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文拙 </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5152806</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海不仅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法式园林(复兴公园),还有英式公园,这就是现在的上海中山公园。它建于1914年,最早为兆丰洋行主人英国商人霍格所有,故称为兆丰公园。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44年改称中山公园。中山公园以英国式自然造园风格为主,融合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中西合璧,风格独特,是上海一座景色秀美,又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老公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这次来上海,住在中山公园附近。清晨,我沿着苏州河漫步,无意中发现了一个黑色的金属网状构筑物,上面有四个黄色的大字,我定睛细看,才辨认出是“中山公园”,原来这里是中山公园的一个大门,设计真够独特。其实中山公园现在是一个开放性公园,围栏已经拆除,因此,这个门不过是象征性摆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此进入,发现一块三角形绿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是公园的梧桐广场。广场正</span>中长着一高大的悬铃木(法国梧桐)。旁边有个牌子,看上面的介绍方知,这株古树是意大利的汉璧礼爵士于1866年从该国带来赠送给兆丰花园主人霍格的礼物,霍格随即种植在此。从那时起,这颗古树一直见证着中山公园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颗傲立广场中央的悬铃木,有着150多年历史。是整个华东地区树冠最大、树干最粗(5个成年人合围)、树身最高的,有"华东第一悬铃木"的称号,被命名为"独木傲霜",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山公园12景点之一。</span>同时这株古悬铃木被列为上海市二级保护古树。在树的旁边有个鲜红色的小喇叭雕塑,非常亮眼,与高大的绿树相映成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发现一个凉亭。这座矗立在绿草地上的亭子造型简单,但很有特色。<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由8根圆柱子支撑,</span>头顶上仿佛倒扣着一口大钟,又<span style="font-size:18px;">像戴着一只头盔。如此造型的凉亭在国内并不多见,</span>很显然是典型的欧式凉亭,古朴、大方而不失典雅。这个亭子顶盖用铜打造,因此叫铜亭,亦称为铜顶。<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四季常青、枝干粗壮的香樟树的簇拥下,显得特别端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沿着公园边的林荫道漫步,仿佛走进了森林公园,这里大树成林,悬铃木、香樟、水杉、雪松、香榧、黄连木、银杏等各种古树名木,高大挺拔、婀娜多姿、枝繁叶茂,遮天蔽日。树下有人跑步、有人暴走、有人做操,全是晨练的身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路边绿草如茵,景色优美。虽然已11月下旬的深秋,但各种花朵争奇斗艳,竞相绽放,姹紫嫣红,美不胜收。我不时被路边的鲜花吸引,忍不住打开手机镜头,拍下它们的倩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中来到了公园的后门。据介绍,1914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英商霍格的私家“兆丰花园”</span>改建为公园时,园门即设在这里。一百多年过去,这里林木蓊郁,风貌依旧。这里也成为公园12景之一“旧园遗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距这个门不远,一个白色的像大贝壳一样的建筑物映入眼帘。这是公园露天音乐台,<span style="font-size:18px;">舞台带有一个半圆形的屋顶,</span>又是一处欧式风格的建筑。洁白的戏台,在晨光的映照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如同半个明<span style="font-size:18px;">月,</span>舞台上有人练舞,台前广场上也有多人翩翩起舞,还有一个老年合唱团在练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我步入了一片格子状园林,一道道低矮的碧绿的小树墙,<span style="font-size:18px;">修剪得整整齐齐,将</span>油绿的草坪切割成不同的形状,有的中间植了很多珍贵的花木,英式花园的韵味十足。我边赏边拍拐来拐去仿佛走进了迷魂阵,转了半天才找到出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终于从“绿格子”走出来,旁边有一排白色的房子,上面是玻璃盖,这里是温室花圃,里边摆满了蝴蝶兰等各种盆养的鲜花,琳琅满目,芬芳馥郁,令人目不暇接。这些名贵的鲜花,不仅供人免费欣赏,还可以付费搬回家里养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告别了园艺中心温室苗圃,从密林中的小道穿过,发现一座长方形的石头房子,远看<span style="font-size:18px;">很不起眼,</span>感觉像一座公交站亭。它的顶篷爬满了碧绿的藤蔓植物,台<span style="font-size:18px;">阶、栏杆、廊柱、墙壁、地面以及两尊西洋女神雕像等均以大理石制成。被</span>称为大理石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旁边的牌子得知:这个亭子是由侨民爱斯拉夫人赠建的,1935年迁建园内。这是座典型的西方古典主义园林建筑,极富欧陆情调。在夕阳照耀下栩栩生辉,因此成为公园的重要景观12景之一“石亭夕照”。1999年该处被列为“上海市近代建筑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理石亭旁边是一片大草坪。在草坪角上,我看了一块如硅化木一样的雕塑,走近仔细看,发现上面有一个人头雕像,一时不知道这是谁的雕像。围着雕像转了一圈,发现了草地上的大理石碑,方知这是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肖邦。在路傍的树纵中看到了一个牌子。上书:</p><p class="ql-block">“波兰上海肖邦纪念像筹建委员会</p><p class="ql-block">赠予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作者:陆频。”我看了半天,也没能领会作者如此造型的创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着,我走上大草坪。绵延开阔的草坪像一片柔软的地毯,<span style="font-size:18px;">仿佛能闻到绿草清新的味道。</span>柔和的阳光洒在草坪上,使其变成一片金黄。这里是英式景区的精华所在。也是公园的12景之一“绿茵晨辉”。</p><p class="ql-block">今天,大草坪上摆放着很多道具,正在举行“格外有格公园派对活动,吸引了很多人拍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片草坪的另一角,许多人围着一口大铜钟拍照留念。我凑上去一看究竟。大铜钟旁有牌记载:此钟1865年美国纽约制造,于1881年运来上海。最初置于公共租界救火会瞭望台,是上海最早的救火钟。此钟于1922年移置公园内,供游人观赏。1958年于"大炼钢铁"期间失去下落,现钟根据史料记载仿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离开大钟,继续前行,走进了一片花海,这里是月季园。这个月季园历史悠久,是旧上海著名的月季培植园地。解放后多次广建,现在面积达3300平方米。眼下,月季花开的不是很旺盛,引人注目的是园中间有个“四不象”雕塑,它来自英国,是中西园林文化相融合的重要标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仔细观看了这个带有鲜明的西方文化风格的艺术雕塑。样子十分奇特,两翼阖张,似鸟非鸟,似兽非兽,身子象豹子,翅膀则长在颈背部,兽首面部特别象西方文化中的一种"龙兽"。"四不象"自1890年现身华人公园至1966年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在中山公园内保存了40年之久,成为上海近代公园历史的一部分。现在看到的这个“四不象”雕塑,虽然是复制品,但也能让人感受到它的与众不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至此,我只在园内走了一半,这里规划格局,这里的草坪、植物、建筑和雕塑,已经让我感受到了中山公园的独特魅力。</span>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累,使中山公园的景观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不仅是市民休闲锻炼的理想场所,也是游客了解上海近代历史和园林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