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中心公园简介<br>乐清市中心公园位于中运河、悬浦河、李宅河三河交汇处,由伯乐路、玉箫路、千帆路、金溪路围合而成。公园总面积17.82万平方米,其中水体面积7.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3亿元,工程于2006年6月 开工建设,2012年1月开园。公园设计强调“以水为轴,以绿为体,以人为本”三位一体的思想,以河道为界分东、南、 西、北四个区块,中心公园总体布局结构以清音广场和清音湖面为中心,公园利用三河交汇,挖湖堆坡,形成清音湖,湖面建有大型音乐喷泉, 围绕中心,圈层式布置清音广场,林荫休闲广场、演水草坪区、娱乐活动区、湿地景观区和生态林间活动区。形成以开敞湖面和水上音乐厅为景观焦点的圈层式结构。硬质广场多布置于公园东北角,密林、疏林、草坪则集中于湖对岸公园东南角,产生北规整、南幽深的动静对比。公园主路环形穿插在林间、湖畔,并与各入口相连。 各区内设公园次路,蜿蜒伸展,自成系统。公园入口体现开放性理念,分设于四周城市道路,并通过不同的入口景观处理手法,产生不同的景观特征,体现地域性和标识感。公园整体风格自然、开放,充分体现了生态化和现代感。</h3> <h3><br>周昌谷艺术馆位于乐清中心公园西门内,2012年10月15日正式开馆,历时4年筹措,在他逝后26年,也是周昌谷的83岁诞辰之日,终于和他的画作一起永久地留在了故土。 <br> 周昌谷先生1929年生于浙江乐清,1948年考入杭州国立艺专(现中国美院),毕业留校任教后,曾作为“浙派人物画”创始人之一,凭代表作《两个羊羔》 为新中国美术界获得第一枚国际金奖.国画大家吴山明先生曾称周昌谷先生为“全才”,在诗、书、印、 画、美术理论、美术教学等方面均卓有成就。</h3> <h3> <br>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人物画反映现实的变革热潮中,浙江美术学院周昌谷等一批青年教师的人物画创作,特别注意现代人物造型与传统笔墨相接合的学术研究,比当时全国范围的“中西融合”的宽泛实验想得更深入,问题意识更到位,对传统也有更多的理解,因而,在改革开放初期成为全国性的学习典范,在美术界被称之为“浙派人物画”。其保持了中国画的基本构架,凸显了中国画的笔墨特色,改造西方全因素素描,创立专业素描教学法,又吸收写意花卉的笔墨和中国古代壁画技法,从观念到艺术语言全面回应和满足了时代的要求,并对当代写意人物画的发展有重要启示。 <br>对于周昌谷个人而言,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尤以写意人物画的色彩贡献最大。他从西方印象派的色彩得到启发,又“以中为本” 按照中国画色彩规律和审美习惯,将中国水墨画色彩推向极致。他的用色既艳丽又清雅,大雅不俗,实属不易。就中国画色彩而论,至今无论是理论和实践,均未见有人能分析得如此透彻,有他那么好的色彩感觉。在当时的条件下,周昌谷是对中国画传统理解得最深入的少数人之一,所以,他把人物当花卉来画,清灵洒脱,明艳超逸,传神得意,别开生面,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br>浙派人物画与其他地区的人物画不同,无论语言框架、形式结构,相对而言都是最靠近传统的,而周昌谷又是浙江一群艺术家中与传统靠得最近的一位。他学养全面,对传统有独到的研究和感悟,对形式语言、笔墨韵味特别敏感,是一位十分难得的才华横溢的艺术家。 