人山人海惊呆了。这株古槐据说颇有灵通,许多信徒在树下烧香叩拜,拍照以记(我故意略过了树下的人海)。</div> 寺内建筑和塑像也有可观之处,但人的确多。这个东院导游不带人进来,被游客忽视了。我们于是溜达进来,欣赏这两座分别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和清宣统三年之后的经幢。 经幢的样子大抵相似,莲花座、瑞兽伏顶,不同年代形式有所差别。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座经幢为北宋的,雕刻精细,上面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文。这两座相隔遥远年代的经幢,或就是寺院风雨兴衰的见证吧。<br> 寺庙最高处的万藏塔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是五台山惟一的十二角九层密檐式砖塔,为尊胜寺的标志。<div>  尊胜寺其实尚未进入五台山的核心景区,至少没有进入买门票的区域,待我们进入怀台镇已经近午。</div> 菩萨顶,高踞灵鹫峰顶,寺庙整体金碧辉煌,绚丽多彩,殿宇云集,布局严整,因此显得雄伟壮观。菩萨顶为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亦是五台山最大的黄教寺院,是历代皇帝朝拜五台山时的行宫,故具有典型的皇家特色,现存建筑主要为清代所建。<br> 菩萨顶的牌坊,上书“灵峰胜景”,为单檐庑殿顶,再加上檐下重重叠叠的斗拱,彰显着这座庙宇的地位。 这是菩萨顶正门外,红墙与三彩琉璃瓦,在明净的蓝天下,颇为耀眼。 我的好友,十几二十年前去五台山,回来跟我说起的是参天的古树,幽静的步道,古旧的寺庙,处处充满禅意。请你告诉我,就是这样的吗? 实则菩萨顶并非没有可以入镜的地方,只是想要避开人流得到一张可心的照片实在太难了。这道门及周围红墙的装饰,明显带有喇嘛庙的特点,装饰繁复而艳丽。 托福祈愿,事事如意! 人少时,这个庙宇还是不错的,即使是汉式的庙宇,装饰上也有浓浓的黄教风格,在此时的阳光下,明媚鲜艳。 这些沿山势级级而下的红墙,从远处看围护着菩萨顶的威严,从近处看亦有一番意趣。 从这里远望的应是黛螺顶,春日青山的护持下,明媚生辉。 对于经常分不清春梅、桃花、杏花、海棠的我,实在说不出这是什么花,但是它肆意开放的姿态却深深打动了我,如此旺盛的生机,如此明艳的生命! 殊像寺也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因寺内供奉文殊菩萨而得名,目前寺内有五台山最大的文殊菩萨坐像。 这个应该是五爷庙吧,实在我对于五台山的寺庙印象都没法深刻,因为人多没法静心。建筑前用栏杆隔出一片空地,否则这汹汹人流无法控制。一天下来我已经开始怀念那些古旧安静的小庙宇了。 清晨起来,在朝阳柔和的光线下,春日的五台山绿意盎然。 此时的塔林、寺庙都安静祥和。 我们向黛螺顶爬去,步道上是一个接一个参拜的团队,参拜者三步一叩,虔诚而行。我素来对这些虔诚者心存敬意,小心地让过他们慢慢往上爬,我都觉得很辛苦,他们更是不易。 <p class="ql-block">  从黛螺顶俯瞰台怀镇,一个挨一个的寺庙,鳞次栉比的房屋,其繁盛程度大约古来从没有过。</p> <p class="ql-block">  下山路过一寺庙,觉得景色还是很美的。五台山一定还有一些好地方,我们未能涉足。</p> 就要告别这盛名远扬的五台山,觉得似有些遗憾,又似有些怅惘,罢了,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