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江到粤中的大地上竖起了第一竿“红色”天线发出了永不消逝的电波

心画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东纵电台工作片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伦永谦</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从香港转移东江</b></p><p class="ql-block"> 1941年秋,我刚读完香港广州大学附中三年级,党组织让我停学到我党地下电台学习无线电通讯技术。从此我就由参加公开的青少年抗日救亡活动,完全转入进行秘密电台工作的生活,开始了我革命的新一页。</p><p class="ql-block"> 在香港九龙城某街道一幢独立楼房里,住着老少6个人的一“家”,这就是我所在的秘密电台的“家”。为了掩护电台工作,我和母亲、妹妹3人一同居住。当时电台台长王彦芝,是一位精明能干的女同志,在电台工作的还有戴机、江群好,他们都是我的老师。我在这个“家”里紧张而又愉快的过了几个月,电台的工作是顺利的,我的学习也有收获。但好景不长,1941年底,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王彦芝、戴机、江群好3位同志匆匆离“家”转移,电台停止活动。这个“家”只留下我和母亲、妹妹3人,还有电台和器材。日军于1941年12月18日全面占领香港、九龙,禁止老百姓通行。我的“家”无法和组织联系,既无钱又无食物,加上日军不分日夜闯入民宅搜查,处境艰难。我把电台和器材藏匿好后,日军多次入屋搜查,翻箱倒柜,但一无所获。战乱稍停,地下党领导人申光同志来找我们,看到我们和电台均安全,他十分高兴,叫我先把电台转移到旺角张础(又叫“大张”先生)那里。从九龙城到旺角,沿路都有日军岗哨盘查行人。我进行乔装打扮通过重重关卡,完成了转送电台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在申光的安排下,我的母亲和妹妹2人回原籍高要家乡暂住,我返东江游击区。待全部“家”产处理妥当之后,在一个晴朗的早晨,我和戴机、江群好会合,随身携带着不多的行李,跟着交通员,混在难民里面,翻过大雾山,进入东江宝安白石龙游击区,继续我的电台生活,这时已是1942年的初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东纵的通讯兵</b></p><p class="ql-block"> 从城市到农村,从和平环境到战争生活,对我来说又是一件新鲜事物。我到宝安白石龙抗日游击区时,部队的力量还不是很大,活动地区比较狭小,我们电台跟随着政委林平同志活动,大部分时间住在山上的草寮里,还得经常转移,生活艰苦,工作和学习的条件很差,但由于我们大多数都是共产党员,年青活泼,电台自领导到学员都情绪饱满地工作和学习。</p><p class="ql-block"> 当时戴机是电台台长,江群好是报务员,我算是一个老学员,他俩仍是我的老师。我以学习报务技术为主,亦学机务技术,急用先学,收发报课主要是学习英文字码、阿拉伯数码的抄收和拍发,英语会话,通报勤务用语;机务课主要学习无线电基础知识和电台的使用及维修。此外,还要牢记电报明码约2000字左右,一个中文字由4个阿拉伯字拼成,须得苦钻巧学。同时,我还要学会在香港时没有的课程,如焊接电源,把许多节大号电池焊成一个大“饼”;用嘴巴练习收发报,一有空就从嘴里发出“嘀嘀哒哒”的音响,嘴巴变成了“高频喇叭”和电键。</p><p class="ql-block"> 随着部队力量的扩大,电台的驻地也从宝安迁到惠阳又迁到九龙新界,学员也陆续增多,何太、潘雪琼、韩继元和丘海生、李文等先后来到电台,由“大张”先生教我们学机务知识,从磁生心、电生磁的原理学起,大大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p><p class="ql-block"> 在1943年12月2日,正式成立东江纵队前后,电台人员增加,机制逐步健全,联络台和新闻台正式分开。我到新闻台工作,晚上抄新闻,白天译明码,有时人手少了,就两个人轮换,睡两个小时起来换班抄收两个小时,真有点像机器人。我们抄收延安发出的整党文献时就是这样,当时是在土洋村的小教堂附近。后来随着学员陆续结业,新闻台人手增加,如果环境许可白天也抄收。新闻稿除供给领导参阅外,还向《前进报》发稿,把党中央的指示,八路军、新四军的战况以及解放区的建设和对敌斗争的消息,传播给整个东江纵队。新闻台工作虽然单调,没有机密性,但我们工作得甚欢,在战争环境许可时,我们就下海去摸鲍鱼,改善伙食:或在大风大浪时畅游沙鱼涌;我们在九龙新界、半天云、大山围等地山上搭茅草寮住宿,在附近海边的沙滩上留下了不少足印。