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万园之园称夏宫,</h1><h1>园艺典范世驰名。</h1><h1>清廷多帝几修葺,</h1><h1>列强数刼尽毁空。</h1><h1>残迹当思蒙难貌</h1><h1>遗址见证废墟容。</h1><h1>勿忘国耻屈辱恨,</h1><h1>国强方免遭欺凌。</h1><h1> 2019年5月14日下午我们还游览了北京圆明园。</h1><h1>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h1><h1>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1722年雍正即位以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听政”。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万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抢掠文物,焚烧,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h1><h1> 圆明园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h1> <h1>海岳开襟</h1><h1> 海岳开襟建于圆明园中长春园的西湖内,台基为圆形,直径近百米,上下两层,汉白玉石凭栏围绕。正楼为四出轩式的三层楼阁,下层为海岳开襟,南檐题“青瑶屿”三字;中层为得金阁,题“天心水面”四字;最上层题“乘六龙”三字;台的四面各设牌楼一座。外侧对称布置配殿、牌坊、方亭和圆廊,是一处辉煌端庄的建筑景观。圆明园被烧之时,海岳开襟一景因在湖中免遭焚毁,但很可惜,后来还是毁于战乱之中。现存岳开襟遗址已清整补砌,略复旧观。</h1> <h1>万花阵</h1><h1> 万花阵,原名黄花阵,是仿照欧洲的迷宫而建的花园,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圆明园内一座中西结合的迷宫。它的主要特点是:用四尺高的雕花砖墙,中间是一座白色西洋凉亭。方阵南北长89米,东西宽59米,阵墙总长1600余米,墙高约1.2米。它由阵墙、中心圆亭、碧花楼和后花园组成,曾是封建帝王的游乐场所。盛时,每当中秋之夜,清帝坐在阵中心的中式凉亭里,宫女们手持黄色彩绸扎成的莲花灯,寻径飞跑,先到者便可领到皇帝的赏物。所以也叫黄花阵或黄花灯。虽然从入口到中心亭的直径距离不过30余米,但因为此阵易进难出,容易走入死胡同,清帝坐在高处,四望莲花灯东流西奔,引为乐事。</h1> <h1>方外观</h1><h1> 方外观为一座清真寺,是乾隆的爱妃(即容妃,也称香妃)做礼拜的地方。</h1><h1> 容妃是维吾尔族人,由于她的家庭起兵配合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判乱有功,进京领受封爵,她也入宫被封为“容妃”,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谢世。</h1><h1> 传说容妃因为体内汗腺能分泌出香味,长得又十分漂亮,故备受乾隆皇帝宠爱。为了取得她的欢心,也为了尊重维族信仰伊斯兰教的宗教习惯,弘历后来特意把方外观改建成容妃在园内做礼拜的场所。主要是在室内墙上加刻了两块圆形阿拉伯碑文。这两块碑文的译意分别是:“奥斯曼爱真主,真主爱奥斯曼”和“阿里爱真主,真主爱阿里”。奥斯曼、阿里皆为伊期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四位继承人之一。这就不难知道,方外观本是民族团结的见证。为容妃做礼拜更为隆重,乾隆还找了四个阿訇陪着她。</h1> <h1>海晏堂</h1><h1> 海晏堂是西洋景区最大的一处园林景观,建成于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海晏堂正楼朝西,上下各十一间,楼门左右弧形叠落式喷水漕,阶下为一大型喷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列着十二生肖人身兽首青铜坐像,按我国古代计时法十二时辰的顺序,个轮流自口中喷水一个时辰(两小时),正午时刻,所有生肖一起喷水,周而复始,俗称"水力钟",海晏堂后工字型平台楼是附近喷泉群的供水楼。</h1> <h1>圆明园展览馆</h1><h1> 此馆位位圆明园遗址公园内,建于1979年。该馆有大量珍贵文物、图片和影视录像,有按原貌复制的“圆明三园”微缩模型,详细介绍了圆明园的景观,并再现了一代名园的兴盛历史。</h1><h1> 匕馆内展出再现圆明园盛况的全景鸟瞰油画,全景沙盘,呈现圆明园昔日优美国林建筑景观的“圆明园四十景”、“西洋楼二十景”图片及部分景区的建筑模型以及反映圆明园遭劫、圆明园复苏为主题的历史照片及有关书籍和部分实物。</h1> <h3><br></h3><h1>大水法</h1><h1> 大水法是北京圆明园中西洋楼景区的一部分。西洋楼景区的主景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特。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颇具殊趣,是中西方文化的精髓。大水法西邻海晏堂,在长春园南北主轴线与西洋楼东西轴线交会处,是园内最为壮观的欧式喷泉景观。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北京时将圆明园进行了浩劫,其中英军还放火焚烧,今仅存大水法、远瀛观的几个大理石石柱屹立在那里,记录着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化的滔天罪行。</h1> <h1>观水法</h1><h1> 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建成,是清朝皇帝观赏大水法喷泉的地方,观水法正中石台上设有皇帝宝座,后面是有5件石雕井列而成的大型石屏风,分别雕刻西洋军旗、甲胄、刀剑、枪炮图案,屏风分东、西两侧各立汉白玉塔一座。圆明园罹难后,观水法的5块石屏风和2座方塔曾流散于北京大学,1977年运会原地归位。</h1> <h1> 圆明园是人工创造的一处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大型园林。平地叠山理水,精制园林建筑,广植树木花卉。以断续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及亭台、曲廊、洲岛、桥堤等,将广阔的空间分割成大小百余处山水环抱、意趣各不相同的风景群。园内水面约占三园总面积的十分之四,在平地上人工开凿大中小水面,由回环萦流的河道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园内又缀叠有大大小小的土山250座,与水系相结合,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构成了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园林空间。使整个园林宛如江南水乡般的烟水迷离,虽由人做,宛自天开。</h1><h1>秀美景观人为成,</h1><h1>智慧超凡夺天工。</h1><h1>平地叠山筑楼台,</h1><h1>顺流理水润湖清。</h1><h3></h3><h1>别创意趣出风景,</h1><h3></h3><h1>独运构思展艺风。</h1><h1>痛哉外寇火焚烬,</h1><h1>留予国人警钟鸣。</h1><h1> 多谢观赏 !</h1><h3><br></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离京前兄妹两家老两口在北京站站前拍照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公元2019年5月14日下午惊悉胞姐因病医治无效寿终内寝,仙逝于哈尔滨市双城区享年83岁。我们一行四人悲痛万分,急忙网上购票,速登动车前往老家古堡双城吊唁,为敬重的胞姐送行。结束了长达四十余天云贵川渝陕晋京之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想京都游数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惊悉胞姐噩耗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寿终内寝归冥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急切吊唁老家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回首出游七省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拍下千余彩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留下美好回忆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特写美篇作纪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多谢观看!</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