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大槐树

水清云淡

&nbsp; &nbsp; &nbsp;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一个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旅游胜地,位于山西洪洞县城内,占地面积约3.5平方公里。景区内有广济寺、移民浮雕图、根字影壁、祭祖广场等主要景点。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全国唯一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民祭圣地,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和祭拜。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8年10月,正式授牌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nbsp; &nbsp; &nbsp; &nbsp;旅游景区的正门,其造型为槐根,东西跨度20米,高度为13米。根雕大门的设计古老沧桑、伟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劲有力,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 &nbsp; &nbsp; &nbsp; &nbsp;正对大门的是一面“根”字影壁,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大大的隶书字体由著名书法家张仃题写,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端庄,特别是“根”下方最后一捺,隐含象形而寓意深邃,既代表众多移民走向外地,也代表移民后裔迈入寻根问祖的根基。 ‌&nbsp; &nbsp; &nbsp; &nbsp;“根”字影壁后是古大槐树赋‌,它是一篇描绘洪洞大槐树及其历史背景的文学作品。该赋详细描述了洪洞大槐树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元末明初大移民中的象征意义。赋中提到,洪洞大槐树不仅是移民们的集合地点,更是他们离别故乡的象征。赋文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移民们的艰辛与坚韧,以及他们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nbsp; &nbsp; &nbsp; &nbsp;大槐树献殿是一个高规格的祭坛,主要用于摆放供品,也是主祭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它位于祭祖活动区的中轴线上,建筑面积为1250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五间,采用单层重檐设计,四周有廊围,建筑风格仿明代全木结构。献殿的十字歇山屋顶与戏台连为一体,其高度和跨度在山西省内都是首屈一指,展现出极为壮观的视觉效果。‌<br> <br><br>“朝堂决议”雕塑‌<div><br><div>&nbsp; &nbsp; &nbsp; &nbsp;这座雕塑再现了明太祖朱元璋在朝堂上做出移民决策的场景,反映了明朝初期大规模移民活动的历史背景‌。</div></div> &nbsp; &nbsp; &nbsp; &nbsp;明朝初期,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中原地区人口锐减。明太祖朱元璋采纳了户部郎中刘九皋和国子监宋讷等人的建议,决定从人口稠密的山西向中原地区移民,以恢复经济和发展生产。这场移民活动从洪武初年开始,持续了数十年,洪洞大槐树成为移民的集合点,象征着离别的故乡‌。<br><br> <br><br>“大槐树下”雕塑‌<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这组雕塑所反映了当时在大槐树下移民的情景。不仅再现了移民的起点,还象征着无数家庭的离别与重逢‌。</div> “讲不完的故事”雕塑‌<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这组雕塑反映了移民到达迁入地后安居乐业的情景。展示了当年外迁时的青年壮丁已经变成了老人,还在给子孙后代讲述着迁民的故事‌。</div> ‌“解手”雕塑‌<div>&nbsp; &nbsp; &nbsp;</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这个雕塑的由来与明朝初年的大槐树移民事件密切相关。当时政府为了防止移民逃跑,用绳子将他们捆绑起来。在长途跋涉中,被押解的移民如果有大小便的需求,只能向押解的官兵请求“解手”。时间久了,大家就习惯用“解手”这个词来称呼“大便”和“小便”。至今,洪洞县的卫生间还被称为“解手场”‌。</div> 移民浮雕图<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三组浮雕以大槐树为背景,自左至右为:移民国策、移民惜别、移民迁徙。中间有文字隔开,以文释画,文画互彰。具体讲述了大槐树移民的起因、槐乡人们别离乡土、迁徙途中的情景。</div> ‌“家”字景墙<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家”字景墙,为景区又一绝— 特色刻字景观墙。整体高5.8米,长10米,单面青砖,壁上庑殿式顶,顶下为砖雕椽和斗栱。该景墙的主体为中间“家”字题刻,由我国著名书画家董寿平老先生所题写。董寿平是洪洞县杜戌村人,他饱含深情的“家”字题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两边篆体“故乡”、“故土”与“家”字互相映衬,意义深邃。景墙的整体雕工技法娴熟,线条自然流畅,纹饰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div> &nbsp; &nbsp; &nbsp; &nbsp;“家”字景墙与“根”字影壁,无论在展现形式上还是在内涵意蕴上都异曲同工,因此并称景区“双绝”。 古大槐树处碑‌<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此碑建在第一代大槐树的遗址上。碑高一丈零五,宽二尺四寸有余,碑冠在盘龙细雕之中篆书“纪念”二字,碑阳镌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字‌。</div> &nbsp; &nbsp; &nbsp; &nbsp;古大槐树处碑的修建可以追溯到民国三年(1914年),由贾村人景大启发起,并在大槐树生长过的地方立了一块大石碑。碑的正面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刚劲挺拔的隶书大字,碑的阴面则刻有六百多个字的《重修大槐树古迹碑记》,记录了修复大槐树迁民遗址的动机、经过和意义,还追忆了迁民的原因、大概情况和迁民后裔们的思家恋乡之情‌。 第二代大槐树‌<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由第一代大槐树滋生,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当年移民告别故土时,无不把大槐树当作家乡的象征,迁入新地后,纷纷在庭院种植槐树,寄托对故土的思念。</div> <br>大槐树石经幢‌<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石经幢‌是广济寺的遗物,建于金代承安五年(1200年),是明代大移民的重要见证。经幢由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共四层十五级,总高9.4米。其雕刻艺术古朴深厚,书法刚劲流畅,浮雕栩栩如生,体现了金代雕刻艺术的高水平‌。</div> 大槐树(中国根)<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第一代大槐树‌是汉朝时期所植,历经千年风雨,是世界上最大的槐树之一,被誉为“东方古树第一树”。这棵大槐树已有超过2500年的历史,树高27.75米,树冠直径33.8米,树干巨大,需要20多人才能合抱。大槐树不仅是自然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中华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div><br> &nbsp; &nbsp; &nbsp; &nbsp;大槐树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它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大规模移民活动。明初的大移民活动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涉及从大槐树下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影响深远。这些移民活动不仅改变了中国的人口分布格局,也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nbsp; &nbsp; &nbsp; &nbsp;目前,洪洞大槐树已经不是最初的第一代大槐树,而是经过多次重生和更新。第一代大槐树在明初仍然生机盎然,但后来干枯并被汾水冲毁。第二代大槐树在明朝末年干枯,1974年被飓风吹倒后重新树立,并采取了防腐措施。如今的大槐树是第三代大槐树,历经上百年的生长,现已亭亭如盖‌。 &nbsp; &nbsp; &nbsp; &nbsp;大槐树祭祖堂‌是整个祭祖园的核心建筑。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阔112米,进深55米,总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建筑风格为仿明代建筑,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堂内设有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体现了传统文化和“祭祖”主题‌。 &nbsp; &nbsp; &nbsp; &nbsp;祭祖堂两边围栏是雕刻精美的石栏板,共有594块,上面雕有297幅民间吉祥图案,柱头为含苞待放的莲花。殿内四周有手绘52幅移民壁画,展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 &nbsp; &nbsp; &nbsp; &nbsp;祭祖堂不仅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也是天下民祭第一堂。它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还突出了“祭祖”主题,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祭拜。 <p class="ql-block">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如今,大槐树已经成为洪洞县的标志性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上照片拍摄于2024年9月,现编辑成美篇,已作分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谢谢观赏浏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