</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的烽火越烧越旺,东江纵队日益壮大,各抗日游击根据地需要加强通讯联络。上级决定我和吴文辉、余绿波、李子芬4人随特委罗范群到新建立的粤中人民抗日解放军担任组建电台的工作。我们在1944年春天,离开了哺育我们成长的东江,从大鹏湾的海边走到中山的五桂山,在辽阔的粤中大地上,竖起了第一竿“红色”的天线,发出了永不消逝的电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海外赤子献青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一缅怀东纵派出的报务员吴文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余绿波</span></p><p class="ql-block"> 吴文辉,原名郑华玉,广东中山县平岚洪山头堡村人。父亲是非洲华侨,母亲是非洲人。吴文辉出生于非洲,1932年随父亲回到家乡就读。后来他去香港读无线电专业,学习机务技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毅然从香港回到中山县参加抗日活动。1938年参加我党外围组织——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1939年日军两次侵犯横门,他两次都参加抗先的战地工作队,奔赴横门前线,打击和赶走日军。战斗中他表现很非常英勇顽强。平时他在工作上任劳任怨,出色地完成任务。因此,由郑永辉、郑仲基、郑捷佳等同志介绍,他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虽然中山军民团结合作,打击日军的多次进攻,但国民党当局不仅不支持群众抗日救亡工作,而且蓄意要解散抗日先锋队。为了保护这支队伍,吴文辉和黄旭、陈积、梅雨等一批抗先队员接受组织安排,建立中山抗日武装斗争核心,在五桂山区的企和、沣沙、南庄一带活动。同时,吴文辉还抓住各种机会收集一些无线电零配件,自己装配一台无线电收音机。从此,战斗在闭塞的农村的陈积、黄旭等同志能及时收听到新闻和音乐,既了解时局的变化,又丰富了生活。记得有时听音乐广播时,吴文辉就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地跳起非洲舞蹈,显得那么年青、活跃,给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战友们带来欢乐。</p><p class="ql-block"> 1940年组织上调吴文辉到交通站工作,他除了负责传递信件之外,还和抗先队员一起在三乡一带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他白天和农民群众一起劳动,晚上教群众读书识字或演戏、唱抗日歌曲。他热情洋溢,朝气蓬勃,不畏艰难,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给抗先队员留下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日军占领中山县后,组织上安排他教书,以此掩护,做地下工作。1941年秋,地下党李进阶同志派他到顺德县勒流南胜围建立护耕队,担任副队长,并团结镇长廖竹溪先生共同抗日。由于他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所以在独立工作环境中,能以扎扎实实的作风,克服种种困难,胜利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1942年秋冬之间,由于我党领导的中山抗日义勇大队迅速壮大,组织上调他到中山县五桂山区主力中队任副队长。</p><p class="ql-block"> 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珠江三角洲抗日游击队遵照党中央和省临委的指示,派遣主力武装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并决定建立无线电台,以便与在东江的广东省军政委员会联络。1944年初,吴文辉奉命从五桂山区来到东江纵队司令部无线电台学习报务技术。在一起学习的还有丘海生、张婉玲、李子芬和我共5位同志。当时他已逾而立之年,记忆力不如我们,但他从不气馁,以顽强的精神,勤学苦练,克服种种困难,终于熟练地掌握报务基本功。在学习无线电机务方面,他一丝不苟地狠下功夫,经常向张础老师问这问那,直到弄清楚每一个原理才肯罢休。