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丘山游记

沙小甘

<p class="ql-block">  月底休息。我带着爱人悠闲地坐上公交车去浚县浮丘山游玩。公交出行很方便,上午十点就到达伾浮路站点。</p><p class="ql-block"> 走在浮丘山下宽阔的大马路上,突然感觉有点穿越了,周围仿古建筑店铺林立,小吃和民俗民风店比比皆是。高大的牌坊一座接一座,每一座牌坊上方刻有楹联,也雕刻着现代和古代人物,讲述一个个故事。这是现代修建的牌坊,记忆里三十年前是没有的。</p><p class="ql-block"> 那年秋天,我和几个同事倒了几次车,才从水冶到达这里。可能是三六九日,人很多摩肩接蹱,场面也很热闹,当时路不宽却摆满小摊位。走上台阶拐到土路上,路两边坐着或跪着好多老弱病残的人,面前放着一个碗,乞讨声不绝于耳。如今这路平坦宽阔,周围平静安逸,只有三两个游人或香客擦肩而过。路两边树木郁郁葱葱,长青树居多,即使是冬天,也深绿色满山遍野,完全没有冬日树木凋零萧杀景像。时代变迁,浚县变化太大了,百姓安居乐业,一派生机勃勃祥和的家园。</p> <p class="ql-block">  上了二十一蹬台阶,三位老太拦住我,一位外地口音的矮个子大妈硬是把红带往我脖子上挂,另一个高个子大妈给她们分配任务说:“你给红带子,她拿红头绳,我拿娃娃。”这是见我好说话呀!风吹日晒的她们也不容易,我接下红带子并告诉她们可以了。后来,遇见的一位香客说,如果她们硬塞,你别说话直接走即可,她们自然也就不拦你了。</p><p class="ql-block"> 50米路北就是城隍庙,两进的院落,周围分布着许多殿间,都有人看守。过了二门,正中大殿即是城隍殿,浚县城隍爷在传说中,因朱元璋避过难,所以被封为都城隍,周围乡村很有名气。</p><p class="ql-block"> 拜谒过城隍庙,沿山路向南行进,路西是村庄。浮丘山被一道城墙隔开,南面浮丘山碧霞宫所在地,北面是小姑山入城半里穿城而过,有“十里城池半入山”的美名。风景秀丽的浮丘山半坡,有烈士陵园,为国捐躯的勇士就安息在这里。再往上走就是浮丘山山门,门前平地开阔,南边建有戏楼。北面拾阶而上就是高大气派的山门。</p> <p class="ql-block">  买票进入山门,内里建筑飞檐斗拱气势恢宏,院内老柏树比比皆是,用它沧桑却依然凌云的志气,俯瞰守护着宫殿。院内一座无字碑,传说是秦始皇路过此地,村民们为了纪念才立碑,又惧怕焚书坑儒的政策,所以没有刻字。秦始皇知道后非常愧疚,特地来到碑前,留下“秦政过也”四个字。现今的石碑历经磨难仍然耸立,饱经风霜的它也许有许多故事,要讲给你听。</p><p class="ql-block"> 院内最具文化价值的就是千佛洞,平地突起一座小山,西边进入一个“即武当”的青石牌坊,往前走就是千佛洞。石崖壁上有南北两个洞穴,不大的洞内刻有大大小小的佛像,人物体态丰腴雍容华贵栩栩如生,体现了盛唐时期社会风貌。只可惜许多佛像都已无头,让人慨叹。历经千年战火纷飞或盗的洗礼,能给后人留下这些实属不易,这些文物历史悠久,颇具研究价值,属国家文物重点保护 。</p><p class="ql-block"> 往回走的时候对于这个“即武当”牌坊颇感兴趣,查看资料得知,张三丰曾在大伾山居住练武,这西山怎么也留下武当痕迹呢?待考究。</p> <p class="ql-block">  浮丘山主角就是碧霞元君行宫,碧霞元君就是“泰山东岳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或“天仙圣母碧霞元君”。“碧霞”意指东方的日光之霞,“元君”则是道教中对女神的尊称,是方圆百里平原上的“妈祖”。年年正月十五浚县浮丘山热闹非凡,来往香客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记得母亲和我们村里妇女,天不亮坐马拉车上浚县老奶奶山,到晚上夜深人静才回来。她们回来总会给小孩们捎些玩具,会吹响的“泥咕咕”,彩色把的“木刀、木枪”……</p><p class="ql-block">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浚县浮丘山像一座停泊在卫水边的船大气恢宏,载着历史悠久之文化散发出历史底蕴。站在浮丘山东望大伾山,蓝天白云下山峰线条流畅,韵味无穷。几千年青山相对出,与浮丘山相应成为挚友,岩峰奇秀,默默欲语,怀抱着一方芸芸众生人杰地灵平安祥和。</p> <p class="ql-block">  下了浮丘山怎能不尝尝浚县“石子馍呢”?再来个“八大碗”。所谓的“八大碗”其实是席面上的八碗:酥肉、江米丸、腐卤肉等,只是店家用的是小碗,两三口就吃没了。反正我是没有吃饱,都让爱人吃了。但是,特别钟爱这石子馍,外焦里嫩,烧饼内一半肉一半鸡蛋,吃起来味道不错。这石子馍是中国式的汉堡,竟有着千年历史,看来,我们的祖先也是食客,很新潮哦!</p><p class="ql-block"> 我吃完饭,特地夹杂进食客之间在摊前看店家制作石子馍。师傅是一位五六十岁以上的妇女,手法娴熟。揉面放油葱花盐,包入纯瘦肉丁擀成面团,放铁鏊子上煎成两面发黄。然后用小刀从中间轻轻拉开,把生鸡蛋倒进去,再放鹅卵石上炕,等香味扑鼻的时候,石子馍熟了。吃起来皮焦脆,夹杂着内里丝滑嫩软的肉、黄白相间的鸡蛋,香喷喷的……</p><p class="ql-block"> 访文物古迹,穿越时代变迁,了解历史进程;品当地特色小吃,让味蕾增加不一样的感觉。何乐而不为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文图/沙小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