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坎儿井的秘密

雨荷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坎儿井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为什么这项工程能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它又为什么能与四川的都江堰、广西的灵渠,并列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如何在这片干旱的土地上创造出生命的奇迹?如今这项有些两千年历史的伟大工程正在逐渐消失,这又是为何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你踏进神奇的新疆大地时,你会发现一个个排列有序的隆起的圆形土丘,这就是坎儿井的竖井。但坎儿井并不是真正的水井,是人工开凿的地下暗河,它可以把地下水引到地面上来,用于当地居民生产和生活。要知道新疆吐鲁番盆地,这里不仅热还极度干燥,全年几乎不下雨,平均年降雨量只有16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人送外号“火洲”。但是,却以瓜果飘香、绿洲而闻名,这一切都和这项古代超级水利工程坎儿井密不可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怀着激动和期待的心情,在今年9月17日随团二次打卡了位于吐鲁番市高昌区亚尔镇新城西门村的坎儿井乐园(21年8月打卡坎儿井民俗乐园),也被称作老坎儿景区,是一处让人叹为观止的水利工程遗迹。乐园内流水淙淙,林木参天,景色迷人。带窗墙壁图案色彩艳丽,有悠长的绿荫葡萄长廊,有明渠环绕的假山,有平展如毯的草坪,有别具风格的中心展厅,让人爽心悦目,胜似世外桃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坎儿井是我国新疆吐鲁番一项重要的灌溉系统,被誉为“地下运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人们利用掏挖地下暗渠的方式,将天山雪水引流至地面,进行灌溉和生活用水。最早始建于汉代,完全人工开凿,一个完整的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竖井用于施工和通风,暗渠引导地下水,明渠用于输水,蓄水池用于蓄水。目前吐鲁番现存坎儿井有1200余条,其中有水坎儿井近190条,年径流量为1.14亿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积近10万亩,至今仍在持续发挥效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坎儿井巧妙地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不耗费任何动力和资源,将春夏季节渗入地下的雨水、冰川及积雪融水引出地表进行灌溉。以满足沙漠地区的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需求。坎儿井不会因天气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保证了自流灌溉,防止了水份的流失‌。可以说,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就没有吐鲁番文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坎儿井并非只有中国有,但是在中国坎儿井只有新疆有,新疆原有坎儿井1784条,其中位于吐鲁番地区的就有1237条,占全疆总数的70%,总长度达到5272公里,相当于黄河的长度。截至2024年4月,新疆现有坎儿井数量为1540条,其中吐鲁番有1108条。这些井渠如同大地的血脉,蜿蜒曲折地穿行于地下,将遥远的水源引入农田,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作物与生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葡萄文化长廊是乐园内最有人气的景点,这里展示了多种多样的葡萄种类,漫步长廊,不仅可以欣赏到茂密的葡萄藤蔓和累累硕果,还能感受葡萄园的生机勃勃。如果赶上葡萄采摘的季节,还能体验采摘葡萄的乐趣,感受维吾尔族的风土人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天正好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本是家人朋友团圆的节日,今年跟团来了新疆,领队安然和小龙女给大家准备了月饼,并在葡萄架下拍视频共祝家人中秋快乐!2024年,我们在新疆吐鲁番过了一个终生难忘的中秋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沿着葡萄长廊来到了梦中花廊区,这里已经没有了鲜花。从宣传牌子上了解到,全新疆坎儿井暗渠的总长度为5272公里,明渠长度为313公里,竖井总数为172367个,竖井总深度2593公里。蓄水池(涝坝)总数为416个。坎儿井纵横交错,宛如人体血脉遍布吐鲁番。新疆坎儿井从50年代末期到2003年每年平均干涸減少23条;2003年至2009年每年平均干涸减少32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地面施工展示区域和砂岩浮雕墙,通过模型和浮雕展示了古代吐鲁番劳动人民开凿坎儿井的场景和过程,帮助游客更好地理解坎儿井的历史变迁、文化底蕴和结构原理。在没有挖掘机的年代,这里的人们徒手挖出了一条世界上最大最复杂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让沙漠变成了绿洲。可以说,坎儿井是绿洲文明的源头,孕育了吐鲁番古老的绿洲文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绞盘式辘轳是坎儿井匠人下井底时,由一名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坐在绞盘架子上,用脚踏板控制下降速度,把匠人安全的送入上百米的井底,也可用畜力提土方用。在当时可以说是运用力学原理的较先进的升降设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畜力辘轳是以畜力为动力的一种坎儿井升降设备。适用于竖井深度十几米坎儿井的施工,大大降低了人工开挖的劳动强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坎儿井博物馆依托一条有800年历史的坎儿井建造,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部分有展览厅,地下部分是暗渠,游客可以通过展览厅了解坎儿井的历史背景、挖掘过程和结构分布‌。