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唐宋八大家”第六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苏轼(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整理撰稿:顾梓航 顾从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各位同学大家好,“唐宋八大家”又开讲啦,上一讲我们讲了苏轼在诗歌方面的成就。今天我们讲苏轼在词作方面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苏词的历史性贡献超越了苏文和苏诗。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他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p> <p class="ql-block">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他力求超脱自我而不断追求心路历程,充分展现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将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统一。</p> <p class="ql-block"> 苏词既向内心世界开拓,也朝外在世界拓展。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抒的。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调”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p><p class="ql-block"> “以诗为词”的表现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他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想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p> <p class="ql-block">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只表现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豪情之词,将传统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胸怀和人格个性。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苏轼现存的三百六十二首词中,相当数量的作品都体现出奔放豪迈的风格,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p><p class="ql-block"> 今天《苏轼》的第七部分就讲到这里,下次再见!拜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4.9.1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