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美丽而神秘的大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腾冲翻越巍峨的高黎贡山,穿越保山的山山水水来到了我们心目中的宿地,魂牵梦绕的大理古城大地上。</p> <p class="ql-block"> 在到达这神秘地方的拿一刻,我们被城外的那幅硕大的欢迎牌“大理欢迎您”所震撼和温暖。城外的大理呈显的很气魄很现代化,迎面的那几幢银白色建筑有20层高,这在高原地区并不常见,远远望去的确很伟岸高大,气势恢宏。</p> <p class="ql-block">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海拔2090米,东邻楚雄州,南靠普洱市、临沧市,西与保山市、怒江州相连,北接丽江市。</p> <p class="ql-block"> 其东巡洱海,西及点苍山脉,辖大理市和祥云、弥渡、宾川、永平、云龙、洱源、鹤庆、剑川8个县以及漾濞、巍山、南涧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是中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 大理地处高原,却四季温差不大,干湿季分明,以低纬高原季风气候为主,常年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以秀丽山水和少数民族风情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 境内以蝴蝶泉、洱海、崇圣寺三塔等景点最有代表性。大理是云贵高原的一颗璀灿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 大理地区总面积达29459平方公里,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山川秀丽,四季如春,是祖国大西南一块待开发的宝地。全州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这里居住着汉、白、彝、回、傈僳、藏、纳西等26个民族。</p> <p class="ql-block"> 大理是一个以白族为自治民族的自治州,是闻名于世的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据统计,全州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0%,其中白族人口108.53万人。</p> <p class="ql-block">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p> <p class="ql-block">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1858063人。主要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许多白族人通晓汉语。</p> <p class="ql-block"> 大理历史悠久,是云南最早文化发祥地之一。据文献记载,4世纪白族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散布了许多氏族部落,史书中称为“昆明之属”。</p> <p class="ql-block"> 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新石器文化。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以苍山顶峰马龙遗址为代表。</p> <p class="ql-block"> 白族先民就在以苍山洱海和滇池为中心的地区生息繁衍,在河旁湖滨的台地上创造了早期的稻作文明,过着农耕渔猎游牧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迄今3000多年前,剑川海门口出现云南最早的青铜文化。考古发掘表面当时的土著已经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p> <p class="ql-block"> 白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祖国的文明作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 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白族人民在中国领导下,先后完成了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p> <p class="ql-block"> 在白族主要聚居的大理中心地区,采取与汉族地区相同的方式,于1953年完成了改革,并在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p> <p class="ql-block"> 残存着封建领主制的泸水、六库等土司统治的白族地区,采取和平协商方式完成改革。</p> <p class="ql-block"> 在碧江、福贡等人数不多和阶级分化不明显的白族地区,没有把改革作为一个运动来进行,而是发展经济和文化,结合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完成某些环节的改革任务。1956年11月,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p> <p class="ql-block">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州工农业生产发展很快。自治州首府下关市,由建国前的一个消费城市,发展成为滇西重要的工业城市;</p> <p class="ql-block"> 全州建立了电力、机械、汽车修配、化工、造纸、纺织、皮革等工业部门。</p> <p class="ql-block"> 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饰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为尊贵。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一般缠白色或蓝色包头,上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下穿白色、蓝色长裤。</p> <p class="ql-block"> 洱海东部白族男子则外套麂皮领褂,或皮质、绸缎领褂,腰系绣花兜肚,下穿蓝色或黑色长裤。出门时,常背挂包,有的还佩挂长刀。 </p> <p class="ql-block"> 女子服饰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带多用绣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穿白上衣,红坎肩,</p> <p class="ql-block"> 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衬结纽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绣花鞋。</p> <p class="ql-block"> 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p> <p class="ql-block"> 在白族姑娘的头饰上,蕴含着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词语,它就是:风花雪月。它可以这样来解释:</p> <p class="ql-block"> 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穗子是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p> <p class="ql-block"> 妇女头饰更是异彩纷呈:大理一带未婚女子梳独辫且盘在花头帕外面,再缠上花丝带等,左侧垂着一束白绦穗;婚后发辫改为挽髻,盘在头顶,外包扎染或蜡染的蓝布帕,缠素色布条。