在同时期的几位先生中,周昌谷对传统书画领域研究花的时间最多,感悟也深透,所涉门类常能妙悟独造,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他不但工画、擅长金石书法,又通画论画史,能写文章,又能作诗填词,学养之全面,十分难得。他幽默风趣,常常一语惊四座,又德才兼备, 为人正直,尊师重道,乐于助人,疾恶如仇。他的人品,他的刚正不阿,是经过了风风雨雨的考验而让人不能忘怀的。人品画艺、学养才情,如此典型地集于一身,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真是难能可贵。昌谷先生本该有更大的成就,可惜一生坎坷,后因“文革”迫害而早逝,思之令人黯然。 </h3> <h3>《两个羊羔》一举成名<br><br>周昌谷1954年创作的《两个羊羔》于1955年入选第二届全国美展,又获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这幅画开拓了传统水墨画表现当代人物的新画风,传递了一种平和、清淡、亮丽的生活气息。“从学术上来讲,内容、情感、造型、笔墨、章法,既有传统又有时代感,很新,很完美,简直无可挑剔,达到一种高水准的完美,当时没有任何人可以达到他的水准,至今也少有人能画得如此完美。"(吴永良语) <br>潘天寿先生对夫人也曾说过:"解放后,我碰到有才华的学生,只有周昌谷一人."学术界一般以《两个羊羔》得奖,作为“浙派人物画"起始,周昌谷也因此而一举成名。</h3> <h3>《荔技熟了》 <br>是周昌谷追求纯情至美的泼墨写意代表作。描绘了傣家少女肩挑荔枝满载而归的美好情景。人物形象甜美动人, 人物的笑意表现出丰收的喜悦和自信。造型浓淡相宜,墨韵变化丰富,竹竿概括简洁,用笔极为轻松流畅,画面用色少而朴素,人物头巾处施以冷蓝,竹竿上点缀有很小的暖褐色焗笔,色彩对比规律和冷暖原理于点划之间娴熟运用。 <br>然而,就是这幅佳作却在文化大革命中列力全国大被批判的黑画之一。(另外三幅是林风泯的《山区》程十发的《牧牛》、陈大羽的《公鸡》, 后来人们才知道批黑画别有所指,这是"四人帮”矛头对准周恩来和小平,说他们是黑画的后台</h3> <h3>《荷塘牧女》--色墨布局简析<br>1978年作<br>周昌谷晚年创作了许多方形的作品,而且色彩布满整幅画面,这种尝试类似于油画的布局。这些作品完全不同于传统文人画背景留白的处理,有着林风眠的影响,诸如《相逢》《荷塘喜丰收》《剥莲子》《春的使者》《采莲图》等等皆是。 <br>此幅《荷塘牧女》,羊、花、人物作为主体皆为白色,而水、叶之类背景则赋蓝黑色。以白为“实”,重彩为"虚”,大大异于传统的常规处理。 <br>不透明的石青石绿有轻有重大块大块地落在墨色上, 其间缀以花蕊之黄,发带和嘴唇点点嫣红,由此营造出一个极其静谧清幽的荷塘夜色,如诗,如曲。这也是工笔重彩的用色方法移植到了写意人物画的典范之作,墨韵、笔力依然保持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写意性特色。</h3> <h3>破墨法首次用于人物脸部:眼请的画法.这是他经过数年实验而成的独创。“具体的方法是先在脸的部位上,按眼眶的透视,点二点较浅的墨,它的范围上至眉弓下至下眼睑沟,在未干时用极浓的墨(有时可浓到浆糊状),按人物所视方同及感情要求,点上眼珠,留出高光(高光是洋为中用,因为它范围小和处理的不同,并不使人有油画的感觉,强调用笔用墨造成的整个气氛,还是中国式的),浓墨破在淡墨上,可能有点渗开.这正是表现眼睛的主观要求(当然这种指青少年眼睛,如果是老年人无神眼睛则要用其他方法了),然后灵活的凭感觉,用恰当的浓墨勾眼眶和眼晴结构以及睫毛,并按需要在眼白处放上点清水,水在湿墨中向外扩散,移动了一部分浓墨,从而造成眼睛的真实感和透明感,最后在白的高光处.