</p><p class="ql-block"> 1944年10月,我和他以及李子芬、伦永谦先后从东江纵队调到中山县,派到即将挺进到粤中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中区纵队司令部(挺进部队到达中区后,番号改为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电台工作,吴文辉任电台指导员,并负责电台机务工作。</p><p class="ql-block"> 我们随部队越过三角洲的河叉水网,挺进到鹤山一带中区抗日前线。但是,国民党顽固派实行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政策,对我挺进的抗日部队,不仅不密切携手合作,团结抗日,反而疯狂采取堵截、“扫荡”等等内战行动。我部队的斗争条件非常险恶艰难,既要不断向粤中人民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工作,又要不断行军打仗。我们的电台刚组建就受到极大的影响。在那困难的环境中,吴文辉以分秒必争的精神,利用战斗的空隙,抓紧发射机的组装、调试。由于天线和发射机输出部分不匹配,他对组装的机器装了又拆,拆了又装,一会儿加线圈,一会儿又减线圈,不断校对频率,忙个不停。他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令我们几位战友经久不忘,他的行为使我们深深认识到沟通电台通信联络是通信兵的神圣职责。</p><p class="ql-block"> 1945年2月中旬,刚刚过完春节,细雨霏霏,天寒地冻。部队从高明的小洞出发,于22日上午到达新兴县的蕉山村住宿。由于连续的长途行军,部队疲惫不堪,吃过早饭后,战士们躺在地上很快就进入梦乡。为了保证通信及时畅通,吴文辉提前起床烘烤收发报机。下午4时左右,突然在驻地不远的地方传来了一声枪响,紧接着又是第二声,原来是国民党一五八师分兵三路向我军驻地袭击。吴文辉马上大声呼喊:“同志们,敌人来了!”我们立即背上行装和机器,冒着枪林弹雨,朝着副司令员谢立全同志指挥的突围方向,冲出敌人的火力网。摆脱敌人包围之后,经过20多天的长途跋涉,两支突围出来的部队,终于在恩平县驹勾咀马石村会师。在会师的长长行列里,竟然找不到吴文辉。后来询问了和吴文辉在一起的叶佐平,他怀着万分沉痛的心情告诉我们:突围开始时,吴文辉背着一部机器冲出村口,跟着部队政委罗范群、政治部主住刘田夫以及广东省委领导连贯等同志。第2天他背着电台机器向着天露山方向突围,罗范群看见他体弱走得慢,就让警卫员留下照顾他。可是当大部队到达天露山顶一个小山窝夜宿的时候,警卫员跑来报告说:“吴文辉同志因爬不上天露山,已就地掩蔽。”</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听完叶佐平的叙述后,无不感到悲痛,有的同志泪如泉涌,泣不成声。但是我们不相信他就这样永远离开我们。于是,我们总是怀着一线希望,一次又一次地向上级打听有关吴文辉的下落,后来终于证实他牺牲了。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同志,为了救国,他毅然从非洲返回祖国,参加抗日。在那披荆斩棘的征途中,每逢部队行军的时候,他都习惯地担当电台的后卫,关心大家的安危,唯恐同志们摔跤或掉队。当遇深沟或难走的地方,他总要扶着战友们走,让战友们顺利地通过后,才赶上队伍。为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他经常和大家谈心,及时解决同志们的思想疙瘩。为活跃大家的情绪,他有时开玩笑地对我们说:“由于生在非洲,我什么都不怕,就是怕冷。”他的话使我们捧腹大笑。由于他性格开朗,感情真挚,热情大方,富有幽默感,又长着象非洲黑人的脸孔,因此,同志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国际友人”。这位热爱祖国的海外赤子,为了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终于在抗战胜利前夕离开了我们。自那以后,我们再也得不到他循循善诱的教诲,再也见不到他那动人的形象了。他献出宝贵的生命已经44个春秋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p> <p class="ql-block">整理/概述</p> <p class="ql-block">  粤中游击区处在广东省的中南部,面临南海,毗邻港澳。粤中区的西部和中部山脉起伏连绵,地势险要,东部和南部多为平原、丘陵,江河纵横交错,区内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港口码头林立,是联系海内外的重要门户,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是解放战争时期华南游击区的一个战略区。