</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地下部分就能直接下到坎儿井内部,直观看到暗渠中清澈的流水,地上烈日炙烤着大地,地下清凉宜人,简直就是冰火两重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842年林则徐‌在新疆期间,积极投身于新疆的边防、垦荒屯田,兴修水利,对坎儿井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并改进了坎儿井的设计和施工方法,提高了灌溉效率,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在他和左宗棠的带领下,吐鲁番、鄯善、托克逊等地新挖了300多道坎儿井,彻底解决了当地人民的饮水困难问题。为了表达对林则徐的敬仰之情,当地人民将改进推广的坎儿井称为“林公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新疆第一个坎儿井专业博物馆,我们通过内环形入口通向地下暗渠,亲身感受和直观了解坎儿井的历史、构造和作用。暗渠上铺有玻璃砖,清澈的水流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仿佛在诉说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辛勤‌。正是这些坎儿井把沙漠变成绿洲,还把火洲吐鲁番变成瓜果飘香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坎儿井的构造之精巧、设计之科学,令人叹为观止。它利用吐鲁番盆地特殊的地质结构,将地下水引出地面,实现了对水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坎儿井不仅解决了吐鲁番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还避免了水资源的蒸发与污染,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卓越的治水智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我们钻进10米之下的地下暗渠,顺着100米的通道前行,去近距离接触体验坎儿井地下结构与原理。地下通道深邃而幽暗,周围是坚硬的井壁,可以从下往上看竖井,最后看到暗渠与明渠的交界处,这种体验让我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古人的治水智慧、劳动的艰辛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吐鲁番名气最大的米衣木阿吉坎儿井暗渠上到地面,重新回到宽敞阴凉的葡萄长廊里。吐鲁番上千条坎儿井中,米衣木·阿吉坎儿井是名气最大的坎儿井,已有200年的历史,全长5公里,最深处为80米,日水量可浇地70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葡萄晾房也叫荫房,是葡萄种植户充分利用吐鲁番盆地的光热资源,晾制葡萄干的建筑。在夏季,鲜葡萄经过30—40天的晾制,即可风干为葡萄干。晾房的设计非常独特,四面墙壁满是错落有致的窟窿眼儿的砖坯垒成,孔洞约占墙面的一半,这种设计有助于给晾晒的葡萄挂串透气通风,据说这样晾制而成的葡萄干翠绿如新,甘甜不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至今日,不少坎儿井仍然在灌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如今的坎儿井,也正在慢慢的离开我们,大量的坎儿井干涸甚至消失,平均每20天就要消失一条,如果继续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再过一二十年坎儿井将全部干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主要就是人口的扩张和耕地面积的增加,加大了对水源的需求,大量的利用现代的机井开采地下水资源,造成了地下水位下降,比较浅的坎儿井,也就没有了水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次就是水源补给下降,大量修建的这种水库和防渗渠截获了上游本应该下渗的水量,没有了水源的补充,坎儿井也就自然干涸了,沿用了两千多年的超级工程,也许到我们下一代就不复存在了。可以说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就没有新疆的绿洲文明,坎儿井见证了绿洲的繁荣和发展,是干旱绿洲农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完坎儿井的竖井和地下河流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从地下来到地面,顺着一道明渠,就来到了坎儿井匠人之家。小小院落里,一道清流穿院而过,一边是满眼青绿,另一边却是枯木残根,生态形成鲜明的对比。干旱炎热的吐鲁番,因为这一个个坎儿井,长出了葡萄,才有了一代代人在这里耕种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坎儿井匠人之家完整复原了匠人们的生活场景。院内陈放着匠人们过去用过的各种劳动工具和马车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坐在院子里土台上的维吾尔族老大爷和蔼的和我们说:可以进屋参观,别动屋里东西就行。我说:大爷,可以和您拍张照片留念吗?大爷点了点头,笑容可掬的摆好了姿势,还给我一顶帽子戴在了头上,这就是这张珍贵的照片来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进入屋内,土炕上孩子的摇床、茶壶和墙上的钟表,一切都是匠人们原来生活的真实景象。置身其中,仿佛下一秒就能看到忙碌一天的匠人们放下手中的工具,绑好马车,迫不及待地走进房里抱一抱一天未见的孩子。这个土炕和我们山东七十年代的土炕很像,就好像有种到了家的感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恋恋不舍地和老大爷和老大娘告别,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坎儿井这一传统灌溉工程的魅力与价值。它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坎儿井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是对其价值的肯定与认可,也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启示与鞭策。我们应该珍惜这份宝贵的遗产,传承与发扬其中蕴含的治水智慧与和谐共生观念,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节约用水,从我做起。</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