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山游记

孙喜玲

<p class="ql-block"> 到杭州两个年头了,每每望见保俶塔,总以为不过是一个象征性的建筑而已,从来对它没有产生过好奇,也不知道那座山叫什么名字。直到准备离开了,才想起在这号称人间天堂的杭州,还有许多地方没有去,担心将来有一天想起来后悔莫及,于是,在一个黄昏时分,兴之所至,背起相机,一个人沿着出租司机的指点上到了宝石山。</p><p class="ql-block"> 行至宝石山下的西子湖畔,一轮金红色的落日倚着保俶塔缓缓下沉着,衬着窈窕的塔影,辉煌绚烂,形成一幅绝美的风景图。</p><p class="ql-block"> 天隐隐地黑了下来,黄昏里,山色迷蒙,人迹稀少,别有一番静谧幽邃的韵味。承载着保俶塔的宝石山,远远看上去既不巍峨也不高大,走进去才发现始料未及的丰富内涵:林木葱茏,石径通幽,亭台错落,有着无穷的意趣。想象这里当年不过是一些山木石头,不知何年何月何人,在那巨大的石头上凿出了一层层的台阶,修建了一个个的亭台。还有那座名闻遐迩的保俶塔。因有了这塔,这石阶,这亭台,这石壁上的诗文,有了悠悠岁月积累的漫长历史,这座山就有了魅力,有了灵魂,有了意趣。</p><p class="ql-block"> 石壁上面镌刻着《西湖志》的节选,记载着宝石山当年的景观,文曰:“梵呗之音,出自林抄,绚瓊绝之境也,亭下南望平湖,水天滉漾,湖南诸山蜿蜒起伏,如在掌上,北望平畴万亩,沟茔连接,原隰纵横,鸡犬桑麻,屋庐人物,皆可指数,东侧烟火万家,睹市廛之感;西则林峦千叠揽灵空之奇,李卫构亭曰:‘来凤’。值清秋气爽,木落天高,岩石瘦削,……”文中说的李卫为清朝名臣,乃江苏徐州人,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官,曾任浙江巡抚,同二月河《雍正皇帝》中那个斗大字不识二升的李卫相同的大概只有一个名字。粗略走过再读此碑文得知宝石山景况依旧,是为一乐。</p><p class="ql-block"> 在宝石山与栖霞岭之间,横跨着一座山,有“瑶台仙境”之称。相传晋代著名炼丹家葛洪曾在此设炉炼丹,故名为葛岭,亦称葛坞。抱朴庐是当年葛洪修炼之所,在葛岭的半山腰。信步拾阶而下,远远地望见一座道观,黄墙黑瓦,隐约地坐落在密林深处,那就是著名的“抱朴道观”,里面供奉着葛洪神像。抱朴道观想必是由葛洪的名著《抱朴子》一书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徜徉来到来凤亭前,见一卵形巨石,圆润可爱,人称寿星石。山顶北临空挺立一巨石,上刻“屯霞”二字。向西为川正洞,由巨岩倾叠而成。洞后羊肠小道,壁间有巨足印,上刻“蹬开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知这里的居民蜿蜒其间究竟过着怎样的神仙日子。想来,杭州民众无论穷富,能降生在此地就注定了是那一生拥有奇山佳水的有福之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全然的黑了下来,冷清的山路上静得有些令人不安,遥见一老者从道观里提着几只热水瓶蹒跚而下,我向他打问哪条路可以通向西湖边,老者说:跟我走好了。我又问:山上有自来水吗?答曰:没有,上面吃的是山泉水。令我越发羡慕起来。</p><p class="ql-block"> 从山上下来,兴奋地打电话把感受告诉了杭州的作家朋友,朋友说,他从前常在道观里写小说,一杯茶10元钱,消磨一个整天,中午吃一点素淡的青菜面条,悠哉游哉,好不惬意。写累了在山里随意走走,遥看眼底西湖,感受拂面清风,便是神仙过的时光。本就意犹未尽,听朋友这么一说,就更加撩拨起了兴致。于是约了友人于第二天又爬了上去。</p><p class="ql-block"> 日光下看宝石山,是另外一种感受,除了如朋友所说外,多了些浓郁的商贾之气。道观里的道士们吆喝着让游客捐款留名,喧嚣嘈杂比集贸市场有过之而无不及,所有的服务内容都在围绕如何掏游客的腰包。道观里负责摇签的人为抽签算卦的游客们所解释的签词则更是驴唇不对马嘴,令人生出一些落寞和无奈。也许是季节的不对,并没有朋友说的那份清雅。</p><p class="ql-block"> 道观的饭店里张挂着两副对联耐人寻味,一副是:“谈禅偶逢神仙客,论道时遇方外人。”另一副是:“万事随缘缘有份份外无求,一心学道道无穷穷中有乐。”只是现在的道士们真假难辨,几个是真心学道并乐在其中无人知晓。一切都讲经济效益的时代,除了钱不知道是否还有其他。而道观也好,佛殿也好,更多的价值只是一种供人瞻仰的历史文化标本和芸芸众生获取精神安慰的心理暗示之所罢了。以为敬神礼佛可以为自己消灾减祸,补赎罪过,财运亨通,事业发达,表达的不过是人们渴求富贵平安的美好愿望而已。富人有富人的烦恼,穷人有穷人的烦恼,只要有生命的形式存在就有烦恼,佛家说的人生八苦是每个人都躲不过的,所以“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死” ,成为了凡人不可能实现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随处可见一群群打牌喝茶的人,且大都是中老年人。朋友介绍说,都是退休了的当地人,领着退休金,工资不高,但足够花了。儿女长大成人,没有了任何负担,终日无所用心,到山上来邀一群牌友,点一杯清茶,阳光下,花荫里,新鲜空气,绝美风光,远瞰水色,近闻鸟鸣,嘻嘻哈哈一整天,要多自在有多自在。朋友介绍说:“杭州人特别会享受。他们的一生大多是不需要奋斗的。包括周边的农民,几亩茶田,一座房子,农闲时候去城里打打工,旅游旺季,在院子里摆几只茶桌招揽一些游客,每年轻轻松松就能弄个十几万,好多茶农都有自己的高级私家轿车。生在这美丽的湖光山色间,过着优裕富足的舒心日子,不是神仙又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在牛脊岭望西湖,只见白堤一痕,轻舟数粒,湖心亭一簇。有一种登高山而小西湖的感觉,那烟波浩淼的西湖,如同一只大水盆,而保俶塔也全然没有了落日辉煌中的美丽与神秘。宝石山上的石头果然如同宝石一般,被游人的双脚长年累月磨的露出了斑斑点点的赭红色,在日光映照下,玛瑙一般,晶莹玉润,熠熠闪光,艳丽得令人心动,这或许就是宝石山称谓的由来。山上有圆圆石块,小小的,传说是神仙吃饭时不小心掉落下的米粒,远远看去十分形似。一座山也好,一道景观也好,古人为其取名是有来头有讲究的,绝非仅仅是为了附庸风雅胡乱用些诗情画意的字眼。</p><p class="ql-block"> 大自然用它神奇的力量为国人打造了一个美丽的杭州,而祖宗们用自己的智慧和信仰的力量把这座宝石山拾掇得精美绝伦,到杭州不游宝石山,当是一件人生憾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