</p> <p class="ql-block"> 凤羽、邓川、洱源的姑娘喜戴“凤凰帕”;有的地方则头包花毛巾或只将辫子盘头上,再缠一束红头绳;有的地方头饰为“一块瓦”;有的地方头上用多块头布相叠覆盖,最外面的一块布上绣白族人民喜欢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 再外缠多种颜色的头绳,格外美观。妇女们都喜戴玉或银手镯、坠耳环。城镇居民多穿汉族服装,青年人爱着时装。</p> <p class="ql-block"> 白族传统社会是一个具有多元宗教信仰的社会,人们曾信奉原始宗教、佛教、道教和本民族的本主信仰。</p> <p class="ql-block"> 释儒道“三教同源”“万法同宗”,三教相融合,是白族宗教信仰的一大特点。其中本主信仰是白族全民信奉的宗教,本主一词的含义是“本境最高贵的保护神”。</p> <p class="ql-block"> 早在唐朝的时候,当时佛教已传入地处云南的南诏国,南诏的白族先民对观音菩萨极为崇拜,“年年三月十五日,众皆聚集,以蔬食祭之,名曰祭观音处,后人于此交易,传为祭观音街”。这是最早的“三月街”。之后,“三月街”逐渐由宗教庙会演变为民间物资交流会。</p> <p class="ql-block"> 明代白族史学家李元阳的《云南通志》中记载:“观音市,三月十五日在苍山下贸易各省之货。自唐永徽间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变。”清代,“三月街”达至空前的规模和盛况。 </p> <p class="ql-block"> 1991年,大理白族自治州把三月街定为“三月街民族节”。节日期间,中外客商云集,集贸市场活跃。</p> <p class="ql-block"> 由12个县市代表队参加的大型文艺表演,演出霸王鞭、八角鼓、双飞燕、龙灯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此外,还有赛马、洞经音乐演奏、龙舟赛等文体活动。</p> <p class="ql-block"> 尊敬长辈也是白族的传统美德。见到老人要主动打招呼、问候、让道、让座、端茶、递烟。起床后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给老人。吃饭时要让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动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说脏话,不准跷二郎腿。</p> <p class="ql-block"> 一些山区的白族,家庭成员各有比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长辈坐左上方,女性长辈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辈坐下方和上方。</p> <p class="ql-block"> 白族人家的火塘是个神圣的地方,忌讳向火塘内吐口水,禁止从火塘上跨过。白族人家的门槛也忌讳坐人。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妇女从上面跨过。家庭内忌讳戴着孝帕的人进入,认为这样会给家庭带不洁。</p> <p class="ql-block"> 前面提到过的“三月街”是白族人盛大的节日,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除此以外,白族也和汉族一样,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过春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祭祖节。</p> <p class="ql-block"> 逢年过节白族有许多礼仪禁忌。元江县的白族每年的三月会或天子庙会期间,禁止杀生。大理的白族大年初一不准动刀、挑水、泼水、扫地。</p> <p class="ql-block"> 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饭前祭祖时,忌讳外人在场。大年三十,要把借给别人的东西要回来,否则来年找钱不顺,粮食不丰。因而借了别人家的东西,必须在大年三十之前还给别人。</p> <p class="ql-block"> 怒江兰坪白族有“七不出门八不归家”的说法,也就是说大年初七不能出远门,大年初八不能从遥远的地方回家。</p> <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七为女人节,妇女不做饭,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劳动,而是尽情地玩耍;大年初九为男人节,男人休息。云龙县的白族,七月半这一天不准人们到处乱走。</p> <p class="ql-block"> 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家中来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 就是白族的待客礼。</p> <p class="ql-block"> 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酒满敬人,茶满欺人。</p> <p class="ql-block"> 白族的“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特殊饮茶方式,属茶文化范畴。</p> <p class="ql-block"> 驰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时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我们在这里旅游,自然要品尝“三道茶”。</p> <p class="ql-block"> 饮“三道茶 ”也要讲究理数,尽管姑娘们在台上讲茶,实际就是一种茶文化的表演,在品尝完之后少不了是要买些茶叶带回去,否则也太不好意思了,人家毕竟是以这个为生的,至于价钱吗,肯定是比外面的贵,彼此都明白这个道理,可以说是心照不宣罢了,就算是支援边远地区的一种友善行为吧,一种心甘情愿的行动吧。</p> <p class="ql-block"> 据知,以前白族的三道茶一般由家中或族中长辈亲自司茶,现今,也有小辈向长辈敬茶的。制作三道茶时,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样的。</p> <p class="ql-block"> 有这样的说法: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先要吃苦”;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p> <p class="ql-block"> 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内放入少许红糖、乳扇、桂皮等,待煮好的茶汤倾入八分满为止;</p> <p class="ql-block"> 第三道茶,称之不“回味茶”。其煮茶方法虽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p> <p class="ql-block"> 饮第三道茶时,一般是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它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品茶看姑娘小伙子们的表演,是一种幸福的享受。你也可以感受到白族人民的热情好客。</p> <p class="ql-block"> 品茶,作为一种艺术,早在唐代的《蛮书》中就有记载,一千多年前的南诏时代,白族就有了饮茶习惯。</p> <p class="ql-block"> 随着生活的发展,它成了一种独特的茶文化,成了白族待客的独特礼俗。到了明代,以茶待客成了白族人民的礼节,当年徐霞客来大理时,也被这种独特的礼节所感动。</p> <p class="ql-block"> 在他的名著《徐霞客游记》中,对白族的这种品茶方式有过这样一段生动的描述:“注茶为玩,初清茶、中盐茶、次蜜茶。”</p> <p class="ql-block"> 三道茶,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仔细想来也是:人生就如同这三道茶,细细品味,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向原拍摄者致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