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西古镇

<h3>   余 西 古 镇<br> 一一走进中国传统村落<br> 遊览余西龙街面貌<br><br>  知道余西,为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所辖,地处长江口北岸,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br>  据《地方志》记载,余西古名余庆(庆余),因城廓形似龙,又名龙城(地)。始于唐末,兴于北宋,盛于明清。古时,当地人主要以煮海为盐谋生,明朝时人口猛增,主要来自于“洪武赶散”,即明初朱元璋强行把大量人口从江南迁至江北煮盐,逐步发展形成,使用吴语。在二甲还没有出现的时候,这里就已经是古通州东南沿海的第一个盐埠。曾有护城河及城墙,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也是我国蓝印花布的发祥地。古镇内古迹众多,名人荟萃。有龙街、精进书院和钱氏牌坊等古遗址及曹顶等众多名人。这些遗址和名人不仅见证了古镇的繁荣历史,也展现了当时人们生活的状态和文化风貌。多少年来,古镇也几经苍桑,现在被列为江苏省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总想着找个时间去看一看。<br> 冬至这天,在网上看到了南通市围绕南通新机场所绘制的部分规划设计图。南通市政府在规划中除了完成新机场的一糸列相关配套建设,还围绕新机场进行产业规划,建设服务性城镇,形成产业格局,而二甲镇恰是南通新机场的选址所在。南通新机场的建设规模庞大,起点国际化,规划中寸土寸金,当看到政府保留了二甲镇余西传统村落的原貌时,特别高兴。古镇在本地并不算远,当即决定下午就与家人驱车前往,一探究竟。<br>  由南通市区行至余西古镇约40公里。下车后,周身顿感乡村寒风阵阵,街面上也只见几个人往来着。环顾四周,道路宽敞,房屋整齐,卫生干净,与想象中的古镇相比满是现代感。经与当地人了解,目前古镇上与《地方志》上记载的“古迹众多,人文荟萃”似已遥远,能见到的“古迹”并不多,但现今仅有几处也颇有看点,保存尚属完整,历史面貌清晰可辨,于是决定直奔余西龙街。<br> 龙街街长二百多米,南北走向,一眼望不到头。街面道路宽不足三米,路面铺满了大小不等的碎石,街面道路上东西两侧的房屋门挨着门、户连着户,现在只有几户人家居住于此。具说余西古镇曾经是牌坊林立的地方,可现如今只留下了龙街上的两座:一座是位于龙街正中的“孝子坊”,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是乾隆亲赐的石牌坊,以表彰余西曹溥孝母;另一座郁氏牌坊,坐西朝东,上刻“节孝”二字,同样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br>  在龙街上,我忙着用手机记录着这些遗迹,顺便回头问孙儿:“你都看到了什么?”孙儿说:“看到了破落的房子。”我为不到四岁的孙儿能用“破落”二字窃喜,可又在想,你怎会懂得,这些沿街两旁破落的房子古时候都是商铺,开店时会将木制窗门拿下来,以房子的高矮来确定交税的标准呀!看着这些破落的房子,有的房屋分上下两层,高度已接近现代楼房的一层半高,有的一伸手就能触摸到“猫儿头”。那些高低错落的屋脊、斑驳的院墙、裸露在外的青砖,都是这条龙街风霜的见证;那些石板、碎石、雕花的铁锁、锈迹斑斑的门牌号以及废弃的建筑,散发着一种沉静的美,好像在述说着岁月中的心事;那些街面道路两旁店铺纹路纵横的木板门,看上去显得那样厚重和懒散,似乎也在述说着当时的商贾云集,贸易兴盛,何其繁华。<br>  如今龙街保留下了历史的痕迹,可时光流逝,那些曾经的繁华就如同风花雪月般,美丽而短暂。<br>  往返途中,古镇的身影仍在脑海。古镇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它以其独有的魅力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吸引着我,在南通空港转型高速发展的这一历史时期,能更好的保护和使用古镇这笔遗产,也许是我记下这些文字的初衷吧。<br>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时光最短的一天,当穿越时光隧道,去握手余西古镇,拥抱余西龙街,仿佛走了1000多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