</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爆发,粤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时,港澳同胞与海外华侨组织了各种回乡服务团与内地人民并肩战斗,全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随着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粤中游击区中共地方组织在艰苦复杂的斗争中得到了壮大和巩固。1939年1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成立中共中区特委,书记先后由罗范群、刘田夫担任,领导粤中游击区党的组织活动。</p><p class="ql-block"> 中共广东省委积极利用统战关系,通过合法的形式,抓紧在东江、珠江、琼崖和潮汕地区先后建立了我党领导或掌握的人民抗日武装。</p><p class="ql-block"> 1940年3月,中山县沦陷。5月,中山县委建立抗日游击小队,从1941年9月开始中共南番中顺中心县委决定开辟中山县五桂山区抗日根据地。</p><p class="ql-block"> 1943年2月,中共广东省临委和东江军政委员会决定成立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指挥林锵云,政委罗范群。1944年10月1日指挥部撤销,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的基础上,成立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中区纵队,司令员林锵云、政委罗范群、副司令员谢立全,部队发展到2700余人。当时,中区纵队主力400余人挺进粤中地区,其余部队2000多人留在珠江三角洲坚持斗争。同年12月,由于形势发展需要,按照中共广东省临委和东江军政委员会的部署,撤销了中区纵队番号。原中区纵队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活动的部队,在1944年11月14日,经中共中央批准,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司令员林锵云,政委梁嘉,副司令员谢斌。于1945年1月15日,珠江纵队发表宣言,公开宣布成立。</p><p class="ql-block"> 在1944年冬在新会、鹤山、台山、高明县的人民抗日武装隶属中区纵队,于1945年1月20日,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发表成立通电,公开宣布成立,司令员梁鸿钧,政委罗范群,领导活动在粤中地区各地的人民抗日武装,2月,梁鸿钧在战中不幸牺牲后,由谢立全代理,政委罗范群,推动了粤中游击区抗日武装斗争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区人民武装部队继续沿用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番号。1945年10月,根据广东区党委的指示,撤销原中区特委,成立中区临时特委,书记罗范群,副书记刘田夫、谢创,实行地方和军队的统一领导。1946年6月,根据国共两党和平谈判,签订的东江纵队北撤协议,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部分人员奉命随东江纵队北撒山东。中区解放区留下140多名武装骨干,由吴桐、李德光等率领。分散坚持隐蔽斗争,其余人员安排复员。广东党组织进入了艰苦的隐蔽斗争阶段,留在粤中地区坚持斗争的武装人员和复员人员,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复“清剿”,残酷迫害,被迫开展自卫斗争,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终于渡过难关,保存了力量。由于斗争形势严峻和中区临时特委主要领导参加北撤,中共广东区党委决定,撤销中区临时特委,粤中地区党组织实行特派员制,特派员先后由谢创、谢永宽担任。1946年11月,广东区党委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作出恢复武装斗争的决定。1947年3月,粤中地区特派员谢永宽参加广东区党委举办的干部学习班,回来即向粤中地区负责干部传达广东区党委关于恢复武装斗争的指示精神,恢复粤中地区的武装斗争。