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汉楚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代剧作家李渔的《闲情偶寄》</p> <h1> 清代剧作家李渔在《闲情偶寄》里有这么一句话,“宁可想到而不用,勿使有用而忽之。”此话尽管说的是戏剧创作,但对后人在学习生活中是有很大的警醒作用的。宁可想到而不用,既是讲“日常积累”,又讲“处处留心”。古人常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其实与李笠翁所说的是一回事,只是在程度上和视角方面有些许差别罢了。以前我曾言,人想得多了就会平生出诸多烦恼。其实讲的是闲时的胡思乱想,倘若抛去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和鸡毛蒜皮的是非琐事,你的所思所想应该是有很大用处的。在学习中善于思考储备知识,在生活里留心发现积累经验,那么你终会发现一个强大的自己。</h1> <h1> 别瞧不起那些小溪小流,日久天长的汇聚,才有了波澜壮阔的大江大河;也别瞧不起那些孤单的文字,长年累月的堆积,稍加修饰,也才有了百读不厌的名篇大作。一个英勇的士兵孤身作战,总会在身疲力竭的时候倒下,当无数个英勇的士兵一起携手,你看到的,就是百战不殆气势恢宏的万马千军。初秋山林的落叶一天天变多,在冬季来临时,已经堆积了厚厚一层。孩子每日刻苦认真书写,写满了字的作业本已经攒了许多。人们看到树叶的厚度与作业本如出一辙,都是一种长时间的积累。很多年以后,树叶最终在风雨的侵蚀下发酵成了树木成长的养分,知识也在孩子的大脑里形成了数不清的智慧。</h1> <h1> 其实生活里,抛开“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一样因为抉择而错失机会或者造成难以弥补的短时懊恼与悔恨,很多时候人们的后悔都是从事情发生的起点开始,经过很多年以后才发生。就如《长歌行》里所说“少壮不努力”到了“老大”才徒伤悲。又如李商隐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不管是写努力,还是说爱情,不都是因为当时思考得不够深刻,看得不够长远,缺乏对于平淡的积累,终究悔之晚矣。就像我们写文章一样,灵感总是在深夜熄灯以后的一刹那或者在脚步匆匆的路途中的一瞬间,如泉水一般涌出,这个时候若是放任不管,等醒来时或者稍后停下脚步时,灵感也就突然间消失的无影无踪。又像是在拍摄日出或夕阳的时候,只是一眨眼的功夫,日已上竿头或者沉入西天的暮色,抓不住有力时机,最终落得个空空如也。我时常在床头柜放上纸笔,一旦有了关于写作或者其他方面的灵感,会摸黑把这些用文字及时写下,最终很多都成了拙作里华丽的开篇或者优美的结尾,亦或者感人的情节。我也酷爱收藏,只要是觉得好的,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画作、作文、以及获得的奖状等等,我都整理收集起来,待孩子长大些,把这些不起眼的东西翻腾出来看的时候,也是颇有感触的。生活里值得留心的亦如这样的事情很多,做了“想到而不用”的有心之人,必是有收获的。</h1> <h1> 想到而不用,总比用时想不到要好。尽管现在网络发达,什么“疑难杂症”都可以“一网打尽”,但积累一定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很多时候,不是遇到问题才去寻找方法。我就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北方的气象观测员在学习观测规范的时候,总是有重点地以当地的气候特点为基准,对于沿海常出现的譬如台风、龙卷等观测项目的学习过于“轻描淡写”,对于当地不常出现的天气现象也不太留意,以至于“渐渐忽略”。可他们在参加全国技能大赛的时候,因为对于知识的不全面性,总是拿不到好的成绩。不觉惊呼,天下之事,皆是如此。</h1> <h1>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宁可想到而不用,勿使有用而忽之。”似乎也是这个道理。多少平时看似用不着的东西,关键的时候能应急,甚至能救命。当遇到火灾、疾病等突发情况,那些被藏在脑袋里的救火常识和医疗知识,一下子就轻而易举地有了用武之地。我就喜欢把生活中一些看似“无用”的东西收藏,真的在有些时候是起了大用处的。那些零零碎碎的不起眼的东西,要么成为修理的工具,要么成为手工的部件,要么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h1> <h1> 曾经在一个培训班上,有人问我:“咱们学这个有用吗?”我回答说:“开卷有益。”如果我们仅仅用“有用”与“无用”来衡量知识学习,明显有些狭隘了。殊不知,“有用”是“短时效益”,学完就用,像课堂学习。“无用”是“长期效益”,做好储备,像课外学习。生活经验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博览群书与善于发现一定是有益处的,只是有些知识在哪个时刻才被用上,真不好说,大概也要讲天时地利吧。</h1> <h1> “宁可想到而不用,勿使有用而忽之。”到底避免了人们在关键的节点出现捉襟见肘的无奈。人生只有未雨绸缪,方能有备无患。生活嘛,向来如此。</h1> <h1 style="text-align: right"> </h1><h1 style="text-align: right">——汉楚歌于2024年12月25日</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