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记——小道通大道,精神永流传

王连升

<p class="ql-block">  我因参加中国机械政研会年度课题研究结题会,于2024年12月19日,踏上江西南昌这片红色热土,怀着崇敬之心走进了“小平小道纪念馆”。这一方天地,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诉说着邓小平同志在江西三年零四个月下放生涯的不凡岁月。</p> <p class="ql-block">  以小见大是展馆的特点也是小平同志人生写照,照出一个人生的伟大。</p><p class="ql-block"> 一是小情节体现国家民运的大问题。展览中讲到1970年1月,邓小平和夫人卓琳工资被停发,改发生活费205元,他家里9口人处于困难之中,只好在居住小院里开始种菜、养鸡,并减少自己的开支。这里用了邓小平一张一日三餐的食谱:早餐:一碗糯米酒酿冲鸡蛋,两个馒头,一碗稀饭,一点点豆瓣酱;中餐:一杯水酒,三样素菜(青菜、黄瓜、苦瓜或韭菜)或一样荤菜,一碟豆瓣酱或辣椒酱,两小碗饭;晚餐:一杯水酒,三样素菜,两小碗饭。将家里三位老人一个月的生活费控制在60元内解决。一张菜单就说明了邓小平的生活状态,他就是在这样困难条件下来研究和思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这个大问题。</p> <p class="ql-block">  二是小事件悟出了大道理。在讲到邓小平思想转变时举了一个小例子。那个时期,粮食和副食品供应不足,买什么都要凭票供应,当时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每家每月最多只能买两块豆腐。庄师傅的孩子将买来的两块豆腐高兴地捧过来给爸爸看,一不小心摔掉了。庄师傅心疼坏了,一生气就打了孩子两嘴巴,父子俩都掉了泪。小平同志看到后就想,老百姓还过着这样的日子,难道我们干了一辈子革命,就换来这样的社会主义?这就是一件小事悟出了一个大道理,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社会主义。</p> <p class="ql-block">  三是小道路踏出了改革开放思想的大道路。踏入馆区,静谧而庄重的氛围扑面而来。沿着蜿蜒曲折的小道前行,思绪也仿佛飘回到过去。路旁的展板与陈列,生动地勾勒出邓小平同志在南昌生活工作的情景。曾经,他每日往返于这条小道,从居所到工厂,一步一步,坚实而沉稳。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看似普通的小道,却成为他思考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路径。</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他理论创新的准备之地。在艰难时期,江西为邓小平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他在这里系统学习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大量阅读历史、文学、哲学、科技等方面的书籍,并每天坚持读报和听广播,提升了理论创新的水平和能力。他坚持洗冷水澡,坚持锻炼身体,为领导改革开放做了充分的智力和体力准备。</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他深刻反思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他广泛调研了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状况,对基层群众的生活有了直接了解,他尖锐地指出“和西方国家比起来,我们最少落后40年”。他将生产力发展的快慢作为衡量社会主义的一个标准,明确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著名论断,而这正是改革开放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他深刻反思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明确提出,在农业和工业中要改变旧的生产方式和环节,发展“机械化”,搞“流水线”,并充分肯定要发展外销产品,为国家创汇。实际上就是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扩大进出口。</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他深刻反思了“文化大革命”。在“文化大革命”中,乱象丛生,出现了大量的冤假错案,一大批老干部被打倒,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被严重破坏,国家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邓小平明确指出:“文化大革命是左了,被坏人钻了空子。”</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他深刻思考了“如何科学理解毛泽东思想”。驻地工作人员要他学习《毛主席语录》时,碰了软钉子。邓小平拒绝碎片化、片段式地学习毛泽东思想。他在1972年8月给毛泽东写信说:“我认为毛泽东思想是一切领域中全面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只讲‘老三篇’,不从一切领域中阐述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就等于贬低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这实际上是开创了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先河,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先声。</p> <p class="ql-block">  邓小平通过在小平小道的观察和思考得出一系列正确的结论,指出了中国问题的严重性,为后面的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如果没有小平小道的三年,就没有1974年到1975年小平同志复出后大刀阔斧地整顿和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大胆而强有力的举措。卓琳说,“通过三年的观察,邓小平更加忧思国家的前途命运。通过三年的思考,他的思想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信念更加坚定。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总是挺立在时代潮头,以敏锐的自光注视看中国发展的前景,带领看中国人民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四是小个子乃是“永远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这是外国媒体对他人生“三落三起”称谓。第一次“落”与“起”,是在1933年,邓小平当时担任会昌中心县委书记,因坚决抵制“左”倾政策,被视为所谓“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路线的带头人,被撤销职务,受到“党内最严重警告”处分,被派往乐安县所属的南村区委当巡视员。随后他被调到红军总政治部任秘书长,负责主编总政机关报《红星》报。1934年底他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秘书长。</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落”与“起”,是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邓小平被确定为“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打倒。当时他是党的总书记,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党籍,并被下放江西劳动。直至1973年,他回到北京,后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主持党、国家、军队的日常工作。</p> <p class="ql-block">  第三次“落”与“起”,是1976年因大刀阔斧地进行整顿,同“四人帮”进行了坚决的斗争,邓小平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中被再次打倒,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直到1977年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前夕才再次复出。随后,他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被外国媒体称为“永远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p> <p class="ql-block">  在世界发展史上,还没有发现哪一个天国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三次被打倒,三次都站起来,而且每一次都站得更高,位置更重,发挥的作用更大。特别是最后一次,他带领全国人民不仅改变了中国,而且也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邓小平曾幽默地说:“如果给政治上东山再起的人设立奥林匹克奖的话,我有希望获得该奖的金牌。”</p> <p class="ql-block">  参观结束,心潮久久难平。小平小道,不仅仅是一条往返工作的路,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它见证了一位伟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怀,时刻提醒着我们,要传承先辈精神,在时代的浪潮中,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不懈奋斗,让这缕红色之光,在新征程中永远闪耀。</p>