视内容需要加一点白粉(如高光足够不必加白),白色稍湿,使整个画面调和在水墨国画的调子中,然后用干筆面画上眉毛。”<br>一一周昌谷《谈意筆技法在現代国画人物画上的实践与探索》</h3> <h3>《种粟者》 <br>"以书入画"简析<br>1963年作<br>六十年代初周昌谷受潘天寿合山水花鸟为一体的启发,开始探索合人物与花卉为一体的花卉人物画。这幅1963年在山东大渔岛画的《种粟者》以阔笔点垛的植物为背景,尝试着将人物与花卉合为一体,花卉已不单单作为背景衬托的身份而现身画面。 <br>他首创的“"阔笔点厾"法也需要有用笔的功力,他的书法本来就好。此时以书入画正愈来思深入,作品变得更加隽永耐看。主体人物山东大汉的衣纹飘逸流畅,他身后的玉米叶落笔成形,处处显示出书法对于中国画的潜在意义。 <br>周昌谷曾遍临古代法帖,学魏碑,又学米蒂、黄山谷,后来喜爱草书,以八大山人的笔法结合现代派的结构,使字与字相穿,行与行呼应,独创“蚓书",并用之于中国画,通篇舒展洒院、雄浑豪放,极富民族绘画的传统美感。</h3> <h3>固本搏取求独创<br>进入国美之门,接受艺术殿堂的洗礼,得到艺术大师的教诲,周昌谷发奋苦读,博览群书,以西润中,融贯中西,在中西绘画的系统教育和严格的专业-训练下,从古今中外广博汲取,包括各种文化艺术,不存<br>偏见。固本博取,妙悟独造。 <br>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人物画革新,全国的写实人物画出现了不同的地方流派,不同的特色。周昌谷的作品《两个羊羔》得奖,开创了“浙派写意人物画”的新风尚,从初期的写实表现到随后的写意发挥, 引领着新中国现代人物画的创新之路。</h3> <h3>生活感悟独创“蚓书” <br>周昌谷书法,始学魏碑,继学米蒂、黄道周,后喜草书,逐渐形成“铁石纵横体势奇”的风格。他下放柯桥劳动时受到翻耕上来的蚯蚓在水田中竭力挣扎的启发,用八大山人书势,篆草兼蓄,融蚯蚓行迹,而成一体,自谓“蚓书”。其用笔取篆书的圆笔中峰,转折圆浑、笔力强劲,结体却是狂草,奔放开张。字与字、行与行相呼应,通篇更现舒展洒脱,雄浑豪放之概,形成了新的美感。此书妙悟独造,既于深厚的功底,更在于那奔腾不息的原创力。</h3> <h3>在国立艺专,周昌谷特别有幸地受到过林风眠、潘天寿、黄宾虹三位艺术大师的亲聆教诲。在大师们的熏陶下,他特别善于学习、注重创造和个<br>性,他总结道:“西方的现代主义和祖国的文人画二者对我影响最深。”又道:“潘天寿说要提高民族绘画,使之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而无愧色。林风眠说要将中西绘画的顶峰融合为另一个创新的高峰。", “我要用他们的方法(去学),他们各自的渊源将会带给我很大的好处,而不是表面的去像他们。”在寻求中国画新的制高点的过程中,他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方法:学贯古今中外,创造意笔人物画新风格。</h3> <h3>文章华国<br>诗礼传家<br><br>昌谷出生书香门第,祖屋“晦侬别墅”门联云: “文章华国,诗礼传家。"祖父周莲波是当地有名的儿科医生。父亲周光裕,字庸平,一字云屏,从事教育,富藏书,工诗文,善书画。 受父亲影响,昌谷自幼喜爱诗文书画,谨记父言:“一艺之长, 终身固守,体健则刚,量大能受。"母亲黄秀兰是从雁荡山芙蓉村来周家逃难避灾的童养媳。周昌谷晚年说自己从小继承了父亲书呆子读书写字的文人性格,也继承了母亲朴实倔强的山民性格,是山林中的文人,文人中的山林之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