同年7月,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派郑锦波任粤中地区副特派员,具体负责武装斗争的组织领导工作。1948年3月,撤销粤中地区特派员,成立中区地委,书记谢创)。建立中区部队,司令员兼政委谢创。同年6月,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加强对粤中地区武装斗争的领导,正式决定成立粤中分委,书记冯燊,和军分委,隶属香港分局领导。1949年6月27日,经同意,撤销粤中分委和粤中军分委,正式成立中共粤中区临时委员会,书记冯燊,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司令员吴有恒、政委冯燊,副司令员欧初,副政委谢创,隶属中共中央华南分局领导。粤中纵队至1949年11月全区解放时,部队发展到1.6万多人。粤中纵队指战员及牺牲的革命烈士,为粤中人民乃至广东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粤中地区解放后,纵队撤销,下属各支队分别参加所在地的整编。</p><p class="ql-block"> 粤中游击区的电台、机要工作始于抗日战争时期,是省委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而决定。当时在国际上主要是反法西斯战争的节节胜利。西线是苏联开始反攻,东线是美国在太平洋出兵。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战争节节败退。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处于反攻阶段。而国内形势则是华东华北战场抗日战争力量日益壮大发展。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反攻,处于主动战略地位。在大反攻的前夕,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华南日寇处于困境,但又想作垂死挣扎。我党积极开展军事斗争,到处打击敌人,收复了不少据点,扩大了革命根据地和游击区,军事形势越来越好,政治影响越来越大,群众要求解放自己越来越心切。为了迎接和配合国际国内反法西斯和抗日战争大反攻,1944年10月,根据中共广东省临委的指示,东江纵队派出电台机要人员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中区纵队建立电台通讯联络。</p><p class="ql-block"> 1945年1月,中共中央批准撤销中区纵队,分别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和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时,因珠江纵队没有建立电台机要通讯工作,原中区纵队的电台和机要人员全部跟随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挺进中区活动。并于解放战争时期,粤中游击区的电台机要工作,经历了分散隐蔽斗争到恢复公开武装争两个阶段,经过全体电台机要人员的艰苦奋斗,保存了实力,得到了发展,直至粤中全境解放,粤中纵队撤销,才胜利地完成了光荣的历史使命。</p> <p class="ql-block"><b>#粤中游击区电台机要工作的建立发展#</b></p><p class="ql-block">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中区纵队的电台机要工作,是在1944年10月,根据中共广东省临委的指示,东江纵队派出台长伦永谦,指导员吴文辉,报务员余绿波、李子芬,机要组负责人叶佐平到中区纵队建立电台,以沟通省临委和东江纵队同粤中地区党组织和武装部队的联系。其任务一是要建立联络台与省临委和东江纵队通报;二是抄收新华社新闻电讯,供领导参阅;三是培训报务学员。当时,中区电台培训班有报务学员黄磊、张健、杨铭、曹冰、汤健平、黄华强,还有电台事务长李新韶。期间,伦永谦、叶佐平电台随中区纵队进入到粤中地区活动。</p><p class="ql-block"> 中区纵队建立电台所使用的机器,是由打前站的伦永谦和吴文辉在中山装配起来的。那时,中区纵队从敌人缴获的机器配件不够装用,于是领导派伦永谦化装成商人,经过日伪重重关卡到达澳门,然后通过地下党的同志想办法把买好的机器运回五桂山。吴文辉是负责机务工作的,他和伦永谦一起,利用战斗空隙抓紧组装机器。他们对组装的机器装了又拆,拆了又装,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终于把收发报机组装起来投入使用。在试机时收到了延安新华社的新闻电讯,电台正式开展工作。但中区纵队与东江纵队经过一段时间的联络,东江纵队听到粤中的呼叫,中区纵队却收不到东江纵队的讯号,始终与东江纵队联系不上,没有完成密码通讯联络任务,只是在收听新闻方面发挥了作用。罗范群政委安慰电台的同志说:“虽然联络不上东江纵队,但你们抄收了党的七大开幕消息及重要文件,可了解整个国际国内形势,对部队起了很大作用。”</p><p class="ql-block"> 1945年1月,经中共中央批准成立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同时撤销了中区纵队。原在中区纵队工作的电台机要人员全部跟随已采用新番号的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进入新开辟的区域。但不断受到国民党的袭击,战斗频繁。1945年2月22日,部队宿营于新兴县蕉山村,突然被国民党反动军队三面包围袭击,炮弹爆炸声和轻重机枪声响成一片。电台的同志们临危不惧,余绿波、李子芬、张健、黄磊、杨铭、曹冰、汤健平和李新韶八位女同志,迅速收拾好机器、行装冲出门外,一时分不清突围方向,就暂时隐蔽在一片蕉林中。刚好台长伦永谦回驻地检查,发现了她们,随即带领她们冒着密集的弹雨,爬上山坡向着后山突围出去。当时,曹冰在滑下山坡中跌断腰骨,严重受伤,情况更加危急,但是,大家的共同决心就是无论如何也要保护好电台机器。为了尽快冲出敌人的火力网,她们扔掉背在身上的毛毡和衣服互相搀扶以最快的速度通过一片开阔的田野,敌人的子弹把稻田里的水打得四处飞溅,非常危险。电台全体人员经过千辛万苦突围出来,保护了电台的安全,不幸的是在这场战斗中吴文辉指导员和报务学员黄华强光荣牺牲了。吴文辉出生在非洲,为了救国,1937年他毅然回到中国参加抗日,1938年加入中共外围组织——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他有着非洲血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国际友人”,这位热爱祖国的海外赤子,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永远活在电台人的心里。抗战胜利后,电台机要人员叶佐平、黄磊被调回东江纵队,并在1946年初派往海南岛帮助琼崖纵队恢复电台机要通讯联络工作。</p><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初期,广东区党委根据国共两党关于东江纵队北撤谈判的协议,要求留下坚持隐蔽活动的武装人员暂不主动开展武装斗争,部队以“灰色面目”出现。从此,粤中游击区的武装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粤中地区的电台人员也随着形势的变化作了相应的安排:李子芬、张健跟随东江纵队部队北撤山东,汤健平回乡读书。留下的人员坚持隐蔽在开平北炎乡的一座碉楼里。楼上是电台人员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楼下是伦永谦以老板身份作掩护开设的杂货店。曹冰、杨铭白天在小学当老师。他们一直坚持白天打工、教书,晚上回到碉楼楼上,由伦永谦、余绿波负责抄收新华社新闻电讯,曹冰、杨铭负责译报,后送领导阅。1946年初至1947年8月,伦永谦、余波绿、杨铭、曹冰先后调离粤中,电台工作结束。</p><p class="ql-block"> 1949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同时,纵队组建了电台,以沟通与上级机关的机要通讯联络。中共中央华南分局调派香港新华分社工作的报务员周荣前来担任电台台长,派分局机要科机要员曹冰担任机要组长。当时,曹冰携带放在头蜡盒底层的密码本,从香港秘密回到粤中游击区。一起在粤中纵队电台工作的还有报务员汤健平、汤耘、黄英等。纵队的电台机要工作正式建立起来后,因电台发报设备的原因,联络台一直没能开通,与上级领导机关未能开展电台机要通讯联络工作。电台只负责抄收新华社新闻电讯,供纵队领导参考。1949年11月,粤中纵队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解放了粤中地区全境,纵队部队整编。从此,粤中纵队电台机要工作任务结束。电台机要人员胜利地完成了党交给的光荣历史使命,坚决服从组织分配,奔赴新的工作岗位。</p> <p class="ql-block">  蕉山战斗突围出来的部分电台人员,在1985年到蕉山战斗革命烈士陵园缅怀战友。</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黄磊、余绿波、曹冰、</p><p class="ql-block">中排左起:李新韶、叶佐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